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吟中华诗词传中华气韵】
近日,我收看了一个电视节目,是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在聆听着选手们吟诵出一句句季节之悲喜,自然之咏赞,人心之感情时,我便会不禁将自己代入古人的情境,动人心魄的诗句萦绕耳畔,也将古人的多愁善感吹入我的心房。
我不断在想,我们中国诗词的魅力的尽头究竟在哪?赏心悦目的整齐句式,精致清新的字词,有古人细察入微的心思,无边无际的睿智想象,还有长存千年的中华气韵……中国诗词的魅力,仿佛无穷无尽。
我所说的气韵,是一种类似于精神,却又不似精神那么明显的东西。它既可以是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深情不舍,也可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豪迈潇洒,又或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激励劝慰;既可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无私,也可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铁骨铮铮,可以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坚强,还可以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有这么一句话:“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托无限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人生百态,有悲有喜,而古人以诗词抒情,它表现出的,是中国人的美,中国人生活的美,中国人人性的美,这正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气韵。
古人书诗词,留诗词,传诗词,今人承诗词,品诗词,再书诗词,流传下来的,就不只是诗词这项文学艺术而已了,今人在得到文学享受时,也在接受着传承千年的中华气韵,传下来的是泱泱中华之民魂啊!
著名学者康震老师曾谈到“从前代中国人当中找寻我们对价值的追求,这才是古典文学和古典文化在当代价值的集中体现”。我们常说,以史为鉴。换个说法,以诗词为鉴,在古典诗词中对照自己,认识自己,照出自己身上的污浊,照明人生路的方向,无论是小的方面,还是大的层次,诗词总能给人带来力量希望,为人指点迷津。而我希望的是,能把这种力量传递给后人,不仅后人能从诗词中找到价值的追求,外族人也受到些许感染,希望中华诗词为世人所称颂!
当下,我只想沏一壶好茶,坐在一张躺椅上,吟咏一首古词,品读一段往事。
【篇二:中华文化美不胜收】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陶冶了无数代人的人格。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优秀文化受到极大冲击,曾一度被国人忽略和轻视,看着文化灵脉日渐微弱,作为中华儿女,我们难道无动于衷吗?我想,但凡有文化担当的人一定会高呼“优秀文化灵脉不可断”!
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积淀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启迪子孙;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是中华民族的跟,博大精深,传承文明,永屹世林。
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无价瑰宝。汉子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像一座采不完的宝藏,它是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精神纽带,系着十三亿的中国心。如此优秀的文化灵脉怎可断?
从“蒹葭苍苍”的(诗经)到(春秋),从《离骚》到《诗经》,从汉赋到唐诗宋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无不在世界文学史上光辉夺目;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无不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坚实的脚印。如此灿烂的文化灵脉怎可断?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漫长历史发展长河中,是源远流长、历久弥坚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始终以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支撑我们民族的文化灵脉怎可断?
文化开启对美的感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优秀文化制成的民族注定是缺乏信仰的族群。毛泽东主席曾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为了国家的文化复兴,我们必须担当传承文化灵脉的重任,让我们一同高呼“优秀文化灵脉不可断”,让我们一同守护优秀文化灵脉,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亘古长青!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大力传承民族精神,塑造真正的国人灵魂,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让我们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而努力!
【篇三:美丽的中华贤母园】
九江有许多美丽的景观,但在我的眼里,最美丽的景观是我们柴桑区的中华贤母园。
步入公园的大门,抬头可以看见“中华贤母园”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再往前走,就到了母子湖,母子湖里有许多的小鱼,还有几块大石头,几只小乌龟趴在石头上懒洋洋地晒太阳,十分惬意。
沿着石阶而上,旁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石柱屹立在石阶的旁边,中间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终于走到了巨大的石雕塑前面,抬头只见一位母亲低着头看着怀里的孩子,这是岳母在教导岳飞,岳飞则认真地听着母亲的教诲。
雕塑下面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小壁画,每幅画都蕴藏着一个经典的小故事,我不禁发出赞叹:这些画栩栩如生,雕刻者们的手艺真高超啊!
如果有兴趣,欢迎你们来参观游玩,相信一定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
【篇四:我读书为中华】
我们所处的土地,是一个有着灿烂文明的美丽国土,从古至今,她已经游历了五千多年。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起,他就是我国伟大总理周恩来先生,今年正好就是周恩来诞辰120周年。
提到周恩来,就会想到他小时后说过的那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不是吗,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不论是孩童还是大人,书本总是必不可少的,不光是为了自己读,更是为了祖国读,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过去,我们的国家被它国欺凌,部分国土被强行占据,政府却腐败无能,百姓无地诉苦,彻底沦为“东亚病夫”。但这其中还是有着我们的一部分责任,因为我们不去学习,不去进取,使国内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最后才被一些虎视眈眈的国家宰割,在他们的眼里,中国就是一块摆在眼前的大肥肉。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身为新一代的学生,我们应该牢记国家过去的耻辱,不再重蹈过去的覆辙。努力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为让祖国变得更加富强而奋斗!
【篇五:汉字,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高耸的金字塔是法老们权杖下尼罗河的智慧;神秘的锲形文字是古巴比伦流逝的文明见证;在长江黄河孕育的神州大地,有我们炎黄子孙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经五千年的锤炼与沉淀之后,汉字,这个充满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的传承者,最终成就了整个世纪的辉煌。
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篆书到隶书,从行书到草书。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作为时代的连接者,从未泯灭。写字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见乐的艺术。任继愈曾说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文化传统,而继承传统最重要的靠历史教育。唐太宗酷爱写字,所以才有了《晋词铭》《温泉铭》的问世。王羲之酷爱写字,所以才有被世人所赞叹的《兰亭集序》。还有那虞世南,欧阳询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多少文人志士都把写字当作人生当做人生最有价值的一件事。
不仅艺术风格多样,它那深层的内涵更是让无数人折服。
一首《定风波》道出了苏轼那豪放洒脱的情怀。“竹枚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的不羁傲爽,世间又有几人能留下这样的文字。李白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欣然折服;王博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有曾让多少人怦然心动;韩愈那“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绝句,又曾让多少仕途不顺的人重鼓勇气;还有那林黛玉“今日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的忧伤,又曾让多少人黯然神伤。
汉字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次的组合,每一次的书写,都代表着独特的意义。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因为我们优美的汉字,我们成了举世无双的汉字大国。所以,当你在为不会写一个字而发愁时;当你不理解古文所表达的情感所叹息时,请不要忘记,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灵魂丧失了,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个空壳,毫无价值。所以请珍爱我们的汉字,同时也珍爱我们的文化!
【篇六:诗词中华文化的瑰宝】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诗词用于陶冶情操,由内而外的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同时,诗词也是古人留给我们无价的文化遗产。
“人生若只如初见”老师刚说出第一题,全场一片“寂静”,我挠了挠脑袋,还是没个结果,环顾四周,全场人都在发呆。
“刚刚才说过的。”老师一提醒,还是没人能回答。几个问题下来,一些诗看似熟悉,却又陌生,我好似神游于彷徨中。
“瀚海阑干百丈冰”,这句话一下子打破了我的彷徨。“愁云惨淡万里凝”我立马脱口而出。终于蹦出一首我耳熟能详的诗,这首诗一下打破了没人回答的惨状。“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老师的另一句诗词,也被我迎刃而解。
气氛马上就活跃了,随着我的连答两题,敌队准备着反戈一击。
“决眦入归鸟的上一句”全场人慌了阵脚。对我这种不适合反向思维的人是种考验。敌队的人不知怎的,都不说话。全场人又回到了开场时的尴尬。
“这不是《望岳》吗?”旁边的小潘支支吾吾了起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呃你,下一句是啥?”他一时语塞。
“哦!是荡胸生层云。”他思索了一会儿诗便从他的嘴里蹦了出来。我们队刚想庆幸一番,老师便直接浇了盆冷水。
“回答正确,可你们没举手啊?”全队那想庆幸的念头马上被浇了个彻底。
几轮下来,我们收获的不只是那胜利的乐趣,同时还有那沐浴在诗词中的快乐和藏在每一句诗词中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