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

【篇一: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

自从三年级,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以后,就对它爱不释手。罗贯中根据三国史,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复杂、生动的人物形象。我对那些英雄人物的智谋、勇猛、忠诚赞叹不已,同时也为书里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的贪婪、骄傲、自私感到震撼和惋惜。从三国的一个个故事中,我学习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宽广决定了他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曹操在当初以较少的军马打败了袁绍之后,搜查了袁绍的大本营,发现自己的部下和袁绍有过私下的沟通的信件。可是他没有处罚自己的这些部下,而是一把火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掉,他的宽厚大量让这些部下对他感激不尽,后来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他也因此获得了军心,在这个混乱的时期站稳了脚跟。

诸葛亮刚出山的时候,关羽和张飞并不信任他,认为他只是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对刘备如此看重诸葛亮很是不满。没多久,夏侯惇带了几万大军杀到了新野,诸葛亮神机妙算,预料到了敌人的每一步动向,调兵遣将,提前做好了埋伏,最终杀得敌人落荒而逃。他这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本领让一开始瞧不起他的关羽和张飞对他刮目相看、佩服至极,从此对他马首是瞻。关羽和张飞没有因为诸葛亮的本事大就嫉妒他,而是大家齐心协力地辅佐刘备成为一方诸侯。

然而周瑜心胸狭隘,在打赤壁之战时,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能,屡次想杀害诸葛亮,但诸葛亮怎么会想不到周瑜的这些心思呢,早就准备好了应对之策,还有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而周瑜最后也因为他始终容不下诸葛亮,认为既生瑜,何生亮,最终气郁而死。

再比如一个人如果骄傲自满,不仅自己会败得一蹋涂地,还会给其它人都带来巨大的麻烦。

在诸葛亮北上伐魏时,需要守住汉中咽喉街亭,马谡自告奋勇,立下军令状,担此重任。然而马谡到了街亭后,掉以轻心,刚愎自用,认为把营寨安在山头,便可居高临下,打退敌人。王平极力劝阻,认为敌人一旦把山围住,断了他们的取水之道,并用火攻,他们就不能逃脱了。可马谡自认为自己饱读兵书,想当然地认为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蜀兵将决一死战,以一当百,置之死地而后生。后来,果不其然,蜀兵大败。马谡的骄傲自满导致战略要地街亭失守,蜀兵失去了粮道,大势已去,只能退回汉中,失去了继续北上,讨伐魏军的绝好机会。

《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更激发了我学习历史知识的热忱。唐太宗李世民有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历史这面镜子,可以让我们通过前人的故事总结得失,明白是非善恶,从而做更好的自己。

【篇二:《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终于读完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战线拉得真的得很长,由于我的感情经受不住这样的跌宕,越到后面,越觉得心情压抑而痛苦。似乎我就是维特的朋友威廉,这就是给我的信,而我就这样眼看着一个朋友的生命消逝,而无能为力。

很多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人都觉得维特是个疯子,无论是对生活、对爱情,还是对死亡。然而我,爱维特,崇拜他的人格和情操,还有他诗一样的气质。越是爱他,越是痛心!就是这样,人要是不那么死心眼、不那么执着地去追忆往昔的不幸,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对现时处境泰然处之,那么人的苦楚就会小得多,维特也不会死。人们往往因为执着而苦恼,最令人苦恼的是得不到又放不下的爱情。

维特是那么的充满艺术气质,他热爱大自然,只有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他才会觉得他的`灵魂充满奇妙的欢乐,感到温馨和幸福。他也爱书籍,可是远比不上他对自然的爱。他觉得惟有自然才是无穷丰富的,惟有自然才能造就伟大的艺术家。他爱孩子,在孩子身上他能感受到天真无邪,似乎能远离现实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只有在自然中,在与孩子一起时,他才是快乐的,我感受得到他的快乐,并渴望他永远快乐下去。

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快乐,因为总有他厌恶的人。某些稍有地位的人对老百姓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老百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他们做出一副降贵纡尊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立鸡群。不管是因为他平民的出身还是因为他对百姓的同情,他有这样渴望平等的心和对平民的尊重也是值得敬重的。他对现实认得很清,他知道人与人之间并不平等,也还不可能平等,但仍然认为那些以为必须远离所谓群氓以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同那些因为怕吃败仗,所以见了敌人就躲起来的胆小鬼一样,应该受到谴责。在那样的时代,也反映了青年的追求。

【篇三:《三国演义》读后感】

历史上的三国,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却引发了一个又一个百读不厌的故事,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笔下举世之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内容丰富,典故众多,虽然读起来,可能会比较累,但是能让我真正体会三国历史,在三国中曹操被评为“乱世之能人”,这些都是带有讽刺意义的,但我不认为曹操是奸雄。他是三国时代,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位豪迈的诗人,所谓建安风骨,便是他那样勇于开阔、积极进取的向上精神,虽然在文学戏剧里,曹操被加工成白脸奸臣,但在真正的历史中他招贤纳士,重用能人,为魏晋统一天下,结束乱世奠定了基石。

曹操的功劳很多,在士大夫的年代,祖上宦官出身的曹操,雄心渐起,破黄巾、斩刘辟、诛吕布,特别是官渡之战中,他以区区不过1万人的兵力打败了袁绍,他的胜利是侥幸吗?不是。这说明了他的过人的军事才能,还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人认为,这很卑鄙,但我认为,这是高明的政治手段。而曹操敢这么做,他胸有成竹!是因为他是个枭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世家大族支持,取得军阀间合纵连横成功。

在此,我再一次推荐三国演义,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体验,今天读它,发现这个,明天又发现那个,每天都有全新的体验。

【篇四:三国演义读后感】

少年们都知道,都熟悉不过的,大多是三国演义。追求的那一种英姿飒爽,威震天下的感觉。时时刻刻感觉自己身临其境,分分秒秒感受本身对酒当歌的豪迈之气魄。这就能够很好的体现了三国演义对人们的吸引力。

读完三国,总感觉自己不是很够格去与他们齐身并论,毕竟自己的见识和胆魄还是不及他们。

读三国,最主要的是读懂三大人物。兴许有人会说是:刘玄德,曹孟德,孙仲谋。非也非也,那只是一般人看书看出来的。看三国,首先先得把这三个人弄清楚,才有可能把三国读透。他们是:司马仲达,陆伯言,诸葛孔明。有人会问,研究司马懿和诸葛亮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要去费时间研究陆逊?

话说司马懿原为只是一个下贱的马民,但是由曹操发现了他的才华,将他升职大将军。但是很不幸,在三国末期,不断地有着“空城计”“死诸葛吓死活司马”等等来侮辱他。后期的曹魏政权已经没有当年曹操在世的威武。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也可谓是悲壮。杀吕布,擒袁绍,统一北方。但是很不幸,他没能完成天下一统。而是被司马懿夺取了大权,不得不说,司马懿虽有黑历史,但是他的实力还是非常使人敬佩的。

第二位就是诸葛亮,大名鼎鼎,据说死的那天晚上下了流星雨,以示将星陨落。实在是很令人惋惜。那么诸葛亮又有什么经历?必须了解了解他的BOSS刘备。我很不喜欢刘备,虚伪无能,胆小怕死,遇事只会寻求他人意见。那为什么诸葛亮会愿意为刘备出谋划策?只是因为刘备身上的那一股执着的勇气,这是什么都换不来的。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负着复兴汉室的责任。还得拖着刘禅这个队友和很弱的蜀国军队,想想就很心累。但是他还是一心向前,奋力北伐,可是实在是令人惋惜。

陆逊,对他的了解仅仅是火烧连营。不是,陆逊是一个三国时期的元歌,大敌当前,依然可以秀的飞起。刘备满腔怒火,他“哗”地泼盆冷水,直接撂倒。这么优秀的人才,主公肯定也不一般。“生子当如孙仲谋”就是孙权。厉害的不得了。就算是打一场仗,自己这一方只是死了十几人,也要继续杀回去,然后损失几万人的回江东了。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深谋远虑,忠诚刚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沉思中,一场大战尘埃落定。

热门推荐
1包饺子
2支付的变迁
3家乡的美景
4石头画
5那年四季
6美丽的校园
7哦我16岁了
8母亲,我为您守灯
9绿色家园
10第一次煮饭
11不盲目攀比,迎接最好的自己
12突发疫情下的春节
13秋天的山
14沙包大战
15看看心中的日出
16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17抢电视大战
18埋藏在心里的泪水
19垃圾分类我在行
20丢车风波
21说勤奋
22给李晓明过生日
23妈妈的馄钝
24我是女生我骄傲
25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26雨季遐想
27观察蚂蚁
28坚强的小芳
29记忆停驻在那时
30我的宠物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