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写景作文>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

【篇一:敦煌壁画】

初登茫茫戈壁滩,印象最深的是那举世闻名的城市——敦煌。

要说到敦煌,不少人眼中即会浮现出一座座美轮美奂、华贵瑰丽的释迦牟尼佛像。然而在其周围,必然少不了一幅幅精美的飞天壁画相衬——没有它们,大佛显得有点孤单。

在敦煌赏壁画,非去莫高窟不可。据悉,莫高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自前秦建元二年至元朝一千多年间陆续开凿,至今仍保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历朝历代的故事都以壁画的形式被画师描绘下来。壁画里的飞天有的手持佛尘,腾云驾雾;有的三五成群,谈笑风生;有的怀抱琵琶弹曲吟唱、有的脚踩祥云、轻歌曼舞……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啊!

壁画的作用还有很多。它不仅记录着传统的佛教故事,还有神佛形象的,记录着民间生活的以及描摹自然风光的。最引人注目让人流连忘返的是壁画里乾闼婆与静那罗的复合体——音乐飞神。只见他们有的手持玉笛,仿佛在以音乐释放自己的天性;有的弹起古筝,似在向人们讲述动人的故事;有的轻轻拨弄竖琴,尽显其婀娜多姿;有的清完溪沙,忘我地舞蹈,可谓巧夺天工。除了飞天,壁画中还刻有各式各样精美的图案,还有妖魔鬼怪、天庭神仙等。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便是来自于敦煌的壁画。

漫步在城市街道上,你会发现壁画无处不在。路上石板的花纹、雕塑“反弹琵琶”、商店里陈列的飞天纸扇、印有精美图案的丝绸围巾……

为了保护敦煌的壁画,一批批守护者相继生活在莫高窟,他们无怨无悔默默地保护着这些绝世文物。

敦煌的壁画是我们的瑰宝,它已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旅程结束前,我还特意买了一条印有敦煌壁画的丝巾作为纪念。心里默默感叹,敦煌壁画确实巧夺天工,就像是上天赐予我们人间最珍贵的礼物,它具有不可估量不可代替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更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并好好爱护。

【篇二:游敦煌莫高窟作文】

暑假一到,本人当然要开始假期之旅喽。没错,今年暑假就去定你了——敦煌。

听说那里水果很甜,因为日常充分;羊肉串的味道也特别地道,想想都流口水。本想好好睡一觉,第二天一早攒足了精神出发,没想到兴奋过头了,晚上睡不着。

出发!到了南站,一开始我们坐了动车,转了两三次,最后我们还是坐了火车。火车上已经是拥挤不堪了,我们开始想晚餐怎么解决。因为有老人,所以妈妈们都去给老人安排了。我们只有自己想办法解决了。晚上的火车静悄悄的,我,进入了梦乡。不知不觉早上到了,就这样几经波折终于到了敦煌。

敦煌我们来了!

安顿好后,自然要去著名的莫高窟、鸣沙山、玉门关等景点了。其中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莫高窟——莫高窟的壁画和佛像是最出名的。

导游和我们说,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它始建于一六国的前秦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生人,僧人乐尊路径三危山,忽见金光闪耀,如见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自此,莫高窟1200多年的营造历史开始,为了记念乐尊开创首窟之功,后人将这里称为莫高窟。

经过一两个小时的游览,我见识了前人的能工巧匠的手艺,也看见了莫高窟壁画的惟妙惟肖。

后来我们又来到了鸣沙山。

一进入大门,我的目光已经被鸣沙山和几百头骆驼给吸引住了。骆驼是可爱的动物,但是当我走到骆驼栖息的地方时,我认为它已经不是那么的可爱了。因为它们拉出来的粑粑,实在是太臭了!

坐完了骆驼,我们就要去爬鸣沙山了!刚开始爬鸣沙山,我有两个问题:为什么我每往上爬一步,沙子就会往下流很多?为什么这么多人爬鸣沙山,鸣沙山依然会那么高?我带着疑问,爬了沙山。一开始爬时很容易,爬到上面时,扶着旁边的绳子也很难爬上去了!在下山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阿姨拿个瓶子,随手扔在了沙子上,那个小弟弟还说不能在沙子上面乱扔垃圾。他妈却说,这不是她扔的。难道她不知道“是故诚者,天之道也。”?在下鸣沙山时,那一幕,仍历历在目,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句金句:花卉需要修剪,方能枝繁叶茂;桌椅需要擦拭,才会明净如初。我想再加上一句:鸣沙山需要我们一起去守护,才会是永远美丽如画的鸣沙山。”

爬完了鸣沙山,我的两个问题也被我的舅舅给解答了:第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沙子很软,所以每走上去时沙子就会流下来;沙子虽然每天被人踩下来很多,但是晚上的风又把它给吹上去了,所以它永远不会变低。

这次旅行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需要我们共同去保护,才能永远的保存下去。

莫高窟的瑰丽艺术让我流连忘返,鸣沙山的曼妙婀娜让我恋恋不舍,真期待下一次的到来,只是那时的敦煌,这颗大漠明珠还会风采依然吗?

【篇三:敦煌,我眼中的诗和远方】

在祖国广袤的西北大地上,矗立着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敦煌。在这次九天甘肃之行的最后,敦煌缓缓走来,一层一层掀开了她厚厚的面纱,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她最珍贵的宝贝—莫高窟那如诗如画般的美貌。

那天小雨淅淅沥沥,丝毫阻挡不了我们如火般的急切心情。千年莫高,似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在一片渺无人烟的荒漠中。密密麻麻的洞窟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断崖绝壁上。举头仰望,那古老文明散发出的神圣而庄严的气息将所有人包围、笼罩,沐浴其中,陶醉其中。穿过洞窟前曲折的回廊,“吱呀—”钥匙微转,洞门应声而开。漆黑之中,一股浓浓的但又不刺鼻的味儿扑面而来,颜料味吗?不像!泥土味吗?不像!呵,想必,这就是历史的味道了吧!“各位游客,请随我来,”我们随着讲解员有序地步入洞中。只见两尊大佛迎面端坐于佛龛中,眼睛微闭,神态安详,嘴角挂着满足的微笑,那样亲切,那样和蔼。菩萨、弟子伺立于两侧,好像正在认真聆听佛祖讲解佛法。高耸的洞顶中央,绘着一朵惟妙惟肖的青莲花。那青莲已完全盛开,片片花瓣奋力伸展向四面八方,似乎有袅袅幽香阵阵飘来,沁人心脾。

啊,壁画!顺着讲解员手电筒的光亮,一幅幅的壁画惊艳呈现。我细细欣赏着。五彩斑斓的色彩和轻盈通透的线条,绘出了一幅又一幅巧夺天工的壁画,绘出了一场又一场栩栩如生的景象,绘出了一个又一个美艳绝伦的飞天。壁画上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解释佛教意义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应有尽有,宏伟瑰丽,令人啧啧称奇。壁画上最引人注目的,则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了。瞧,飞天多么千姿百态呐!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金鸡独立;有的倒悬身子,从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我静静地望着,感慨万千,就像步入了一个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对于敦煌莫高窟保存至今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常书鸿。他与敦煌莫高窟,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1935年秋天,常先生在法国看到了由伯希和编撰的《敦煌图录》,他惊讶万分,方知祖国还有这样一个艺术宝库存在,内心被深深震撼了。为了好好研究并不使她再受破坏,他毅然决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建立了“敦煌艺术研究院”,成为其首位院长。但常先生考察莫高窟时,条件异常艰苦,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也遭遇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不幸,但他义无反顾,一旦决定绝不回头,将一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终于获得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并引领一批又一批后来人为保护敦煌莫高窟持续的努力。常先生这种为艺术、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用诗来赞美,用歌来颂扬。他,难道不是我们有理想的当代人的榜样吗?

如今,敦煌依然昂首屹立在远方,她如诗般的千年历史和辉煌文化,在无垠的祖国大地上熠熠生辉。啊,敦煌,我眼中的诗和远方,我不会忘,也不能忘!

【篇四:鲤鱼壁画】

经过漫长的路程的我终于回到了故乡,心怀欣喜地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侧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绿茫茫的油菜田;一侧是鳞次栉比的房屋,整齐有序的样子,让我原来舒畅的心情更加舒畅,但我此趟旅程的目的地还没有到达,于是把原来轻松的步伐加快了。

走到一处巷口,向巷的深处径直走去,走路的脚步声在巷子里响得愈加清楚,使原本幽静的小巷变得更加幽静。我的目光盯着那个地方,一步一步的向它靠近。小巷的深处,我的目的地,到了。一扇棕红色的木门散发着它独有的气息,似乎在向我说着它悠久的历史。但我注意的,是在门上方的壁画——鲤鱼壁画。

画的远处是一座座青山,我能感受得到那里如世外桃源般的美;一条江河顺流而下,拥有不可阻挡的气势,而近在眼前的,也是画的主体——两条大鲤鱼,一条金碧辉煌,晶莹的鳞片上闪耀着金黄色的光,一双圆圆的眼睛炯炯有神;另一条虽然是黑色的,却更显得栩栩如生,它弯曲着强劲有力的鱼鳍,似乎想要一跃而起。它们在莲叶下快活地游着,尾巴拍打着清澈的河水,发出令人心生欣喜的水声。

这幅壁画是多年前我偶然注意到的,它虽然没有敦煌石窟壁画中佛教画的形式多样,也没有经变画的能表现深奥含义的力量,更没有故事画的内容丰富,但当我第一次看见它,喜爱之情便油然而生,它虽简单,却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欣喜。

这大概是因为它的由来吧。听妈妈说,这是外祖父专门请画工在墙壁上画的,它原本只是新年时的一个象征,表达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但因后来发生的一件大事,它成为了我们家里的平安的象征。那是不祥的一天,村里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龙卷风,大风过后,村里几乎成了废墟,唯独我家没有倒下,尤其是门外的鲤鱼壁画,经历龙卷风后仍完好无损,外祖父看见了,便把它当做我们家的镇家宝了。

现在再看看这幅壁画,多年的风雨摧残依然不能抹去它的本色,颜色虽然淡了些,但那正是属于它的历史,它象征的不仅是年年有余,也不仅是平安,更象征了人们坚不可摧的意志,顽强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中华民族里,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侵略者逼迫我们签尽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试图将我们的国家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可是,即使这样,中华民族还是用不屈不挠的顽强的毅力,换回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一个全新的、不倒的大国形象树立起来。鲤鱼壁画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样的。

看到这里,原本心情愉快的我更加愉快,因为鲤鱼壁画的精神深存我心中。

【篇五:千年敦煌梦】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部拍了十集的纪录片,它的名字叫做《敦煌》。

甘肃的敦煌,由于地处偏远,常常被人们忽视,而它也因祸得福,躲开了许许多多的战乱,它的艺术品也得以保存。但是,在隋唐到南宋时期,敦煌虽然偏僻,却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商队来往的重要枢纽。

慢慢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每一集,我的心情也起伏不定。有愤怒,那是在斯坦因、伯希和等人把敦煌莫高窟中的上千卷珍贵的文书洗劫一空,敦煌遗书散落各国,而我们中国自己收藏的经卷却残破不堪;有震撼,那是在常书鸿、段文杰等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敦煌的艺术,用自己的一生来守护、研究敦煌;有感叹,那是在看到敦煌莫高窟之中的数百个洞窟里,那数不尽的雕塑、彩绘、壁画、每一件都是那样的活灵活现,它们,全都出自那些没有留下名字,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的无名大师们;有悲伤,那是在看到莫高窟挺立了近两千年,历经了无数风风雨雨之后,历经了许多盛衰荣辱之后,许多的壁画由于气候原因逐渐消失,我不禁为这样一座艺术的殿堂感到惋惜……

敦煌,曾经有多少人,不管他们是画家也好,雕塑家也好,画工也好,虔诚的佛教徒也好,他们怀揣着他们的梦想,千里迢迢赶赴这里,穿越茫茫沙漠,历经千辛万苦,只为了,一个梦。

【篇六:敦煌莫高窟】

我探索着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不得不心生敬意!

汽车行驶在戈壁上,载着一行满怀好奇心的旅客,驶向三危山。不久,眼前便出现一段南北向的断壁,石窟如蜂巢般密布,窟前一条泉水河汩汩流过,河边种着一排红柳,白杨——这是中国最辉煌的宗教圣地。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意义非凡的丝绸之路。望着423窟内一片隋朝所刻的《莫高窟记》,王道士发现的17窟藏经阁,北凉三窟里残缺不全的佛像与壁画……它们仿佛把我拉回到千百年前,我好像看到了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的人马,听到了北魏、武则天时期不间断地石窟开凿声……它是中古社会历史的记录者,我对莫高窟的历史意义心生敬意。

在莫高窟我常常走神。洞穴狭窄,黑咕隆咚的洞窟里仅有导游手中的一束光亮射入,使壁画上的人群和洞窟中央的雕塑似乎都动了起来,他们是一群群身穿袈裟前来朝拜的教徒;他们是一位又一位日日夜夜不曾停息的画工、雕塑者……

在290和428窟,我欣赏到了飞天壁画。那是一群窈窕的女子,她们或弹琵琶,或吹横笛,或击腰鼓,她们有的结伴飞舞,谈笑风生;有的反弹古琴,边弹边唱;有的双手合十,礼拜供奉;有的手托花盘、花瓶,散花施香;有的腰缠锦带,姿态婀娜……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我对莫高窟信奉者的匠心心生敬意。

莫高窟多少岁了?从公元336年到如今,已经1600多年之久!

莫高窟外的河边有一座圆寂塔,外敷白色,沙漠的夕阳洒在它身上,更显端庄、凄凉。塔身旁有碑,是那位道士王圆箓。在博物馆里,我看见他的介绍与照片:小小的个子,普通不过的长相,几经转折,莫高窟成了他的家。但小小的人物,也是莫高窟第一位保护者。但因为当时清政府的无能,王道士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及时发现莫高窟惊人的蕴藏,我联想起了洞窟内残缺的佛像与不全的壁画。那是中国最大的遗憾啊!

临走前,我有幸来到敦煌莫高窟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的墓前,墓碑上刻着五个字“敦煌守护神”,在这个充满神佛的地方,被称为“神”的凡人,只有他一个。我还记得第一位壁画修复师李云鹤1956年来到莫高窟,从此三代人扎根在了这片荒漠上,一起为神佛“治病”,如今耄耋之年的李爷爷仍然爬脚手架,拿修复刀,而往往一座雕像的修复需要数年之久。他们为了守护这片神圣的地方,不惜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他们在帮助壁画对抗时间,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始终保护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我对护卫莫高窟的坚守者心生敬意。

晚霞照亮了戈壁滩,我的心也被照亮,莫高窟让我心生敬意,但它正在一点点的老去,我愿守护它,让更多人看到这个神圣的地方!

热门推荐
1入学
2秋天的校园
3最好的奖赏
4快乐的我
5第一次画素描
6说“莲”
7醉人的秋天
8我身边的人
9灯火阑珊处
10妈妈爱吃鱼头
11山楂红了
12以爱为话题的作文
13童年傻事
14我终于回来了
15第一次独立睡觉
16共享
17软枣猕猴桃自述
18军中也有爱
19一封家书表孝心
20呼伦贝尔大草原游记
21雪花
22我和海的女儿过一天
23感悟故乡之秋
24身边处处是感动
25推荐一个好地方
26爱要大声说出来
27谢谢您,妈妈
28我的家乡
29开在心田上的花
30一次有趣的实验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