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高一作文>宁做傻瓜置浮华
宁做傻瓜置浮华

【篇一:宁做傻瓜置浮华】

我曾追寻过他的脚步,探索过他的流年。梦一般的人,梦一般的诗。温柔、细腻,带着几分任性,却也透着几许无奈。一个人的一生应如何度过?他戴着黄金铸就的枷锁,思考着,挣扎着,“哗”的一声,他的一生,便淌光了。

他是仓央嘉措,也是雪域之王。他是六世达赖,也是一位情郎。

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认定是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于是他便不再属于他自己,从此,他的生命被彻底改变。幼小的他被送到专门的地方抚养,他的生活已全部被安排好,由专人负责,任何人都不能靠近,就连他的父母也不例外。

于是,仓央嘉措便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处理朝政,偶尔抽点闲暇时光感慨一下世事,思念一回家乡。

也许人们会认为,成为西藏的六世达赖,是多么幸运的事。换作别人,自然是欣喜,但他是仓央嘉措,不是别人。他渴望回到故乡,回到那个温暖的,充满爱的地方,那里载满了他的欢笑,他的青涩,他前世的记忆和深入骨髓的思念。

“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用一用,我不到远处去耽搁,到理塘去一遭就回来。”这是仓央嘉措的绝笔诗,吐露了他急切回归家乡的渴望。自那以后,他再未发出过感慨。

他总是渴望卸下身上的重担,去追寻天地间的美好。王位,在他眼里,什么都不是。“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无力挽留闪电的浪子沦落为王”“忘我的我,在寒风中,舒舒服服地,坐失江山”你也许认为,他真傻,为追求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宁可舍弃手中的江山大业。

他不轻怠生命中细小的事物,每一件平凡小事经他寻味,细微的尘埃也能开出绝美的花来,而面对生死,他却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都不是闲事。”王羲之曾说过“死生亦大矣”,在我们每一个人眼中,生与死,是何等重要的事情,而他却看得那样淡然,你说,他是不是一个傻瓜?

但是——谁曾站在他的立场上去思考、感受?谁又曾真正体验过他那高处不胜寒的孤单和身不由己的无奈?

坐在布达拉宫最高的位置,真的有那么快乐吗?仓央嘉措本渴自由,却偏要在那宫殿里,接受着万人的注视与仰慕,不能离开,没有选择。他也曾努力过,但——“手一握,掌中都是针”,针针刺向他的心,叫他怎能不心痛?最终,他选择了逃离。那一次,回首望了一眼身后的宫殿,他轻松地笑道:“布达拉宫,四大皆空。”

于是,仓央嘉措,一代之王,最终徘徊在天地之间,将心灵归还给了草原,做回了他的浪子。

这一场轮回,谁主宰了谁的世界,谁挥霍了谁的年华,既置于这一场浮华,谁又配言归正传?仓央嘉措,他宁愿做一个傻瓜。

【篇二:心向远方,何拘浮华】

欣赏一只雄鹰的优劣,是看它是否能搏击苍穹,而不是看它的羽毛有多么光鲜亮丽;判断一把刀剑的利钝,是看它能否削铁如泥,而不是看它的刀柄装饰有多精美。同样辨识一个人的好坏,是看他的学识与道德境界的高低,而不是看他的容貌与衣着是否漂亮华贵。

心中向往远方的人,是不会在意外物的好坏,他们所想的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最终到达向往的远方。汉文帝即位时,国库空虚,国家经济十分萧条。汉文帝决心改变现状,在努力治理国家的同时,汉文帝不允许自己的宫殿用金银装饰,只能使用瓦片。连他最宠爱的夫人都不能穿拖地的长裙,只能穿粗布衣服。汉文帝极力倡导节俭,一心励精图治,最终成功实现了汉朝初年“文景之治”空前繁荣的盛况,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心怀天下的人,只想着为国为民,很少考虑自己。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博大的胸襟令人景仰。唐玄宗李隆基曾说过一句十分得意的话:"吾貌虽瘦,天下必肥"。他登基之始,废寝忘食,殚精竭力,确实把大唐天下治理得“胖乎乎”的,赢(next88)来了大唐的“开元盛世”。只可惜后来宠幸杨贵妃,纵情声色犬马,最终己肥而百姓瘦,导致安史之乱,大唐一蹶不振。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拘于浮华的外物,必然会抛弃心中的追求。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被一个小学生问道:“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如此破旧的呢?”盖达尔笑着说:“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看来盖达尔并不是靠“皮箱”来赢得世人的敬重,恰恰是凭着他的才学与品德。也正因为盖达尔不在意外物的好坏,一心专注创作,所以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求学之路也是如此。当我们被外物的浮华迷失双眼的时候,不妨想想宋濂告诫马生的一席话:“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你的心中如果真的有向往学问追求真知的欲望,那就不要去理会那无关紧要的杂念,不必在意那身外之物的得失。

你若向往远方,那就马上出发吧。鞋子是否合适,道路是否平坦,天气是否晴朗,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踏踏实实地迈下那一步才是最关键的所在。你说呢?

【篇三:浮华流尽,寻找心中瑰宝】

舍弃珍珠,寻找麦粒充饥,这是公鸡的追求。于浮华中,人也一样容易迷失自己,不加考虑地索取,却忘记本真,未想过是否适合自己。面对诱惑,每个人都应当仔细考量,带着赤子之心,于俗世纷扰中,探求心中瑰宝。

隐身浮华,追求文学巨宝。

钱钟书与杨绛在文学上成就颇大,媒体报社、学者都各怀目的地上门拜访。他们甚少接见。名利于他们犹如浮云,他们只怕扰乱自身的安静,影响创作。他们只想寻找隐身衣,隐去浮世的纷扰,而后探求文学瑰宝。钱钟书夫妇清醒地明白自己心中所追求的东西,因而在名利这块肥肉面前无动于衷。而反观当代作家,为迎合大众,挣取稿酬,无法突破桎梏,即使名噪一时,终究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流星,怎可撼动钱杨二老在文坛中的巨匠地位。

看淡浮华,执著音乐之梦。

李宇春是大众歌星,是众多选秀冠军中,唯一一个影响巨大的明星。这不仅仅靠她个人的才华和勤奋的努力,更靠她那颗坚定如初的心。面对质疑,她默默接受;面对盛赞,她也不改初衷。她知道,名声金钱不是她要的,音乐才是她的灵魂伴侣。面对荣誉,她淡然地说:“八年我心如初,音乐还是我最大的梦想和信仰。”若当初她急于求成,追名逐利,那么她早就在浮华巨浪中沉沦。保持心灵一方净土,寻找音乐真谛,才是李宇春的追求。

看透浮华,追寻真我。

“国家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些称号对于季羡林来说并非盛大赞誉,反倒使他惶恐,他清醒地定位自己,所以都辞掉了。大师只求一方静隅,潜心创作,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宝,潜心研究,收获文学至宝。季老说过:“三顶桂冠一摘,还我一个自由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就是大师,清楚地知道创作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名誉对他来说毫无用处,甚至会成为绊脚石。

钱钟书夫妇寻找隐身衣,李宇春坚守音乐梦,季老辞去荣誉,他们都在浮华尘世中找到自己的宝贝,在各自的领域中成就一番辉煌。

浮华流尽,心中之瑰宝方是永恒之物,何必执著短暂的名利?何不怀揣梦想,坚守真我,创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篇四:真才实学胜于浮华外表】

人生在世,面对追求偶像的问题,许多人的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偏颇。正如古人彭几,见到范仲淹便兴叹自己没有耳毛,瞻仰狄梁公就想要修剪眉毛。只为了与名人外表一致,试问彭几:只是盲目地拥其外表,而无真才实学,岂不是东施效颦?

看如今,个个“俊男靓女”,都极力地装点自己的外貌,生怕表面比较的失利会使自己的品质下降。

诚然,爱装点相貌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会看他人的外貌,因此也就派生了表面上的盲目追星。虽然如此,但相貌却并不能决定才能。一个人如果过分拘泥于相貌,而不讲究自己本质的充实度,就好像“稻草皮囊”一般,只有充实华丽的外表,却无实在的内里。光有外表的艳丽而无本质的绚烂,就是杭州城中卖柑者的柑子,只能落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称号。

况且,相貌是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的,人的容颜易老,形体会衰落,但真才实学却永远不朽。且看孔丘的一生,他从年轻时便奔走于列国之间,和众多追名者一样,寄希望于做官成名,而他游转了大半生后,已是年老色衰,却无功名,这时彻悟的他便开始办私塾,教书育人,思考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并作为儒家经典广泛流传,影响了一代代人,他的人生就是最好的典范,相貌是会老的,而一个人如能将才华发挥光大,便是无限风光,永远美丽。

同时,有些人本身就其貌不扬,却十分有才能与德行,而这样他就能够使自我更加高尚,能从本质上树立人生典型。诗人温庭筠,并无出众相貌,甚至可以说他是丑陋无比,他出门便能将人吓走,一点也不夸张,然而他却能在诗歌上有极大造诣,写作了许多温婉的诗词,成就了他自我。

由此可见,好的相貌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对于人生来说,无法决定人生的品质,惟有后天所得的才能,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只有才能能使人的精神一直长久长存。

所以,我们不应效仿彭几,庸人自扰于相貌之中,而应注重真才实学的励练。少花一份力气装点自我,多倾注一份心意学习知识,博览群书,才能真正地成就自我,使自己成为贤能的人。

停滞于相貌的一时之美并不意味才德的养成,而惟有注重真才实学,才能成就真正的自我,才能真正让自己星光闪烁。

【篇五:从诗词中窥见万里浮华】

隽永的文字如天蚕丝般一点点涌出,真挚的情感如天山伤的湖泊般流荡。寥寥数字勾勒半生春花秋月,短短几行描绘南北是非。这是诗词。当时间的长河逝去,我站在岸边,从那仅存的文字中一窥古代的浮华,一窥那风流人物的半生喜忧。

秦观,宋代十大词人之一,苏门四学士之一,用他那婉约妍丽的文字叙出了他的闲情,愁怨,郁郁。“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骄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此时,秦观正春风得意,因那柳枝般的文字备受苏轼赏识。城外青山,城内绿湖,常有翩翩公子写下他的闲情。“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洞府空教燕子,占风流……”秦观此时仕途得意,但身边佳人远去,飘渺无踪,满腔愁绪都寄注在他的笔下,仍道不尽绵绵相思。而命运的波澜却不眷顾他的才思,一朝风云变,荒僻山路上多一匹瘦马,马上人叹道:“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紧闭……”一首首词,让我窥见了秦观的闲情、愁怨、郁郁。

陆游,南宋备受瞩目的诗人,笔下写就的锦绣篇章寄托了他的深情、希望、爱国。“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这首《钗头凤》令多少人满目伤怀,潸然泪下?这是路由无意遇到前妻唐婉而写就,饱含对命运的感慨,对离别的心酸,对曾经琴瑟和鸣生活的怀念。而他的一番深情,又怎能不令人叹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身处淳朴农村,百番探寻后寻见出路,那中的希望让多少人为之一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此时宋朝正风雨交加,而一间破旧的茅屋中有位病弱的诗人,仍惦念着为国家效力,悲愤中写下此词。此种爱国之情,怎么不令人动容?一首首诗词,让我窥见了陆游的深情、希望、爱国。

古代诗人词人,满腹才情。我能窥见“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小儿女情态,能窥见“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万丈,能窥见“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狂喜骄傲……

诗词,浩瀚如烟,字字珠玑。那流泻的珠玉般的文字中,我能窥见古代的浮华,烂漫的景观,还有那些风流人物的半生喜忧。

【篇六:心弃浮华求本真】

古人说:“小隐隐于山,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可见追求本真重在褪去内心浮华,而不在于身离喧嚣之地。

并非有霓虹的地方就是浮华,也不是走上了乡郊小路就可称作脱俗。难道身处于雪山之巅无视壮阔风景双眼紧盯手机就好过坐在林立的高楼之中不顾灯红酒绿手执一卷闲读?正如隐逸不在偏僻,心远地自偏;本真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有史记载竹林七贤所会之处并无竹林,只因他们皆欣赏竹的清高而以此相称,这便是心中有竹的境界。庄子的淡泊被后人称颂也不因他隐于深山,而是因他从不变那赤子之心的本真,因他“晓梦迷蝴蝶”的物我合一的心境。南唐后主李煜,虽不称为一位贤君,确是性情之人的典范,他不因皇位丧失对艺术文化的追求,更不为此迷失他的天性情感,为人所掳,他不叹家国皇权,只叹一句“垂泪对宫娥”。连皇权之位下的人都能如此“放任”性情,又何以言追求本真需身离浮华?

身在城市,有夜晚的宁静与它褪去了所有的粉饰的深邃的黑令我们沉淀自己的心。人也是脱去了一切伪装,洗去了一切铅华,白天的闲话不必再叙,白天的琐事无须再想,一切喧嚣与自己无关,只觉心弃浮华。静下心来,自己回归于真正的纯粹的自己,富有韵律的呼吸就好似澄净的灵魂与自然的对话,不受拘束的遐思就恰如思想与美梦的缓缓绽放。静下心来,仿佛白开水都品得别有滋味。是否能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保持本真,不染浮华,全在于心。西装革履的人若是拒绝虚情假意,选择真诚待人,他一样不会感觉到世俗的压迫。真诚率性,不矫揉造作,不阿谀奉承,让一个人在喧嚣的城市中守住本心。

用夜晚来缓解疲劳,放空心灵是可贵的宁静,轻装出行,重返自然,呼吸清新空气更不失为良策。但归其根源,欲要追求本真,还需心弃浮华。

热门推荐
1妈妈作文
2拿出你们的勇气
3当挑战来临之时
4老人与海读后感
5我敬佩的一个人
620年后的家乡
7我为自己点赞
8开心的一天
9读书帮了我的忙
10一次难忘的科学小实验
11一点一滴看文明作文
12我笑了
13迷人的秋天
14猎豹整容
15新疆世界魔鬼城
16说纪律
17关于担当的记叙文
18“别人家孩子”和“咱家老妈”
19文具袋的自述
20我的高科技房子
2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22爱是怎样读懂的
23讨厌的湿疹
24写雪的作文
25童年记忆
26我的“绿色生态梦想”
27那一天,在文化礼堂
28大自然的声音
29春天的眼泪
30生命的延续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