位置:首页>初一作文>经典之约
经典之约

【篇一:经典之约】

“山雨合为一,满眼尽翠绿。但闻雷声震,夹杂欢语声。内心悦喜之,恩之天甘露。尽享山中美,论语书声起”。

——题记

这便是在暑期身处深山中的我的生活写照。那天正值大雨,山景,雨景,与心景,不由得赋作此诗。再回首,带着那么丝丝回忆之情却也不得不感慨着自己那时的无忧与祥和。

一直以来,我便是个急性之人,做事永远风风火火,绝不拖泥带水,这便使得我的性子里多了分急躁,说话做事给人留下的印象绝非是一位很娴静的女孩儿,有时都感觉自己的性子里带着男孩子那分刚性。我并非如家里人的那么不争不躁,坦然大度。我带着更多的可谓是争强与思辨。所谓的思辨,并非大多数人们所理解的针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讨论。我更多的却是文字的搬弄与说倒对方的那股蛮劲,这个缺点伴了我多年,最终便爆发在了初三这一年。

初三这年的我,在孩童与成人的世界中徘徊,或多或少带着那么几丝渴望脱离束缚的心与对老师父母的叛逆,各种各样的摩擦随之而来,事事不顺心,处处生厌倦,父母说东我偏要向西,饭菜的咸淡衣服的样式都是导火索;老师教导我们学业为重我偏要重朋友陪着他们网上聊天却敷衍作业;与父母老师之间的各种互不理解也使我下定决心参加书院暑期阅读经典之行,获得自由。终于能够远离父母,不再受约束,是我要去山上修行的初衷。

初触传统文化经典之时,我略带着反感,看着那本本厚厚的经典,印刷着晦涩难懂的古文,还要我一遍又一遍朗读时,实在觉得这是比抄写生字更加无趣的事。可我天生的习气---那就是争强好胜又上来了,凡事只要我不服输我会逼着自己做到最好。当我看到书院里其他的同龄人比我优秀之时,我总是会不甘落后的努力,超越同龄人,他们背完七章,我一定要背到最后一章。逐渐地,我的内心在阅读经典中得以平静;同时有着支撑我的最大信念——书院的伊老师,在我内心最焦躁之时给予我帮我,在每日自评的后面他都会带着那么几句在平凡之中却蕴藏深理的话语,最令我难忘的是一首赠予我的小诗:“求静读经聚崂山,薄云骤雨绕心田。清风身影何曾观,本无来去心即安。”从老师对我的自评,到谆谆教导的每日交心,对经典从最初的反感到最后全身心的投入,这期间的一切都像微风拂过般那么自然,心境在慢慢的变着,原本那急躁之心随着山中宁静之景平和下来。

经历过书院生活的我,如今能够静心专注于经典中,随着古人的心境时而欢悦,时而惋惜,时而赞叹,时而忧伤,每每读完一段,那内心中波涛澎湃无可言状。

在经典中,我读《老子》,随着李耳那柔弱胜刚强的柔性在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此起彼伏;我读《孔子》,随着仲尼那因材施教的贤德在春秋末期的儒家思想内遨游中华两千年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读《孟子》,随着亚圣那传承孔孟之道在战国时期中的人性本善发扬光大;我读《史记》,随着司马迁太史公那忍辱负重在西汉王朝中不畏酷刑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我读《三国演义》,随着那曹操孙权刘备那三国鼎立在东汉时期的共创辉煌;我读《唐诗宋词》,随着那文人雅士那丝丝情愁在我书香笔墨的大唐和文盛武衰的宋世中的气象雄浑与清新婉约;我读《水浒传》,随着宋江等一百零八名梁山好汉那英勇无惧在北宋之际大展神采;我读《元曲四大家》,随着先辈那清纯与浩瀚在大元一枝独秀;我读《明朝那些事儿》,随着开国之皇朱元璋那犀利眼光在明朝之巅雄霸东方;我读《红楼梦》,随着曹雪芹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读遍人生百态;从近代史读到现代史,我目睹我大中华之不断崛起之胜境!先前的叛逆与任性早已远去,如今的我徜徉于经典,遨游于文学宝库,如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般的铮铮向上!倾听心的声音,不断前进!

怀念与经典相约的日子,将日后的我引入经典的殿堂,带给我内心的祥和与充盈,脱离那世俗糟粕。如今的我已找到方向,依靠经典文学之力,走向那梦想之路!

【篇二: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作文经典】

我最喜欢的动物是小狗,名字叫可乐。

可乐的耳朵是耷拉着的.;眼睛是水汪汪的,圆圆的,像两颗小玻璃球;鼻子湿湿的,嘴巴有一点像人字形;它的四肢很短,可是很健壮,跑起来飞快;尾巴长长的,全身是毛,跟可乐汽水的颜色一样,所以我才叫它“可乐”。

有一次,可乐看见了菜谱里的红烧鸡翅,就扑上去把这一页咬了,妈妈生气地说:“刘兴阳,你没事儿居然把菜谱给撕了。”我说:“是可乐咬的。”妈妈听了,终于原谅了我。第二天,我买了一个大鸡腿故意来馋它,我说:“真香啊!不吃可就浪费了。”可乐听了,可怜巴巴的望着我,“汪、汪、汪”直叫唤,好像在说:“小主人,我以后再也不调皮了。”我听了就把门打开,它朝我一扑,我为了躲开它,不小心脚一滑,摔倒在了地上,肉飞了,可乐吃上了鸡腿,我气得一夜没睡着。

虽然可乐有点皮,可我还是很喜欢它。

【篇三:我与经典历史故事同行】

我,酷爱读书,特别是历史小说,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精忠岳飞》等。

《水浒传》是我喜欢的书之一。书中的梁山泊108位好汉的名字我已背得滚瓜烂熟了。我还喜欢用收音机听历史故事,现在每天播放的《刘墉斗和珅》、《水浒后传》等等我都按时收听。我更喜欢吃完晚饭后将爷爷、奶奶、妈妈和我比作古代的历史人,遨游历史世界。晚饭后,我让大家坐在一起,开始我的历史遨游。我将我们一家人安排在北宋末年,将爷爷比作大奸臣高俅,将奶奶比作豹子头林冲,将妈妈比作小李广花荣,将自己比作大刀关胜,他们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有着怎样复杂的关系,我都娓娓道来,津津乐道。有时为了更好玩,我会将各个朝代的英雄人物鱼龙混杂,滔滔不绝地把故事按自己的意愿编下去。还有时,我和奶奶下象棋时,常常用马比作各路英雄,长驱直入,杀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

我喜欢英雄人物,我佩服英雄人物。我佩服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如杨景杨延昭、岳鹏举岳飞、金刀杨老令公杨继业等。他们勇猛和精忠,但最后都被奸臣害得很惨。

读经典历史故事,让我了解到一些传奇人物如何绝处逢生,如何精忠报国,让我懂得了学习是需要勤学苦练的。

我爱读经典历史故事,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激励着我,让我更勇敢前进。

【篇四:走进国学经典伴我快乐成长】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千百年来的历史、汉字、四大发明等,无不体现出中华儿女的聪慧。而国学更是经典,融入了每一位古人毕生的智慧,直到今天对我们仍然深有启发。孔子作为万世至圣先师,他的语录伴随着我慢慢成长,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没错,每一个人生下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而和我在一起的人中,必有别人懂得的知识可以弥补我的缺陷,同时可以用更多的知识,去培养我、教导我、启发我。这段经典语句,折射促一颗满怀谦虚好学的心,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可以互帮互助,用你的优点来弥补我的缺点,让我的不足渐渐减少。这么经典的道理,又早在数千年前,就被孔子所悟到。若此看来,孔子是多么的才华横溢啊!

不仅如此,他还教会了我许多道理。让我请教别人时要谦虚,即不失礼节,又可以“补拙”;让我在满怀兴奋中去迎接好友的远道而来;让我明白做事要换位思考,自己都不愿做的事不能强求别人去做;让我认识到做人就要有信誉,对自己的决定要负责任。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很多弟子的品德才华都很出众。没错,“孔融让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清楚地告诉了我“做人要宽容、善良、为他人着想”。这些虽然经常说但又常被忽视的道理,一点一滴触动着我的灵魂,让我在国学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慢慢的影响着我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不仅仅是孔子的语录,还有很多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无不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我喜欢国学经典,它给了我想象的空间和快乐,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会继续走进国学经典,因为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它将是我勇敢前行的无限动力。

【篇五:我喜欢的经典作品】

自从外公给我买了本《弟子规》后,妈妈总是让我背上面的内容,我很反感,每天都背那些枯燥无味的古文有什么意思呀?特别是《弟子规》里的“路遇长,急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过犹待,百步余。”为什么长辈没事时要立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开?为什么要等长辈离去约一百步之后,自己才可以走呢?我们为什么要学古文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妈妈告诉我:“《弟子规》是国学经典,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背诵它是为了让你了解和学习古人的礼仪和良好的习惯,还能够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品格呢!”于是我不在反感背诵国学经典了。现在,我已经能够背诵《弟子规》的一大部分了。

记得有一次,陈岳叔叔来我们学校讲课,他对我们说:“《弟子规》是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应该好好地背下来。”之后我更加努力的背诵《弟子规》了,重要的是我从中学到了许多道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告诉我如何尊敬自己的父母;“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告诉我应该孝顺父母。“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告诉我要善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家人和睦相处,父母会很开心。这使我想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一定也要学习孔融谦虚礼让的精神。“过犹待,百余步。”现在我知道这是对长辈应有的尊敬。“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是在告诉我们要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让我知道了借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也要及时归还。这又使我想起了《宋濂借书》的故事,宋濂家里穷没钱买书,他就去别人家里借书,主人要求十天之内还书,可这本书十天之内根本无法看完,但是十天后,宋濂竟然冒着大雪把书还了。这让我十分感动,也让我懂得了做人要讲诚信,以诚为先。

想当初,我只是把《弟子规》当任务来背,而现在,我明白了《弟子规》不仅仅是一本书,它还是我的老师,我成长的好伙伴,我人生的导航仪!

【篇六:传承经典丰富自我】

在当代社会,流行的读物泛滥,信息过剩,人们的思想都很浮躁。我们青少年更是盲目地跟随潮流,很多读物都不适合我们的心智,读后不但没有益处,反而产生无法摆脱的困惑和焦虑,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静心研究经典诵读就会滋养我们的心灵,打开我们的心智,优化我们的人格,修养我们的身心。

这个寒假,通过观看“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我走进了国学的殿堂,那是博大精深、妙不可言的世界。我渴望诵读经典,与圣贤对话。那朗朗的声音,那抑扬的韵律,滋润着我的心灵,启迪着我的智慧。于是我打开一本国学经典《弟子规》进行诵读,它使我深受启发,就像一个无声的长者,教会我许多道理。

一、我认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是《弟子规》中的这句:“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在定某些计划时,不妨宽松一些,这样就会使我们没有太多太大的心里压力。但是功夫要用的紧。每天都要努力,不要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就都迎刃而解了。我在制定学习和读书计划时,都会适当的放宽五到十分钟,这样做并不是偷懒,而是为了在学习中认真仔细,静下心来思考某些问题。我的读书和学习并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平常就非常认真努力,今日事今日毕,不会到临考试前才用功,像这样,学习就会变得主动,效果也很好。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告诉我们: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要马上把问题记录下来,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意,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通过。这是认真学习的态度。我每次学习完以后,都会拿出一个小字条,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通过问同学,问老师或者自己查资料来寻求正确的答案。

二、我认为自己做的不足的是:“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

记得有一年冬天很冷,妈妈叮嘱我一定要带好手套,可是因为有一天太过匆忙,手套落在了学校里。妈妈就责备我说:“这么冷的天,怎么还忘带手套了呢,这么小的事儿还记不住啊!”我有点儿不耐烦了,因为我觉得这并不怪我,不就是手套吗,忘带了又能怎么样呢?所以我马上回了一句:“不就是忘了吗,老是唠叨,真烦。”妈妈只是楞了一下,并没有说什么,我也没在意,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这段时间读《弟子规》,我才发现我真的错了。

三、以后要怎样做

以前好的学习经验和习惯还要保持,而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伤心生气。

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精华,文化精华和精神宝库,是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先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经验总结和智慧之渊海。我慢慢地翻开那一页页带着书香的卷宗,仔细品味,深沉思考,我发现我找到了思想深处的根

热门推荐
1对自己说悄悄话
2忘不了那颗繁星
3谁的眼泪在飞
4与母亲的争吵
5走出低谷
6我们的节日
7妈妈不在的周末
8我是个开心果
9西游记读后感
10乡下生活
11走向季节深处
12糊涂的爷爷
13一封家书表孝心
14参观方舟生态庄园
15走过那一个拐角
16人人讲诚信世界更美好
17文学如灯
18味道
19我长大了
20我与梦想为友
21我的秋天
22在心灵深处
23尝试骑车
24照亮我的一抹阳光
25大国辉煌党铸就,我要永远跟党走
26生活需要孤独
27自信就是力量
28我最欣赏的一个人
29关于心急的作文
30我也可以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