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品书】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可以像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索然无味,也可以让人爱不释手每读一页都有一个惊喜。
——题记
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我们在上面来来去去,表演得好的人被载入史册名垂千古,演技低劣的被人弃如蔽履登不得大雅之堂。但回头仔细口味一番,每个人好像都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喜欢品诗的人,从古至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沉浮浮漂泊半世的人数不胜数,从李白、杜甫到当代诗人海子、艾青,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一本本的诗集,无论他们的生命有多短暂,哪怕只如海子那样令人惊鸿一瞥就消失不见。他的诗依然留下了他的诗魂,我们一代代传诵着他们的精神。
也许你不喜欢文艺,那比尔盖茨呢?“股神”巴菲特呢?中国的首富李嘉诚呢?他们你会陌生吗?他们本身的经历就是一本经济巨著!也许我们没有他们那样聪明的头脑和运气,但是那又怎样呢?把他们当成目标做自己不是很好么?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本与众不同而又独一无二的巨著啊。
也许有人会反驳;他们都是名人,而我们只是平凡的普通人,怎么能同日而语呢?
错了,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很精彩,天底下,普通人一定远远多于名人,他们的人生阅历也会多姿多彩,更加独特。
比如我早已逝去的外公,他的一生可谓尝遍人间冷暖。
外公出生于地主家庭,小时候衣食无忧,还入了私塾,在当时可谓是人人羡慕的少爷,乐于助人的外公,当时也是村里无人不知的小名人,还迎取了门当户对的富家小姐做我的外婆。但是,当日军的铁骑踏上那片小村庄的黑土时,一切都变了,那一段血泪史或许谁都不愿意重提。待到中国解放之后,外公家成了富农,家里钱财全被没收,外公从富家少爷变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文革期间更是生活艰辛,家里一群孩子要养,可唯一的住所和生活用品都被毁掉,所谓的家成了只有屋顶的凉亭。批斗、义务劳动,成了外公的日常生活。就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三十年。邓小平南巡后,外公的生活才慢慢好了起来。但就这样的艰难生活环境下,外公还是把一家八个孩子都培养成讲道理、讲公德的社会有用之人,还把我妈妈培养成了大学生。外公由一个养尊处优少爷变成农民,不过几日而已,听着妈妈讲述的外公的一生,我似乎品到了外公的辛酸和温情,合上外公的那本厚重的书,我像学到了他能屈能伸、顶天立地的精神。
不要以为身份卑微的人就没有人生之书,或许他们的过往更值得我们回味。
品书,犹如品人生。
【篇二:品书】
在千千万万的书籍中,我最喜欢的书是文学类作品和杂志,文学类作品如散文、长篇小说等,杂志如《读者》、《意林》、《博物》等。这些各种各样的书让我丰富了视野,也让我苦乐交织。真正的好书,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意境,更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所以,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之一,无论开心或烦恼,书都可以使我感受到平静与放松。
在我读过的长篇小说中,《飘》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它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读书时让我有一种冲动和欲望急切的想知道下面将要发生些什么,牢牢地吸引了我的眼球,让人欲罢不能。看小说对我来说是一种放松心境的工具,我喜欢看的小说一定是有“情节”的,不然就让人索然无味,但若有了“情节”,故事就立刻变得充实而有趣了。
我读的散文并不高深,像各大名家的散文目前我还有点“接受”不了。我看的散文多以叙事形式出现,一个个短小的文章也能让人有颇多体会。《点一盏心灯》就很有味道,一篇篇富含哲理的文章,虽然短小,却让人浮想联翩。刘墉的散文让哲理隐含在浅显易懂的短文之中,我觉得很适合我去品析。
《读者》和《意林》这类杂志中的文章主要摘选了国内外各种类型的短篇佳作,题材多样,有些文章有趣,有些文章感人。也许一本杂志就让你接触到好多种风格的文章,多读这类杂志对写作很有帮助,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人文的情怀。
我现在应该多读些文学和历史名著,提升自己的文言文水平,同时也要读一些科学类的书籍,通过读书使自己的知识不仅丰富而且全面。书籍永远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对些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让我们一起去遨游书海,在书中品味人生吧!
【篇三:品书】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说起读书,我的话就如泉水般涌出,不过在此之前先听一段小故事。
我自懂事起就讨厌青菜,那味道使我无法接受。妈妈为了让我懂得不可浪费粮食的道理,又端上一盘青菜。起初我只是漫不经心地啃青菜,我刚尝到菜根的滋味就知道不好受。可看了一眼妈妈,那坚定的目光告诫我:要懂得珍惜。我紧张地咽了口水。咬咬牙心想:没办法,拼了!我夹起一根青菜,从菜根起,用牙床里边最坚固的大牙咬,一咬下去,菜汁涌了出来流入口中,哇,有一种微甜感,沁人心脾。那口感令我难以置信,我一口气吃了许多青菜,真爽。
此时,我脑海里回想起了什么。我直奔书架,抓起以前看过几十遍的一本书细细地品起来。现在我终于知道了,看书如同吃青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发现。即使是一本书,也要读它个上千遍。一遍比一遍读得感受深刻。
读书,该如何读书呢?这还不简单,让我来教你几招吧!
第一招:读后写写感受,也称写读后感。一遍读完后,写一篇读后感,我认为是很好的读书方法。你一遍一遍读下去,所产生的感想一定不同,当读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种程度时,你这本书算是读透了。此时,你也会发现你所写的一篇篇读后感汇总起来,稍作修改,一篇很好的读后感也就呼之欲出。这便是读书方案之一。
第二招:做批注。这实际上也是读后感的一类,只不过是把感想用概括的几个词或短句写在书本上罢了。常写批注,还能提高阅读水平。有了这么多的读书技巧,我再也不怕不会读书了。对了,此外还可以用笔划一些深有体会的句子;遇上好词,根据意思用这个词语再造一个句话;遇到好句,判断句子特征仿写一句。这都是读书的好方法。
品书,要品好书;品书,要细细品;品书,品出不一样的滋味。通过吃青菜,让我懂得了为什么有些人喜欢书,爱读书。真正爱读书的人,哪怕读懂一个字,也乐趣无穷。
吃青菜让我悟到了品书的方法。
【篇四:品书】
真正孤独的是一个人的灵魂,没有了书,也就没有了灵魂;真正能指引你的是书籍,它犹如一盏明灯,在前方照亮;真正美丽的是那种境界,书是万物之灵,追溯到心灵最深处的地方。书是每个人的精神食粮,更是与你煮酒论道的知己。
不曾与它相见恨晚,我在书的花间,嗅到了无尽的芬芳,感受到了无尽的美。《康桥》的纤纤动人,让人柔情万种;《三国》的纯粹,让人豪情万丈;《活着》里老人的坚守,让人心底柔软……是什么让我们灵魂感到充实?是书。我曾无数次在一篇篇动人的故事中悄然落泪,我仿佛走进了《等爱》中那个小女孩隐忍痛苦的内心——有什么比骨肉分离之痛更让人心碎呢?正如《活着》里那个老人,所有的亲人都一一离去,却还是选择承受。最后在黄昏中牵着一只与他相依的老黄牛渐渐远去……他在坚守什么?是那颗心啊!不管到什么时候,他的灵魂,他的精神,都一直活在我们每个人的世界中。
书,一个纯洁美丽的字眼,像一阵凉爽的清风,俏皮自然地卷起一串风铃,发出“叮叮”清脆的声音,又似一位少女的纤手,拂过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谁能说这书籍不是世界上极其动人的事物呢?迷惘过吗?寻找过吗?感受到了吗?那种境界,那种至上的、美好的境界。我可算找到它了,我只顾在无限的静谧之中安静地感受着。
书是那么可爱啊,它能让你的智慧增长,精神富有,心灵清新。那种境界,忘我的境界使每个人、每种事物,都无比快乐,无比幸福,无比融入……
【篇五:品书香梦成长】
一缕缕阳光温暖了整个房间,勾勒出沙发上女孩淡淡的轮廓,她捧着一本书,轻轻地翻着,恬静的脸上满是认真与陶醉。呵呵,这个女孩就是我。冲一杯阳光入茶,梦想氤氲。
品书香,我梦想着荆轲没有去刺秦。
读着书上荆轲刺秦的故事,我的眼睛不禁噙满了泪水。为什么要死人?为什么要刺秦?荆轲为什么要死?……许多问题徘徊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如果荆轲没有去刺秦,樊於期就可以继续保卫祖国;如果荆轲没有去刺秦,他就还可以和知己高渐离在街市上饮酒,一个击筑,一个高歌;如果荆轲没有去刺秦,他就可以继续行遍九州,游遍五湖四海,结交天下豪义之士,行侠仗义,劫富济贫,做一个人人称颂的侠士。这时,我就想,如果荆轲没有去刺秦多好啊!
那一年我八岁,初读荆轲刺秦。
品书香,我梦想着荆轲刺秦成功。
“荆轲刺秦成功了!”秦朝从历史上消失了!刚学历史的我可谓是最开心的一个了!我早就对秦始皇的暴政不满了,修长城,筑皇陵,他把天下人当成了奴隶。如果荆轲成功,孟姜女一家应该过着幸福的生活吧!家里几亩地,丈夫耕田,妻子织布,公公婆婆颐养天年,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多么祥和的一幅村居图。不光是孟姜女家,陈胜家,吴广家都是其乐融融的一番景象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六国百姓安居乐业。我多希望荆轲刺秦成功啊!
那一年我十一岁,再读荆轲刺秦。
品书香,我梦想着世界和平。
我是荆轲。屋外是断壁残垣,百姓的恐慌交织成无边无际的黑云,压在心头。屋内淡淡的血腥从那个刻着古朴花纹的盒子里散出,里面是樊将军的人头。我揉了揉两天没合的眼,想起对太子丹和樊将军的承诺:“我会杀了秦王,用他的血祭奠樊将军!”突然,一个老妇人闯入眼帘,她衣衫褴褛,抱着高烧的孙子守在浑身是血的儿子身边,空洞的双眼溢不出泪水……我不忍再看。第三个不眠之夜,我下了决心。在大殿上,我刺出的剑偏了一分。被侍卫拖走时,一滴泪悄然落下,替我见证天下的和平统一吧。秦王,若你负天下人,我会向你讨债的!
在书中,我遇到了那滴眼泪,从它那里知道了荆轲的故事。他,深明大义,牺牲了自己,让秦始皇得以一扫天下,让中国迎来了第一个统一的太平盛世。他真是个大英雄!
这年我十四岁,又读荆轲刺秦。
品味书香,我沉淀自己;品味书香,我沉淀梦想;品味书籍这杯香茗,我成功品味社会这杯烈酒。
在书香中,为梦想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