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四年级作文>麦鼓头
麦鼓头

【篇一:麦鼓头】

在黄岩宁溪有一种特色小吃,叫麦鼓头,是用面粉、梅干菜等做成的圆圆的饼。在煎的过程中,饼因热气而发胖,所以叫麦鼓头。

麦鼓头原先是山里人的干粮,山路凹凸不平,他们上下山不方便带盒饭,也不方便回家吃饭,就带这种干燥的麦鼓头,在路上充饥。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迷了路,还品尝过麦鼓头呢!

麦鼓头不但携带方便,而且也很容易制作呢!先抓出一团面团揉圆,像一个圆球似的。再把手指插进去,往外捏,使它变成碗状,在里面放上香气扑鼻的梅干菜,像是嘴巴里塞满了食物,再把嘴巴包裹起来,像是把嘴巴拉上了拉链。然后把它放在菜板上,用手把它压平,变成一个圆圆的脸蛋。最后放锅里煎。渐渐地,渐渐地,等到它变成金黄色了,就可以翻到另一面继续煎。这样反复多次后,再把锅盖盖上。透过锅盖,麦鼓头越来越胖,像灌了水的热水袋,这样就算熟了,可以吃了。

锅盖一开,麦鼓头立即瘪了下去,就像自行车轮胎漏了气似的。我拿起麦鼓头:“啊,好烫,好烫。”一股浓浓的香味散发出来,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哇,太香了,吃在嘴里让人回味无穷!

麦鼓头不愧是宁溪的特色小吃啊!

【篇二:麦鼓头】

在黄岩宁溪,有一种特色美食——麦鼓头。它是由雪白的面粉和香气扑鼻的梅干菜做成的圆饼。之所以它叫麦鼓头,是因为它在锅里受热时,内部空气膨胀,会使它鼓起来。

麦鼓头原来是山里人的干粮,当时山路凹凸不平,所以干活的人不方便回家吃饭,也不方便带盒饭,而麦鼓头既干燥又耐饥。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迷路时还吃过麦鼓头呢!

麦鼓头不但携带方便,而且很容易制作。首先,把麦粉倒入一个盆子里,加入少许温水,用手向同一方向把麦粉做成面团。再揪下一小团面团,放在手心里搓成一个小球,然后捏成一个碗状。用勺子盛了一勺事先炒好的馅料,放入“小碗”里,用双手先将“小碗”的口子捏紧搓成“包子”,再放入手心里重新搓圆,在“小圆球”上洒下少许粉,用擀面杖把“小圆球”擀成饼状。所有的饼都做好了,就该煎了。先将饼放入锅里,用木勺一会儿翻这面,一会儿翻那面,饼就像一个小孩子的小白脸一下子变成了中年妇女的黄脸。

煎了好久,终于可以吃了,拿起麦鼓头,就闻到了梅干菜的味道,那焦黄的麦鼓头,会使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咬下一口,表面很脆,但里面的馅料却十分的美味。不过,它真的干,很适合当干粮。

麦鼓头不愧是民间特色小吃,太好吃了!

【篇三:麦鼓头】

在黄岩宁溪,有一种民间特色小吃叫麦鼓头。它是用雪白的面粉和香气扑鼻的梅干菜做成的圆圆的饼。为什么它叫麦鼓头呢?因为它在煎的时候,会膨胀起来,所以叫麦鼓头。

麦鼓头以前是山里人的干粮,因为山路凹凸不平,人们不方便带盒饭。而麦鼓头既能充饥又携带方便,便成为了山里人外出干活的食物。传说在乾隆下江南的时候,乾隆皇帝还品尝过麦鼓头呢。

麦鼓头不但携带方便,而且制作简洁。上个星期天,我和妈妈就做过一次麦鼓头。我将韧白细腻的小麦粉和糯米粉揉成一个大面团,妈妈把猪肉、梅干菜剁得又细又小,放进锅里面行翻炒,香气闻着十分诱人。

先把一块面团揉成圆滚滚的小“皮球”,再把“皮球”捏成“小碗”,然后用勺子盛一些馅,放进“小碗”里,把“小碗”封口,最后用擀面杖把它卷得圆圆的,薄薄的,就可以放进锅里煎了。煎的时候,火要小小的,还要经常给麦鼓头翻面,以免一面还没熟,另一面就变成“包公脸”了。若是它像一只大青蛙似的鼓起了圆溜溜的白肚皮的话,就说明麦鼓头已经熟了,可以出锅了。

麦鼓头出锅了!我把麦鼓头放进盘子里,拿起了筷子,大口大口地咬了下去。嗯!真好吃,葱的香,梅干菜的酸……全都包含在里面了,让人回味无穷。

热门推荐
1回眸
2冬雪
3那一天值得品味
4那次玩得真高兴
5最美的遇见
6游金鞭溪
7虎王大会
8游湖
9我家的小狗
10读《含泪奔跑的少年》有感
11感谢拼搏的日子里有您
12靠自己
13可爱的小乌龟
14别过旧年,喜迎新岁
15老家的雨
16有心一切皆风景
17第一次的尝试
18年“味”
19快乐的嘉年华
20出错
21背影仿写
22回家的路
23送伞
24妈妈我想对您说
25拼起手里的碎片
26心要在焉
27跳绳
28这就是我
29母亲对我的爱
30风的心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