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自由与束缚】
“雄鹰,就应翱翔蓝天,搏击风云,骏马,就应驰骋碧野,奔驰万里。”我就是一匹骏马。
我是一匹不爱被束缚的马尔,我是自由地。我也是一名旅行家,我的梦想是游历全世界。看看这美好的大千世界。
我开始了愉快地旅行,从近到远。我健壮的马蹄飞奔在空旷的草地上。每到一处山清水秀的自然美景,我就会停下细细欣赏。这山多么险啊,随处可见陡峭的悬崖峭壁;这山多么美啊,这就像是峰峦起伏,绵亘蜿蜒,令人浩气长舒;这山多么自由啊,要么绵亘蜿蜒,要么是峭壁,要么横栏绿水,要么是溪流横铲一脚,将山路拦断;这山多么磅礴啊,山峰和悬崖拔地而起。这水多么清,清得见底,这水多么绿,就像一块无暇的翡翠,这水多么静,静得让我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我就是这么自由,这么奔放。
一天,当我在碧绿的原野奔驰时。头顶的绳套将我套住。从此我的命运改变了。我要为人服务,不再是那匹自由的马儿,而是一匹被束缚的马儿。从此以后我被关在马圈里。每天的生活都是乏味的,虽然我经常出去,但我也不得不接受主人的驯服。我越来越想念无尽的那青山绿水,广阔的碧野,所以我经常在马圈里流下一行行苦涩的泪珠。
我对人们的仇恨一直耿耿于怀,直到永远我也不会忘记的。我恨你们,你们有考虑我的感受么?为了你们的利益,为了你们的舒适,你们残酷地剥夺了我们的自由,你们太自私了!我那自由的生活就因一个圈套,从此我的人生落入了无限的阴影之中。
【篇二:被束缚的亲情】
云朵因为有太阳而变得温暖,大地因为有四季而变得多彩,人因为有爱而变得幸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占据了我们生活时间的大多数,特别是手机的出现,使很多人变成了人们常说的“低头族”。
父亲节、母亲节原本是为了让我们每年都记得父母的恩情,表达对他们的感激,而“低头族们”就用他们的方式给父母送去了一条不知从哪儿复制过来的“祝福话语”,他们用冷冰冰的复制文字“诠释”了他们对父母的“孝”。那么,既然有复制文字的空闲时间,又为何不回家看看父母呢?
在父亲节、母亲节时,父母或许一整天都在等待着我们给他们的惊喜。而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回家陪他们吃一顿饭,闲聊几句。然而,我们却只是在朋友圈里刷着动态,复制着一条条假惺惺的文字来表达祝福,却不曾想,父母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父母总会在家中满怀期待的等待,而我们却被电子产品带偏了“孝”意。我们即使对父母满怀感恩之意,也只是被网络冰冷的文字冲淡了的“孝”。
有首歌是人人都会唱的——《常回家看看》。我们也应该这样,即使再忙也应该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闲聊几句就好。若有时间回家,那就回家看看父母吧!因为我们就是他们最珍惜的礼物。
别被生活束缚了自己的“孝”,别让网络冲淡了我们对父母的爱,也别再让父母在满心期待后等来的只是一段冷冰冰的复制文字。
【篇三:颜值是一种束缚吗】
“新的词语往往伴随着新事物,新观念的出现而产生。”而现在的网络语言正是伴随着新事物,新事件,新观念的出现而产生。那么作为2015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的“颜值”是如何产生的呢?
客观来说,“颜值”这个词语的意思很直白,就是字面上的意思。那么,这个词语是否是因为新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呢?我想是的。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华裔主持人陈茱莉因导演讽刺她的眼睛小而去整容,从而达到了职业生涯的新高度。人们的审美大多偏爱大眼睛,陈茱莉整容之后“颜值”提高了,收获了事业的成功。那么要想成功,“颜值”一定要高吗?当然不是。
黄渤因为“颜值”低而找不到工作,但他并不因追求高颜值而去整容,而是根据自己容貌的特点,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经过他自己的努力,同样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由此看来,“颜值”并不是束缚我们人生的绳索,但它确实是限制了我们人生选择的利器。谁的青春不迷茫,摆在我们面前的有那么多选择,虽有多种因素在干扰、影响着我们做出选择,但最终如何选择还是要靠自己。
我们选择的道路不同,通往成功的道路也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亦无权干涉他人的想法,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成功,那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纷纷扰扰的尘世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拜金主义俨然成为了一种被许多人热捧的“新观念”。“颜值”的产生同样与这个观念有一定的联系”。就像一个在学习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的女博士说的那样,“人丑就要多读书”,既然你认为自己颜值不高,那就用努力来丰富自己,用知识来充实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正的美在于气质高雅,在于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不是仅仅看一个人的“颜值”。
“颜值”无法束缚住我们的人生,我们也一定不要被“颜值“束缚。同样的,所有的外界干扰因素都无法阻挡我们有一颗追求、向往成功的心,真正束缚住我们的是自己,是自己的不自信,彷徨和自怨自艾。
【篇四:不为物束缚】
顾城有言:“人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固然人之美可如神,但世间终究多是凡人,在柴米油盐的温吞之中,偶然地,也难以进入美的圣堂。
如钱穆所陈:“一个名厨,烹饪了一味菜,不至于使你不能尝。一幅名画,一支名曲,却有时能使人莫名其妙地欣赏不到它的好处。它可以另有一天地,另有一境界,鼓舞你的精神,诱导你的心灵,愈走愈深入,愈升愈超卓。”平庸如果长时间地浸没,人会开始失去志向,囚于所谓的“俗”,成为“单向度的人”,失去向世界展出自己独特鸣叫的机会。
等待而来的,并非是人们各展其才的亢鸣,而是泅于平凡的哀鸣。人们大量地使用抖音、快手、以及别的软件消磨时间。往日的梦想湮于尘土,再不去追逐,以至于缺少于美的接触,更失去欣赏的能力,为浮浅的碎片洪流吞噬。
古今不甘于平凡的人,是否也这样做呢?王右军授子书法,纸以缸计,其子献之亦成书画大家,与其父齐名;后又有明代张溥苦习经书,遇到好文章则七录之,取其斋名为“七录斋”,以自戒;随后近代曾国藩又在其家书中告诫子孙莫虚度时光,从一丝一毫的事情中获得体会,并持之以恒。他们可有论如何虚耗时光?徒以古人之昭昭显今人之噩噩,这难道不是文明的退步吗?对美的欣赏也会随俗之流而掩之华也。平凡之中,又该如何挤出一声欢响?
在繁忙的世事中,我们应保留一丝对美的直觉。如在桌上留一束花,每日更换;亦如下班回家时,欣赏落日的美景。倘若失去这一种直觉,便会沦为生活的奴隶。钱老感叹:“人类在谋生之上应该有一种爱美的生活,否则只算是他生命的夭折。”人们只能欣赏到物质的表面,而无法进入其精神,引出其共鸣。哀鸣从历史的角落里飘出,散在人们鼎沸的声调中。
精神,应高于物质,而不能求于物质;人,亦应观之俗,而不能流于俗。“天才的悲剧在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芥川龙之介如是说。人的独特,正起于与其个性的多样,而不应止于浅浅的生活。在《发条橙》中,人们思考个人的精神究竟有什么作用;亦在《长恨歌》中,人们发现物质于人的束缚。人唯有思考着,才能不为物质绑架。
为成“我思故我在”而不流于俗,我们必须抬起头,去欣赏,方不缚于物质,自成于世。
【篇五:束缚与自由】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许多人一直以来的愿望。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心里就会越来越清楚其不可能性。从小到大,在家庭中被父母管教,到了学校受到种种束缚,进入社会后更是直接面对法律、道德的严加看管,还会为生活所迫,做不了想做的事,又不得不做不愿做的事,无论如何都感到自由被限制。自由被限制,欲望得不到满足是件令人痛苦的事,可谆谆教诲总在旁:自由是相对的,如果每个人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你还能得到属于你的自由吗?
身旁一条条错综的准绳改变不得,看起来只有改变自己了。于是,人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不停地学会收敛自己的欲望,慢慢地减少欲望与束缚的冲撞,似乎生活变得不那么痛苦了。
记得朋友家有只猫,几乎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这个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现在已经长大了,可它从不想出家门半步,一旦被抱到门外就惨叫不止,拼命想挣扎回屋,回到屋中就立刻神态自若,悠然自得了。它在这个家里有充分的自由,生活很自在,它已经忌惮门外的世界。猫的这种自由是令人追求的么?我只感到悲哀。如果身边人人都得到像猫在门内一样的不逾矩的自由,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我不愿看到如此“自由而快乐”的心灵。或许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行动受到种种束缚,但如果我们让心去适应这种束缚以求得快乐与满足,就只能是悲哀了。许多人被生活羁绊,于是,束手就擒地被压榨到一个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中去,然后坦然地说:这就是生活。可这不是生活应用的样子。生活应该属于想奔跑、想飞翔的人,至少是试图奔跑、飞翔的人。或许这种尝试终归会失败,但他们的生活不是因束缚而强迫形成的,他们的生活是自己努力尝试后找到的。然后即使他们的行为与其他人一样被限制,他们的心中也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
你是愿意选择身心均被束缚后的快乐,还是选择一份真正自由的心所拥有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