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范文作文>碎片的阅读
碎片的阅读

【篇一:碎片的阅读】

记得在不久前的暑假里的一天,我一如既往地在地铁站上等地铁。

不经意间的一抬头,发现站在我前面的那个学生模样的人正拿着一本不薄的书在读,那本书似乎与历史有关,他看得很认真,与周围一个个玩着手机的乘客显得格格不入。

一会地铁来了,由于正值早高峰,站台和列车上的人都被挤得密不透风,我本以为他会收起书来腾出更多的空间来供自己站立,可我错了。

他用右手拉稳一旁的扶手,左手的食指放在当前所读的两页之间,整本书靠在自己的前臂上,由于空间狭小,他的整个手臂都已经贴到了前面一个人的背上,书离自己的脸只不过几寸,他仍旧全神贯注的艰难看着。

看着那个人在人与人之间狭小的缝隙间勉强读书的身影,我不禁陷入沉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时间,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各种事情,从一个整体,被打成碎片,如同一件玻璃制品从高处坠落,摔倒地上,摔得粉碎。有些人以在零碎的时间中做不了什么事情为由,任它从指缝间流过;有些人将它用在了零碎的事件上,如刷着已经看过的朋友圈与闲聊上。

总有人将它花在了一些有意义的事上,在英国,你可以看到满车厢的人的手上都有着一本书在看,而在中国,在地铁里看书的人如同大熊猫一样罕见。

我认为,虽然零碎的时间一般都非常短暂,可它胜在滴水穿石、积沙成塔,一天的这样的时间也不会很短暂,而一周、一年内所积累的时间呢?

这些时间,就如同海浪拍过礁石后所留下的水珠一般珍贵,而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这些时间无法被人们完全利用,而阅读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罢了。

【篇二:碎片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互联网进入中国。时隔三十多年,现在的互联网与从前相比,已经今非昔比了,现在的互联网已然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然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却依旧带来一些缺点,例如:“碎片化”。

“碎片化”,原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的零快。而现在则是讲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的碎片切分,为什么说我们的生活被切分了呢?那就拿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阅读来说吧!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只要到看书时便会开始犯困。就算好不容易在大脑的强制性的要求下拿起了书,却无法提起精神来看,又或者心中会涌起一阵强烈的烦躁感让你不得不放下书,将注意力放在其他的地方上。然后就再也不会想拿那本书来看了。

其实这就是一种“碎片化”的表现,因为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所接触的网络的文章太多,而那些文章大多的缺乏内涵。仅仅只是一些事实的集合,没有逻辑感。发消息者只是为了博人眼球,增加收藏率,与收看率而写,其目的并非是要帮助我们,回答我们的问题。大家可能也不知道这些信息,消息与文章就是那些被人们称为的“文字垃圾”。长此以久的生活在这些“文字垃圾”的熏陶下的结果,就如同刚刚的例子中的结果一样:对文章会失去兴趣,心中也会不由自主的对所有的文章产生烦躁感与厌恶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碎片阅读”。

我不知道如果精卫没有填海,如果孙悟空没有随唐僧取经,贾宝玉没有喜欢林黛玉,中国古代故事中的美丽之处消失了,人们的生活会不会由此而改变。但是我们若是依旧在碎片化的环境中生活,我可以清晰的知道,我们的生活一定不会美好。你可以设想一下,若是在纳兰容若那时就有手机的话,那么在卢氏死后就可以在微信中向朋友诉苦,也就不会写出“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这么美的诗句了。

若是朱自清的时代也有手机,那么在他看到小草等植物从土里冒出来的时候,就会马上刷朋友圈说:今天我见到小草从底下冒了出来再附张图,世界上也就不会有《春》这样优美的散文了。

虽然时代不同,但是结果却是相同的,而这个结果就是我们一定不能在碎片化的时代好好的成长。所以我相信,人们也是时候来反思自己了。

并不是所有的发展都一定会是好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行为,习惯都能值得我们学习的,关键时候我们还是得适当的学会“取益避害”!

【篇三:碎片难填灵魂之厚】

时代的齿轮缓慢运转,但人们却活在加速的生活里,为了活得像个人样,他们开始充实自己。快速的生活节奏,不断往前奔跑的步伐,却没谁选择按下暂停键,效率至上的选择“强迫”他们走上了碎片化的生活。

“碎片化的生活”这一概念渗入人心,成了一条最佳的捷径。因为它巧妙地让你认为在更少的时间做了更多的事情学了更多知识,也许所有人都在为自己实现了效率而沾沾自喜。

鲁迅曾言,时间如同海绵中的水挤一挤总还是有的,而今人却一味地走向极端,只追究挤好海绵,却用了那些水浅薄化了知识。如同一滴水中的油,只能看宽度,却没有什么深度。而这一切的原因并非碎片化的生活,反而是在于人。人的追求改变了,这才使得鲁迅的话出现变质,那些高效后留出的时间不用来探究灵魂的深度,却是企图以一张张碎片遮掩空洞的丑态,期翼于融进各式圈子,以拥有更多虚无来展现自我,满足自我。

凉风微起,碎片离乱,丑态依旧。于是人们寄托于用更多碎片式的方式,逐渐分离自我来达到充实自己虚无的幻想。为何?其一在于碎片式生活的渗入,这已经成了一条定理,从众的心理促使着人们于加速的现实中不断模仿他人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碎片化生活有着无限大的好处。石黑一雄于“浮世画家”中告诫着读者,永远不要随波逐流,要超越我们周围那些低级和颓废的影。从众并非同流合污,更加不可能是深陷泥潭不愿动弹!

其二在于一个更加悲哀的现实,人们自动放弃了对精神的投喂,他们安逸于金钱至上的社会,成了躯壳的奴仆。物质如雾障目,我们盲了心看不见现实与灵魂分离的矛盾。

而碎片化生活不应该再成为人们被物质所役使的借口了,这一张遮羞布应被扯下,让我们去直面精神与灵魂的呐喊!时间的齿轮再慢也不会停下,也许,是按下我们自身的暂停键的时候了,用海绵中的水去完整自己,增厚灵魂,莫再囚于物质了!

停下吧,一分钟也好。…

【篇四:阅读“碎片”】

一天下午,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天空灰蒙蒙的。我站在阳台上,嗅着一丝沉闷的空气,叹了口气,从厨房里拿了一杯奶茶,回到书桌旁,拿出kindle阅读器看起书来。

这是一本浪漫的书-《风吹许愿树》,曾经我看过它纸质版的书,但上了初中后,为了买进新书,只能把它带上其他一些书处理掉了。最近新买的阅读器无疑是为没时间去挑书、买书的我提供了方便。一页,两页,三页…20分钟到了,得练琴了,闹铃响了起来。我叹了口气,这样看书,哪里品味得到其中的深意呢?没有时间,无非眼睛掠过一行行的文字罢了。那一杯奶茶,早就喝光了,没有营养的阅读使无聊的我不知不觉中喝光了奶茶,望着那一个空了的杯子,我想起曾经看这本书的情景。

那时,学习没有现在那么繁忙,也不用天天练琴,周日的下午,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同样是一杯热腾腾的奶茶。我静静地品读着这本书,心中像有一阵微风掠过心灵,温暖又不失力量的文字印入脑海…一杯奶茶凉了,但我的心却是热乎乎的…

看看手中的阅读器,坚硬的显示屏上的一个个字,没有了书页的沙沙声,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收起阅读器,带上惆怅去弹琴了。

后来回想起来,每天从夹缝中抽出十几分钟看看书,时间是节约了,但这真是我想要的阅读吗?碎片化的阅读就是这样吗?现如今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下,就真的要失去在书海中遨游的乐趣?我不要!碎片化的阅读,阅读的意义不该被碎片化的!

【篇五:碎片化阅读】

今天,杨老师告诉我们要写一篇题目为“碎片化的生活”的作文。我一脸迷茫,因为我根本不知道题目的意思。心中忐忑不安的熬到下午放学。一出校门就迫不及待地问了妈妈。起先妈妈也是解释的不清楚,听得一知半解的,还是没搞明白。于是我一回到家就上网百度查了一下,意思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碎片。然后我把“碎片生活“直接理解成——凌乱的生活。

我是一个不太爱看书的小男孩,所以我的作文和语文阅读的成绩不是很好。记得在小学有一次语文考试我的成绩很不理想,阅读得了个C,作文老师跟母亲说勉强给了个B,于是对我说:“你必须要多读书,增加阅读的量,你的理解力也会跟着提高,而后你做阅读和写作文才不会觉得吃力,成绩也会跟着提高的。”我对母亲的话一开始是不以为然的,但是我在下一次的考试中,才突然意识到我确实应该多读一点课外阅读了。于是我决定从第二天开始每天都要看一、二个小时的书如果能坚持的话,我想我一定会把语文的成绩搞上去的。但问题是我是个好动的小男孩,要坐一二个小时有点为难我,于是妈妈想了好多办法,抓紧每一个空闲的时间让我看书。如妈妈的包里始终会放一本书或一个ipda,别以为带着ipda是给我玩游戏的哦,那是给我看书的。有时是出去玩的车上看一会、有时是在外面吃饭的空间看一会、还有的时候是到公园歇下来的时候看一会,总之无论去哪,只要歇下来,妈妈都会给塞本书过来。这样过了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我的阅读和作文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虽然是一小步,我和妈妈好像都看见了曙光一样,好高兴啊!人人都说可以从读书中读出快乐,我会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来看书,不单单为了成绩,还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素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挤总是会有的”。

现在我是一个初中生了,对读书也有了一定的要求了。不但要看,还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原是一个戴着眼镜的小男生,一边看书,一边伏案疾书,有时还会停下来皱紧眉头想些什么,想不明白的还会拿着现代科技产品查阅一下,时不时地扶扶掉落到鼻梁上的小眼镜。现在我不会一目十行地匆匆扫过,我会十分专注得一字一行的去读去品,仿佛那是一颗史上最美味的糖果,很久才翻过一页。虽然我的读书笔记做的不是很好,但我已经喜欢上读书了,而且以前看的书籍比较单一,现在我什么书都感兴趣,什么书都看。从文学的看到科技知识类的还看一些漫画类的,有增加我文学修养的书籍,也有增加我知识方面的书籍,还有帮我放松的和为了与朋友增加聊天内容的书籍等等。

阅读能使我们视野开阔,能使我们善于思考,现在网络十分发达,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可以接收到各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要抓紧点点滴滴的时间,从游戏电视中解放出来,投入都阅读的海洋中。阅读会使我们受益无穷!

【篇六:“殊途同归”的碎片阅读和传统阅读】

如今的大多人们常读的的读物,大多是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段子,真正读一本纸质书籍的却在逐渐减少。“碎片文化”受欢迎其实是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必然。在几乎人手随身一只智能机的如今,以手机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自然成了人们的第一选择。既然能用手机随时随地汲取精华,何必再费时捧一本书呢?我这并不是想表达什么世风日下之类的,这是人们基于自己需求的选择。假设你劳累了一天,好容易有了个休息的间隙。你会去读一本厚重的小说,还是一本轻松的、随时可以放下的杂志?我反正会选择后者。而手机上的故事则是比杂志更为简单的读物。

“碎片文字”除了搞笑的段子以外,“鸡汤文”也是其中主要的一个类别,这些文章大多是对一个故事的精选和美化,往往会和真正的事实相差甚远。就好比我听过这么一件事:

有一个画家要画一幅画,于是就请女模特泡在浴缸里,浴缸下有炭炉加热,他参考着作画。期间炭炉灭了,但女模特见画家画得如此认真,不忍心出声打扰,因此得了肺病,死去了。某人听了这个故事后大受感动,于是上网去搜索详细情况,结果得出来的信息令他震惊:是画家自己懒得为女模特点上炭炉!他便把这个告诉了同样被感动的朋友们。朋友们也表示非常惊讶,于是一时间,他们纷纷奔走在各大搜索网站上寻找更多信息。女模特父亲要求赔钱、画家是个富二代……各种花边层出不穷。最后,有人发现了令人窒息的事实:

女模特没死,只是发烧了!

至此,所有人都像是被狠狠打了一拳一样,一阵沉默过后,纷纷作鸟兽散。一个浪漫又略带悲哀的故事,在洗去所有粉饰后,成了一场普通的民事纠纷。所以,真追究起来,所有令人唏嘘的美好和悲伤,只是一段因果中的片段罢了。拿出来,它闪闪发光;嵌进去,它平平无奇。

倘若能在闲暇之余,能看看能让人愉悦的文字,心下愉悦,也不是不可。可惜带来的不只是美好。

因为忙碌和劳累,我们大都没有时间去追究文章内容的真假(上文那些闲人是少数的情况)。于是很容易被某些想博取眼球的人恶意利用,掐头去尾,段章取义,歪曲的事实,引得人们不禁振臂高呼“这世界怎么这么黑暗!”一颗恶毒的种子在心中扎了根。当人身体被这股戾气填满了,哪里还能再容下任何的美好?若是连心里的那一方净土都失去了,那才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着实是令人可怕。想要去掉它有两种办法:其一是去关注真相,二是一开始就抱着质疑的态度去面对所谓的“黑暗”说到底,还是要有自己的认知。

其实不论是正式的纸质阅读也好,非正式的碎片阅读也罢,能坚持我们读下去的,都是我们对于文字的喜爱。它们浇灌了我们心中名为“自我”的那棵小树,如果没有这自我,我们很容易被外界风气带着跑,这和读什么阅读是没关系的。

热门推荐
1我最喜爱的人——李白
2如何写旅游作文
3运动带给我健康
4可爱的小乌龟
5忘不了长征
6寻找那红色的足迹
7我爱我的家
8送我一轮明月
9我家的小狗
10推荐一个好地方
11个人与集体
12漫画的启示
13我爱家乡的柿子
14我们的纪念册
15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三年级作文
1620年后回故乡
17妈妈的爱作文
18黄鹤楼游记作文
19听那沉默的声音
20劳模在我身边
21成长中的酸甜苦辣
22放风筝
23内心之中有真爱
24白鹭的2到5自然段改写成说明文
25课间
26春天的窗外
27《狼王梦》优秀读书笔记-小学读书笔记
28感动,那一簇坚强
29下课铃响了
30秋天的味道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