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古井】
外婆家的村中央有一口古井,外公告诉我:这口井有10多米深,并且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这口井是在清朝的时候挖的。井口是圆形的,边沿是用鹅卵石铺成的,井里面四周是用大块的石头砌成的,石头上长着青苔,石头缝里长着各种的杂草,春天发芽,秋天枯萎,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井底有一个泉眼,一年四季泉水丰沛,味道甘甜,冬暖夏凉。全村几百口人都是喝这口井里的水,真是一口古井饮一村啊!
妈妈说:她们小时候家里没有冰箱,夏天的时候就会把西瓜,啤酒放入刚打上来的井水里,浸半个小时后,就会冰凉冰凉的。打水是用一根带钩的长竹竿挂住水桶,伸进井里,然后往上一提,一桶干净的水就打上来了。现在虽然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了,但大家还是喜欢去井里打水,洗衣服。夏天不管高温多久,井里依旧水量充沛,清澈纯净。
在古代没有先进的科技,井都是靠人们的双手挖出来的,这口井既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还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古井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水,而且还是历史的化身。古井啊!我爱你,爱你的历史悠久,爱你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篇二:南唐古井】
在年均温愈来愈高的古城南京中,坐落着一座清凉山。公元945年,一口将与这古城一同经历史洗礼的井被挖掘于山腰。井名南唐古井,又称还阳井。
古井直径不足一米,深十二余米,井上于1982年建井事一座,亭顶是最可见的六角形,正上方设一口与讲口等大的圆孔,使天光落入井中。在这看似平凡无奇的井周围生长着一棵棵参天古树,其年龄或许比这井都长上几旬。这样的一口井可以幸运地于历史长河中保存至今,必定是人类文明的一处珍贵足迹。
南唐古井是南唐中主李璟避暑于山中的饮水之源。相传,此井之水,水质清冽,甘醇爽口。更神奇的是,常饮用此井水之人,可以由白发变育丝。可如今对普通人而言,这井的功效已无法考证。仅仅是在其中发现了较多的人体所需成份——锶。偶有清凉寺的僧侣从这边路过,也都“不带走一片云彩”。其井或许早已对当今的社会毫无影响,不过是一处可以引发思古之幽情的古井罢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愿意徒步登山并根据模糊的指示牌来此的人已经不多。南唐古井早已不复当年的风光。虽偶有游人一二,但也不过是在栏杆外远观其斑驳印迹,那井盖也永久上了锁,只静静与一草一木诉说当年的艳奢繁华。
【篇三:古井中风帆依旧】
“黄旗山顶挂灯笼,海月风帆在井中。”诗句中提到的“海月风帆”,就是市里小有名气的“海月岩”。地方不大,风景却很有韵味——也是东莞的旧八景之一。
正门有一块大岩石,上边刻着三个大字:海月岩。字体苍劲而有力,在岩石赤红色的映衬下,显出了岁月的沧桑。
海月岩里有一山一水,山曰“金牛山”,湖曰“南湖”。金牛山不高,但是层峦叠翠,一眼望上去,那片绿就溶入了眼里;这样一个绿的天堂使鸟儿们很安心,于是,从叶隙中细细的、似乎是被什么牵出的鸟啼声也就显得格外地悠闲清脆。树下,常有几朵小小的蘑菇,它们在树荫的庇护下静静地生长着,那么安然,是因为这棵给了它们保护的大树;树干上总有几只斑斓的小虫,它们安静地趴在树干上,在等待着一次的蜕变,由叶隙中透下的阳光暖暖地照在它们身上,在它们的梦里,一定也洋溢着这样暖的阳光。
山下沿一条小路往上走,在半山腰的地方,有几尊名人塑像,像关云长、孔仲尼、五柳先生等,都有解说,这里且不说它;比较神的是这里有一个凹进的洞,洞中有一口井,流传有一个故事:
从前涌口村是一片大海,居住的人都靠打鱼为生。一次一个渔夫出海打鱼,将有半月了依然不归。其妻登上金牛山,想从高处眺望夫君,走至半路见到一口井,遂俯身欲汲水,却于井中见其夫乘一小船,平安无恙,故跪地谢神恩。下山后同村人一讲,人皆引以为奇,想是神仙显灵,自此每天都有妇女到山上井边,希望看见出外打鱼的丈夫。
传说如此美好,这口井的名字就叫“望夫井”。那位妻子看到的丈夫也许只是她因为思念而产生的幻觉,不过无论怎样,井中的情景能让她不再忧心度日,也多了一份平静的等待。我也常常往井中探看,却是黑漆漆一片;于是便没有“跪地谢神恩”。
与金牛山对面的是南湖。这里每年都会举行龙舟赛会。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人们就纷纷赶来,有的围在湖边,有的到湖中心的小岛上,有的在九曲桥上——都是看比赛的。咚咚的鼓声响起,龙舟在这声音中飞快地滑过湖面,队员们咬紧牙关,手上抓着桨狠命地划;在船头擂鼓的一脚踏在船沿上,两手握槌狠命地敲,并且“嗬嗬”地吼着壮气。人们给船员们呐喊加油,小孩子就不厌其烦地,在人群中像鱼一样挤来挤去,追赶着龙舟,乐此不疲。最特别的是比赛结束后赢的一组要故意翻船,落水声越大越好,人们听到一声“扑喇喇”的落水声后,一起欢呼起来。
海月岩不是最美的,但是它像一位老人,见证了东莞的变化,岁月给予它的是不变的沧桑和足够的韵味。它会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伊甸园——即使多年后,古井中,风帆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