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高三作文>“浓”则吃酒“淡”则饮茶
“浓”则吃酒“淡”则饮茶

【篇一:“浓”则吃酒“淡”则饮茶】

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的确有人偏爱浓酒绿叶的浓重。但其实,偏爱白花淡茶般清淡的人也不少。对于我来说,更喜欢如太极那般,黑中有白,白中亦有黑。白花淡茶是我喜欢的,绿叶浓酒亦为吾所好,两者融汇结合,则会更加协调,更加完美。

人的一生无法一路引吭高歌,难免会跌落低谷。当浓重的激情渐渐淡去之时,我们便可尝试放下那颗热烈激昂的心,体会那低吟浅酌的平淡。当热烈激昂的心重新点燃之时,便重拾勇气,一路高歌。也许这样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会更佳。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我国古代著名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早年满腹才华,步入仕途。满腹才华与热烈激昂,雄心壮志的他准备大展拳脚,为国为民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可是一腔热血的他貌似与所谓的世俗显得格格不入。因此,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浓”则吃酒,“淡”则饮茶。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同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的李白。他曾有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天宝初,李白应诏入京,供奉翰林,准备施展他的报负。他高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当他步入仕途却只能做一个文学侍从,无法施展抱负的他一句“安能折腰事权贵”便自请还乡,仗剑天涯。

“浓”则吃酒,“淡”则饮茶。既不会如归隐般无所作为,更不会如项羽一般,临乌江负气自刎。

苏轼的仕途也许再坎坷不过了,由于他在朝廷之上的立场,他接连三次被贬,但他无论被贬至何处,他都是乐观无比。他被贬至黄州之时作出《赤壁赋》赋吟到:“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此遭遇却能如此淡然,常人之不能及也。但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又展现出他的无比豪迈。他在浓烈与淡薄间来回往返,他低吟浅酌之后,又展现出他的激昂,他将他的抱负带到他所及之处,造福人民。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浓重的色彩淡去之时,我们应学会苦中作乐,低吟浅酌,以淡薄之心对待所有事。重整旗鼓之后,再一路引吭高歌,把自己所及之处都染上一笔浓烈的色彩。

【篇二:饮茶文化】

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有多少文化正在被扼杀着,有多少文化正陷入困局当中?“喝茶”文化在广东话里称作“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饮早茶的文化来源于广东,在近几年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把饮早茶这个传统文化的习惯逐渐丢失了呢?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下,人们更愿意去吃洋快餐。

时下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吃洋快餐,他们的去向往往是时代的标签。年轻人的标准是“快”,何为洋快餐,当然是以上餐速度快为卖点。上餐速度快,眼下非常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要求——起床晚了,用5分钟就可以解决,这无疑影响了身体健康,细嚼慢吞才是养生之道。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的饮品。茶之饮,最早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少睡眠;后来有陆羽茶经等等对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数民族的种种“异样”喝法,但都不离其宗;大概宛如诗的雅与风,都值得有心人细细玩味。 

记得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的诗句,广东人爱“饮茶”,在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广东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馆、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饮早茶”是广东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饮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时,用手指叩击桌面以表示对斟茶人的感谢。这手势还是源于皇帝微服出巡呢。皇帝在出巡时也不忘饮茶,与臣子们偷得浮生半日闲一下呢?

放眼望去,时下的茶楼再也不如以前那么兴旺了。也许能偶尔看到几个孤单的老人家身影,想看到一家老少坐在一起说笑谈乐真是少之又少。

饮茶文化陷入了困局,我们是否该为其感到可惜?我们留给子子孙孙的仅有物质就可以了吗?也许我们该反思这一切。饮茶文化陷入了困局,我们是否该为其出一份力,拉它一把?或许不是拉它一把,而是拉我们自己一把,让我们重拾当年的温馨!

热门推荐
1吃一堑长一智
2丢三落四的我
3爱的力量
4我的书屋﹒我的梦
5寒假趣事
6假如我有翅膀想象作文
7雪糕雨
8给自己一个微笑
9小雪花旅行记
10悄然而至的秋姑娘
11一堂有趣的语文课
12写身边有特点的人
13带着梦想起飞
14往事
15写给哥哥的信
16路上的发现
17念你来看荷
18寒假开学第一天作文
19我爱我家
20最爱的蘑菇屋
21
22学打乒乓球
23有你,真好
24留住年华的芬芳
25描写接力赛的作文
26看电视
27我的乐园学校的操场
28我家的淘气包
29寻找童年的足迹
30军训日记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