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四年级作文>实验中的科学
实验中的科学

【篇一:实验中的科学】

今天,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实验课。

上课了,悟空老师满脸神秘地说:“咱们接下来要上一堂实验课,大家掌声欢迎实验老师。”同学们尖叫着鼓着掌,实验老师点了点头,将实验用品都摆放到桌子上,有:装着水的量杯和水槽、丁烷气瓶、洗洁精、毛巾,还有一个打火机。接着实验老师笑盈盈地说:“同学们,今天呐,咱们来做一个‘掌中火’的实验,大家要睁大眼睛看哦。”

“掌中火?”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约而同的发出疑问。

只见实验老师首先把洗洁精往水槽里挤了几滴,用手搅拌了两下,水面顿时充满了泡沫。接着用毛巾把手上泡沫擦拭干净,伸入量杯里泡着。另一只手拿着丁烷气瓶放入水槽里,慢慢挤出气体,顿时水槽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大概过了十秒钟,实验老师拿出丁烷气瓶和放在量杯里的另一只手,他将那只手从水槽里舀出一些泡沫,伸直了手臂,拿起打火机。大家安静地瞪大了双眼,似乎空气也停滞了一般。

“嘭”的一声火光从实验老师手里蹿起,如同一个小小的蘑菇云在半空绽放。台下的同学们尖叫着,似乎都在担心实验老师的手别被烧焦了。火光只燃烧了几秒钟,实验老师抖了抖着了火的手,火灭了。同学们一看,实验老师的手完好无损,不由得一齐发出了赞叹的声音。

“有没有同学想来尝试一下呢?”实验老师面带微笑,鼓励的对大家说。但是并没有人举手,实验老师点了一位女同学。她忐忑不安地学着实验老师刚才的动作,将手在量杯里泡了泡,接着从水槽里舀了些泡沫。实验老师拿起打火机放到她手边,她故作镇定,底下的同学们都为她捏了一把汗。“嘭”火光再一次腾起,她急忙摇了摇手把火灭掉了。实验老师问她感觉如何,她说:“感觉很凉快。”同学们都忍不住大笑。

实验老师看着大家,把同学们心里的疑团解开了。他说:“丁烷是一种易燃气体,将手放进量杯是为了沾一些水,而手上的水可以阻隔丁烷燃烧产生的热量。这也是为什么手上着火了,却没有烧伤的原因啦。”

同学们听完恍然大悟,通过这堂实验课我也明白了:要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

【篇二:我的一次科学实验】

科学是人类的成长之门,是它让我们了解到很多知识;是它带领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是它让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记得有一次,天气很冷。老妈把暖水袋放到了我的被窝里让我取暖。但是,一向睡觉不安分的我,一不小心把暖水袋给一脚踢了出去。只听“嘭”的一声摔到了地上变成了“肉饼”。

于是我抱起了暖水袋向老妈抱怨道:“这么倒霉?这才一个晚上就坏了,真是劣质产品!”

老妈听了我说的话后,仔细想了想说:“我能把这暖水壶复原。”

听了老妈的话后,我马上转忧为喜,转身就问妈妈恢复暖水袋的方法……。我半信半疑地按照妈妈说的话,打了一盆沸水,然后把暖水壶放到了沸水里。奇迹就在这时发生了,只见原本干瘪的水袋这时竟慢慢地膨胀了起来。

“哇,好神奇啊!”我一脸崇拜的看着妈妈,只见妈妈笑着说:‘这是热膨冷缩’这就是某些物体遇到热的会膨胀而遇到冷的会收缩。暖水袋就是这种情况,一遇到热水就会膨胀。”

听了妈妈的话,我不禁茅塞顿开。原来如此,真是太有趣了。

其实,科学的发现并不是深奥的知识。在生活中,只要你细心观察、实践,就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篇三: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今天我要做一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筷子的神力。

做实验当然少不了材料,我迫不及待地准备好实验材料:一个塑料杯子、一杯米、一根竹筷子。首先我把米倒进塑料杯里,用手按压杯中的米,然后用手按住杯中的米,将竹筷子从手指缝中间插进去,接着用手轻轻一提筷子,但是杯子和米都没有被提起来。我又试着做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怎么回事呢?

我拿过爸爸的手机看了一下实验原理,然后恍然大悟。原来筷子能够把杯子和米提起来,是因为用手按米的时候把杯子里面的空气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子里面的压力,使筷子和米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筷子就能将倒满米的杯子提起来。我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将杯子里面的空气全部挤出来。失败乃成功之母!再试一次!这一次我使劲把米按了按,再用我的拳头压了压,一边按压一边想:这次一定要把被子里的空气挤出去。然后把筷子轻轻地插进去,最后我轻轻一提筷子——哈哈!我终于成功了!

通过这次小实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要多动脑筋思考,要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篇四:科学小实验】

吃完午饭,妈妈说教我做一个科学小实验,名字叫做“毛毛虫大赛”。我听后顿时热情高涨,开心得跳起来。

我们先准备好实验材料:一张A4纸、一把剪刀、几根吸管、一盒彩笔。接着,我们把A4纸折一边,用剪刀剪下来,把剪下来的纸对折三次,又用剪刀剪下五格,用彩笔涂成自己喜欢的“毛毛虫”。“毛毛虫”就完成了。最后我们就可以来试试“毛毛虫”了。我拿吸管吹出气流压到“毛毛虫”后半身,使“毛毛虫”身体向前伸展,“毛毛虫”恢复收缩状态时,身体尾部向前缩进。于是就向前动起来啦!

妈妈提议全家来一场“毛毛虫”大赛。我和爸爸欣然同意。于是我们拿着各自设计的“毛毛虫”登场了。我们三个人一字排开,跪在地板上,高高的撅着屁股,嘴里含着吸管。妈妈一声令下,我赶忙鼓起腮帮子用力一吹,可是我的“毛毛虫”并没有向前蠕动着爬行,而是变成了“飞虫”嗖的一声飞过了终点。爸爸妈妈被我的“飞虫”逗得哈哈大笑。妈妈说让我对着“毛毛虫”的背轻轻地吹气,“毛毛虫”就会好好走路了。书房里的比赛还是火热地进行着。

原来科学实验也可以这样简单、有趣呀!

【篇五:我迷上了科学小实验】

小时候,我对科学小实验不感兴趣,每次做实验,总是潦潦草草,敷衍了事。现在,我却对科学小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可以说有些着迷了。老师说要做实验,让每个小组挑选一人,我总是踊跃举手,因此,我做实验的次数就变多了。

为了能让自己接触更多的实验,我想尽办法,不断地从网上买实验材料。等货到了,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有蒸汽皿、三角架、石棉网。我拿出一盏酒精灯,一包食盐,一包糖,还有两个硬币,一个小天平。材料和器材准备完毕,我就开始做起了实验。

我先把酒精灯点燃,再把三角架放上去,上面铺上一张石棉网,再放上蒸汽皿,倒入事先调好的食盐溶液。2分钟过后,已有一些小小的颗粒;5分钟后,水完全蒸发了,只剩下一粒一粒小小的盐;跟原来的盐对比,从盐水里提取出来的盐,变细了许多。我尝了尝,咸咸的。这个实验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能够从海水里提炼出食盐。

接着,我开始做下一个实验,先用天平秤出糖和盐,各10克,然后分别倒入两个装有相同水的烧杯,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直到糖和盐都溶解为止。我将硬币放入水中,结果是:糖水中的硬币沉到了杯底,盐水中的硬币却浮在了水面。明明两个烧杯里的溶液浓度相同,为什么盐水中的硬币能浮在水面,而糖水里的硬币不能浮在水面呢?我查了查资料,原来,这不仅仅是浓度的问题,还和密度、浮力有关。

我喜欢科学小实验,因为它能让我增长见识,能帮助我更正确地认识自然现象。

【篇六:一次科学实验】

【第一次科学实验】

柳歆洁

“科学实验是一件能震撼人心的事情,但要牢记四个步骤:观察、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老师先给我们做了一个“火山大爆发”的实验,即把高锰酸钾放进一个装有无色、透明又冰凉的液体的瓶子中,一团巨大的白烟飞快地从瓶口冒出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实验,我吓了一大跳,科学实验果然能震撼人心。

老师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干冰吗?”“不知道!”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戴上手套,拿出一块干冰说:“干冰的温度在零下79度。”听到这个数字,我心跳瞬间加快了好多倍,这也太冰了吧!

接着,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小块干冰,让我们放入清水中。我发现,干冰与其他冰块不一样,它会往下沉,还会冒烟,烟还是向下跑的。干冰真的与众不同啊!慢慢地,干冰缩小了,老师说,这叫“升华物理现象”。“干冰冒出的烟会向下沉,是因为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常温下遇热会产生大量的烟,二氧化碳比空气重1。5倍,所以是向下走的。

时间似流沙,转眼就下课了。通过今天的实验,我大开眼界,知道了干冰的特征及特点,也喜欢上了科学实验。

【神奇的科学实验】

王子莹

在实验室里控制“火山”爆发,是不是很神奇?

柠檬老师把高锰酸钾倒进一瓶液体里,只听“砰”的一声巨响,“火山”爆发了!瓶子上面冒出蘑菇状的大白烟,跟中了魔法似的。

干冰是冰块状的,还有一缕白烟在它周围。我们以为它会跟冰块一样化掉,于是使劲哈气,可它一点也没融化,仍冒着白烟,好神奇啊!

我们先把干冰放进一个像盛着水的瓶子里,然后用手盖住瓶口,只听水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水上面的白烟越冒越多,像仙境似的。接着我们把壶嘴对着燃烧的蜡烛,魔法出现了——蜡烛立马熄灭了。太神奇了!

老师告诉我们,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形状,它会升华成气态。因为它比空气重,所以会沉在瓶子里,能倒出来,且能灭火,灭火器里用的就是它。干冰的用处可多了,不仅可以灭火,还能用来人工降雨。

我们还用水、沐浴露、色素和干冰做了个“干冰牌”洗手液,香香的,好闻极了。

实验课结束了,我们意犹未尽,对手上的实验器材爱不释手,都不想不回家了。以后,我想当科学家,用神奇的实验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

热门推荐
1读《血字案的研究》有感
2描写寂静的
3你曾拨动我的心弦
4我的心爱之物
5立夏斗蛋
6金鱼的生命
7那一次,我真后悔
8颠倒世界
9被碎片拼凑的生活
10美丽的心灵
11这片风景,那么珍贵
12猛洞河漂流
13弹,弹,弹力球
14活着
15我阅读我快乐
16视角以外的未知
17秋天的鹤山公园
18我的心儿怦怦跳
19我最熟悉的人
20这个春节不一样
21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22角落里的光芒
23我家阳台上的植物
24冰雪世界
25二年级补课看图写话
26多彩的活动
27乘索道上张家界
28维护海洋权益
29谁是我生命的阳光
30成长路上的阳光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