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话说的作文

【篇一:话说中国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将至,我坐窗前静品《中国味》一书,总会有一阵细微的喜悦和浅浅的愁绪涌过心头。

这本书,用清新自然的笔调,携我们乘上文化的“冲锋舟”,去领略各式各样的中国节日传统习俗:春节,要扫尘,贴门神,吃饺子,守岁;元宵节,要猜灯谜,看花灯;中秋节,要赏月,品月饼……这些点点滴滴的节日风情,共同组成了我们中国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今天,已是年二十八,按照我们家乡的年俗,这一天是要做“籺”吃的,一大早,我们家便会传出奶奶做“籺”发出的“当当……”声。“籺”是一种类似糯米糍的食品,做这“籺”并不简单。首先用精磨的糯米粉搓好皮,接着放入香味扑鼻的馅料,再放在木模具定型后,一番敲打使其脱落,贴上洗净的树叶,最后点上红印,一个个造型精美的“籺”便呈现眼前。煮好后,迫不急待地咬上一口,一阵香浓的虾仁味便久久回荡在嘴角。奶奶则在一旁笑吟吟地看着我,只言:“慢点吃,别烫着。”

在奶奶眼角的鱼尾纹里,在她那早已被岁月染白的银丝里,我仿佛看见了传统习俗那长长的脚印。这习俗,实际上是蕴藏着中国人对苦难往事的纪念,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拿我们家年年都做的“籺”来说吧,单靠奶奶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在短时间里做好100个“籺”的。每到这天,我们家就来个家庭总动员,妈妈早早洗好树叶,我帮忙搓好面皮,爸爸洗刷好锅炉,爷爷准备好红纸水,最后只等奶奶大展身手。一整天里,空气中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息。在浓浓的年味里,我领悟到了什么叫团结,什么叫和睦,什么叫爱!传统节日,拉近了亲人间的距离,安抚了思乡的愁绪,实现了团圆的企盼。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爱的种子,便在此生根发芽。

合上书扉,脑海里还感受着中国习俗的多姿多彩,嘴边还回味着香浓的“籺”饼香,眼前摇曳着崭新的中国结,灵魂却已沉浸在那充满喜悦的年俗里……

【篇二:话说“读书”】

之前看过杨绛先生写的一篇文章《没有书不好过的日子》,行行过目,字字入心,很受触动。是啊,没有书不好过,没有书过不好。对于像杨绛先生这种纯粹的学问主义者,对书籍文章自是热爱的。可身处于当今时代,互联网高速发展,科技更迭迅速,有多少人还能够静下心来看书,写字,做学问。

中秋假期那几天,跑去找同学玩儿,赶巧大冰去了她的城市做新书签售会,计划之外的小惊喜总是会带给人更多的感动。于是兴致勃勃的跟着同学一块去了。签售会现场人山人海,里里外外被堵的水泄不通,不过现场还是很有秩序,排着队静静地等着大冰的签字图书。因为来的应该都算是大冰的粉丝,不管是单纯喜欢他的文字,还是被他的经历所吸引,亦或者是喜欢被岁月和经历打磨过后愈加有魅力的他,就像他的书里有一句粉丝写给他的:“你是我的亲生偶像,我是你的野生粉丝。”因为对大冰的热爱,所以喜欢他的文字,喜欢他的书,换句话说,因为喜欢他的书,所以喜欢了他这个人。

我还是很喜欢读书啊,就像小的时候,捧着一本《安徒生童话》亦或者漫画就能坐一下午,那时候就觉得文字似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带人去到另外一个世界,感受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于是我开始着迷,于是我开始习惯。后来每个周末我都会让我爸爸带我去到图书馆挑上几本书,品味几个故事,个中滋味,也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后来学习变得越来越紧张了,看课外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可我还是会经常在闲暇之余捧书而读,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抑或是辛酸,情到深处,好像我也会被他们的情绪给带入进去,或喜,或悲。初中的时候开始喜欢上了散文,觉着那些纸页上的文字那么温暖而又美好。高中,几乎所有的例如《花火》《爱格》之类的青春杂志都一并收入囊中,到后来,比较偏爱的就是《青春美文》,即使到了高三快要高考的时候,我还是不忍心舍弃,只看数理化那些概念公式。因为觉得它就好像是我的一种精神食粮,在使我感到充实,培养兴趣的同时,它还给了我力量,让我能够在那段最艰苦难熬的日子里坦然无恙的度过。

当下,还是有很多人想去读书的,可总是推脱没有时间,没有空闲。其实,越是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急于渴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自己的精神文化建设。也该在嘈杂世俗之外,为自己的内心安守一片净土。

【篇三:话说教养】

“教养”,它不是个东西,不是物品,你摸不到它,看不见它,却能感受到。“教养”,它不能实际化,具体化,但它可以行动化。我觉得,教养它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类似于本能反应,有没有教养,他是装不出来的。

“教养”,在西方文化中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英国皇太后说:“MANNER”实际上是英国皇室存在的一个象征。“教养”在我们当今的文化中,更多被归类到“礼仪”“素质”“道德”一类。但礼貌和教养不全是一回事,礼貌只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懂礼貌和礼节的人不一定具备教养,而有教养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环境中的礼节和礼貌。所以我觉得,要看一个人有没有教养的话,是不应该从他的外表,穿着,经济状况等等的社会身份来评判。应该是从他的谈吐,举止,行为甚至是心来评判。

有次我过人行道,当时人比较多,所以走的有点慢。我走到一半时,有车在按喇叭,催促我们走快点,我扭头看了看红绿灯,还有二三十秒,就加快脚步走到了对岸。我回头望见那辆车还在按喇叭催促一个老爷爷走快点,我心里就有点不舒服,不是还有十多秒嘛,老爷爷走得慢应该体谅体谅,而不是去催老爷爷,等这十几秒让让老爷爷怎么了,老爷爷也不想走这么慢啊,没看到别的车都在静静等候吗?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赶时间,人家外卖小哥还要赶着送餐呢,也没见外卖小哥说什么。从这里我就感觉,外卖小哥比那辆车的主人更会体贴尊重他人,更有教养。

有时候我想,我离教养究竟有多远。好像就比那辆车的主人好了一丢丢,我也算不上好有教养的那种,在课堂上我有时会走神,会说话……这也算缺少教养吧。

我要加油了。

【篇四:话说家中风云,细品百味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有那温暖的小窝,我也不例外。我家里的规矩那也不少,下面我来说给大家听。

父亲可是家里的“老大”,他说话一言九鼎,没人敢顶一句。然而他却闲静少言。大多都是一个倾听者,坐在沙发正中间听我们谈天论地。我最敬佩的是父亲的那张大嘴。周围包围着钢针一样的胡子,紫色的厚嘴唇。每到吃饭时,无论多烫的饭菜,他都直接送进口中,然后开始“加工”。我与弟弟总是先凉一会再吃,待不烫后才开吃。但父亲速度快,已经快吃下一碗了。我曾是多么想拥有象爸爸这样的一张嘴啊。

我在此可以称哥哥姐姐为“过客”,因为他们都在外地上大学,一年也回不上几次家。尤其是姐姐,他所上的那所大学那是相当抠门,生怕让学生休息上几天,在平时与他们大都是用电话来联系的,而我对他们也不是太怎么思念。

弟弟可是家里的“超级导弹”,他所到之处都会是乱糟糟的,不知道真相的人还会怀疑我家刚经历了龙卷风呢!书,卷子早已丢的满床都是,有的书早已没了封皮,有的书角早已卷成了卷。还用所发的卷子叠纸飞机、小船了。

又一次弟弟用纸糊了一个“足球”,以为他干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呢!有意的在我面前踢过来、顶过去。还时不时的踢到我脚下,让我传给他。我忍了又忍,忍了又忍,最终还是爆发了,丢下彩笔,一个“弯月火球”,将球射到了领居家的房顶上,到如今,恐怕它还站在那为我“放哨”呢。

这就是我的家,我从家中学到了许多好东西,这让我受益匪浅,受用终生。是父亲教会我在某种程度上沉默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姐姐与哥哥的经历告诉我:其实我只有读书才是走出这大山的唯一出路,是弟弟告诉了我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童心。这一切的一切,或许会改变了我的一生。

在这样的一个充满真正能量的家中,我怎能不茁壮成长呢?

【篇五:相声(双口)】

甲:大家好!初次见面,先向大家问个好,鞠个躬,请个安,纳个万福,该尽的礼数,咱都得尽了!(动作)

乙:停,停。请什么安,纳什么万福?就打个招呼,介绍介绍自己!

甲:对,介绍介绍自己!各位好!我叫刘仁欢。这位是我的搭档——王潇。

乙:对。就是我——潇哥。(自豪)

甲:对,校歌。

乙:什么校歌,是潇哥。

甲:别,我改,我改,校歌。

乙:你还来!(微怒)

甲:好了,不开玩笑了。

乙:哎哟,不错哦。秒变浩然正气。(奸笑)

甲:这才是英雄本色。好了,进入正题吧。

乙:好。今天的主题是——毕业了。

甲:是啊,六年了,毕业了。

乙:话说,其实六年来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人生的哲理!

甲:哎哟!看不出来哟!你还是个哲学家!说说看,有什么?

乙:难道你不会那首《哲理》的歌声吗?

甲:什么?

乙:《哲理》的歌

甲:没有,你会啊?

乙:会,不信你听,

甲:唱来听听

乙:哲理的山路十八弯,哲理的水路九连环………

甲:停,停!什么哲理,那是这里!

乙:这卡不一样吗?

甲:大错特错!

乙:这就是你的错了,难道你没听过余大师那句名言: “哎哟,这不差不多的嘛!没关系,没关系。”

甲:……(无言)

乙:来,台下给个真人配音!

甲:这不算!成什么哲理啊!

乙:那你来啊!

甲:那我就给大家讲个事吧。

乙:来啊。

甲: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一对活宝,一边跑,一边摇头晃脑地背古诗。

乙:这有什么稀奇的?

甲:听听他们讲什么对了。

乙:好。

甲: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演给大家看看。

乙:好,我演大的,你演小的。

甲:好,开始!

乙:(高歌)少壮不努力~

甲:老大写作业~

乙:(绵长)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甲:那人正在床头穿秋裤~

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甲:谁知盘中餐,打包不辛苦。

甲:考试如此多焦,

乙:引得无数考生竟折腰。

甲:惜秦王汉武,

乙:左顾右盼。

甲:唐宗宋祖,

乙:不得不抄。

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乙:自得又把白卷交。

甲:数风流人物,

乙:全部重考。

乙:还真是一对活宝。

甲:好了,故事讲到这,回到正题吧。

乙:好啊,今天做什么?

甲:话说毕业临近,同学老师之间也要分别了!咱来玩个游戏,造句呗!

乙:什么句啊!

甲:赞美老师或者表达对同学不舍的呗!不过有要求!

乙:啥!还有要求!啥要求啊!

甲:就是要以固定字母作为这一句首个文字的首字母!

乙:喔,我懂!我来出!

甲:行,你先出!

乙:A!

甲:这个简单,来个抒情点的——啊!

乙:对“à”

甲:没了?

乙:就没了,就一个字!要一句!

甲:对啊!一句“啊”,感叹号。

乙:不行,接上一整句!

甲:好,好!——啊,老师您是大树,而我是小草。

乙:行了,勉强去,太俗了!

甲:到我出了吧!

乙:行,你出!

甲:你出“A”,我就“B”

乙:B~,B~B?

甲:B什么啊,愣住了吧!

乙,对,对了——辩论会上,同学们积极发言。

甲:“辩”,OK

乙:到我了,可憋坏我了,让我出口恶气。我出“C”

甲:哈哈这个太简单,大伙一起告诉他——“春蚕………”

大家:………

乙:………

甲:最后,祝大家——让往昔快乐常

乙: 今日友情长存

【篇六:话说再会“大师”鸡】

天空中渐渐升起启明星,划出一道鱼肚白。譬如太阳是一盏灯火,那么晨曦则是普照黑暗的光芒。而此时,总有歌声划破乡村。——题记

一只鸡!头顶鲜红头盔,身披黄金战甲,一看就是“鸡中豪杰”!瞧它那不可一世、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活脱脱一个“鸡中痞子”。

为什么说它是个“鸡痞子”呢?可是大有来头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它每日大约在黎明破晓之际,耀武扬威,一展歌喉。或许,在它与同伴的眼中,不过天籁之音,可是一传到人们耳中,譬如鄙人这一类人,定要疯一段时日。第二,是鄙人与它的一些私人恩怨。自从它上次打败我后,洋洋得意。鄙人斗志全无,丧气了不下三、四个月。这次,鄙人饱读《孙子兵法》、谙熟《三十六计》,定要当面算清楚这笔“血海深仇”。预知是人胜还是鸡胜,且听鄙人缓缓道来。

且说这次的准备。鄙人找了根一米长的木棍,用小刀削尖,做成一条《隋唐英雄传》中尉迟恭的“神鞭”;又捡了根废竹子,牢牢把绳子系在竹子上;再削几根树枝,制成锋利弓箭,名曰“麒麟弓”。古来有诗称赞其弓曰:“虎筋弦响弓开处,雕羽翅飞箭到时。”武器差不多了,鄙人再准备数十颗石子,计划用流矢射鸡痞子。再随便用一条超长的布,用红绳系在腰上,充当战袍。鄙人全副武装,只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尽快来临。

话说鄙人正在“酒店”大快朵颐,酒足饭饱后,意犹未尽,欲要“掌柜”多加些“酒肉”,活脱脱一个武松再世。就在此时,那只“金毛太岁”(鄙人赠之外号),正摆着架子,分明认出了鄙人。扑棱的翅膀,撒开的爪子,也分明不再是当年那只“大师”鸡,而是一名身经百战的将军了。

鄙人当下冷哼一声:“哼!金毛太岁,鸡痞子,一年不见,你肥了好许,我也肥了好许,但今日,我定要直捣黄龙,杀的你屁滚尿流。将你大卸八块!”

鄙人想到这儿,猛地抽出特制“神鞭”,正要狠狠地抽去。只见金毛太岁浑身羽毛“唰”地竖起,长啸一声,鄙人硬是吓了一跳,“神鞭”呆在半空中再下不去了。金毛太岁见鄙人呆住,“喔喔”地几声叫唤,再次在鄙人面前耀武扬威,鄙人气不打一处来,忘了气沉丹田,而是一阵痛扁!

又话那鸡,专与鄙人唱反调,在鄙人面前左蹦右跳。看官,你休要说它肥得很,但它这小鬼子灵活着呢!鄙人用尽平生力气,竟没伤它半根毫毛!气煞人矣!气死吾也!好在鄙人苦心孤诣的独门绝技——也就是鄙人创建的“斗鸡派”大技还没使用,后果看官们自己想。

此时,鄙人猛然记起孙武在《孙子兵法》与曹操批注有云:“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曹操曰:守,固备也。)可胜在敌。(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也。)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见成形也),而不可为。”嘿,孙武、曹操两人在叫鄙人以守为攻。

金毛太岁愈加猖狂,对,跃跃欲扑。鄙人脑中回忆自己编撰的门派技能。气沉丹田,猛地挥舞“神鞭”,来了一出“蛟龙出海”,不等鸡回神,又来一式“猛虎回眸”。这几招真厉害,打得鸡毫无还手之力。

说时迟那时快,鄙人飞奔取出“麒麟弓”,来了一式“万箭齐发”,打得鸡“满地找牙”!鄙人心里这个快活啊!

金毛太岁毕竟与鄙人常龙争虎斗,了解鄙人招数,殊不知一年未见,鄙人武功长进不少。又经常身临战场,冲锋陷阵,此时挨打也不丧气,仍挺着冠子,正欲东山再起!

鄙人招数少有疏忽,被它钻了空子,使了一招“从天鸡降”,又一式“泰山压顶”,嘴上又来“鸡犬升天”,啄得鄙人失魂落魄。

鄙人怒喝一声,不停掷石子。石子好似暴风雨一般,砸在金毛太岁身上,转眼金毛太岁耷拉鸡毛,失魂落魄地跑了……

相信,不久之后,又一场硝烟会再起。金毛太岁会以同样的方法报复鄙人。

【篇七:话说端午】

端午、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为中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话说端午的习俗很多,在我们潮汕地区主要还是包粽子、品粽子和赛龙舟。

包粽子

包粽子的食材有:糯米、猪肉、咸蛋黄、板栗……根据各人的喜好可以添加不同配料。谈起包粽子,我并未亲手包过,只是亲眼看过一位老奶奶包过。老奶奶包粽子的时候,拿起一片洗净的青竹叶,折成一个锥形,一手握住锥形竹叶,一手舀起配料。一勺米、一勺肉、一颗咸蛋黄……把粽子“喂”得饱饱的,再把竹叶折回包住。封口后,拿起绳子对着粽子五花大绑起来。转眼间,一个堪称“完美”的粽子就包好了!

品粽子

粽子蒸了大约三十分钟就熟了。

拆开竹叶,香气四溢。芬芳的竹香和香喷喷的糯米搭配一起,简直是天生一对!粽子的品种很多,有咸的、有甜的,甜的一般是包蜜枣,而咸的就有多种配料了。我挑了一个咸味粽,咬了一口,简直大饱口福。米煮得刚刚好,不软也不硬,蛋黄很香,猪肉也是肥而不腻,吃一个,已是唇齿留香。

赛龙舟

龙舟上一般有一个鼓手,一个锣手,一个舵手和若干划手。至于为什么要赛龙舟?妈妈是这样告诉我的:因为饥饿的鱼虾会吃食屈原的遗体,赛龙舟可以吓跑鱼虾,这样,鱼虾们就不会吃食屈原了。赛龙舟大都为竞赛模式,一声令下,几条龙舟便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出发,锣鼓声、呐喊声、加油声响成一片,场面非常热闹。

芬芳的粽香令人回味无穷,锣鼓呐喊声让人振奋,它们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使端午更加有味。

【篇八:话说,年味儿去哪了】

早已盼望的春节悄然而至——今天已经是大年三十了。街上似如往常一般平静,并非如爷爷奶奶所说的那样锣鼓喧天,炮竹声连连,行人的脸上也多了些匆匆。这就是所谓的年味儿。

是少了童真,还是多了寂寞?感觉连天上的烟火都是冰冷和孤独的化身。年夜饭的餐桌上,少了的那几双筷子的主人是整桌人的心结。

手机在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但它不仅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隔膜。

菜上齐了,最先做的不是动筷子,而是掏出手机,拍张图片,在朋友圈里秀一秀,再发表一个评论,点个赞,紧接着便是一条又一条的回复……短短的二十几分钟,就在这手指的划动中流走,菜凉了,可凉的岂止是那些佳肴,更是那些忙碌了好久的家人的心呀!

因为有了手机,年味儿似乎没了,可真的是因为手机吗?难道年味藏在手机里?

不知从何时开始,过年开始演化成一张张渴望而不可及的车票,一个个寄往家乡的包裹,一条条群发的短信和空有几句祝福的通话。老一辈们辛辛苦苦准备的年饭变成了一盘盘热了再热的家常便饭,拿着话筒却不知如何将手中的红包交给可爱的小孙子。穿着儿女寄来的新衣,呆呆的看着寂寞的烟火离开地面。给小孙子买的擦炮和小烟花堆在家里,灰尘为它穿上了新衣……过年,真的应该如此吗?年味儿哪去了?

本该热热闹闹的年夜饭变成了三口小聚,各自宴食,本该有的围炉夜话,守岁过年变成了孤单只影看电视的冷清,本该有的欢欣却在烟花绚烂时悄然退场……

究竟是生活的变化太大了,还是人心越来越冷漠了?为什么连过个年都那么不尽人意?

话说,年味儿哪去了……

【篇九:话说二胎】

“二胎”,这俩个字最近总是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自从国家的政策出台后,“二胎”也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众人对于二胎的议论一直都是有分歧的。话说二胎,无非是家中有一个新的小生命罢了,那为何有些孩子却不愿意有个弟弟妹妹呢?像当今社会,一些孩子要求父母签保证书,保证永远爱自己才同意有弟弟妹妹。更加离谱的是,他们还以死要挟,说出了“你要是敢生二胎,我就敢死”的狠话。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简单。父母对于自己的全部的爱有一半甚至是多半要被分走,零食和玩具也都不再属于自己,而且还需要忍让一个不懂事的小屁孩等等。

这些看似幼稚的原因,实则将现在的孩子的自私彻底的暴露了出来。二胎,对于国家来说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好方法,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不是一种亲情的升温。一个小的生命会使独生子女不再孤单,使他们摒弃自私的坏毛病,学会分享和友善。父母也不会过分的溺爱独生子,更加锻炼他们独立的能力。其实有个弟弟妹妹,不仅在生活中有一个互帮互助的小伙伴,在学习上也有一个竞争的对手。二胎对于将来赡养家中老人的重任也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国家出台的二胎政策一定有他诸多的积极作用。

可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有利的同时也会有弊。

家中兄妹不和,因为财产纠纷使兄弟姐妹反目的事例比比皆是。前两天,新闻中的两个兄弟从小关系融洽。可现在却因为老母亲的赡养问题而争吵不休。他们变脸堪比翻书的速度真是令人惊叹!不仅如此,第二个生命的降临也意味着家中经济负担的加重。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投入。父母不能在不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下盲目响应国家的号召。这样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将来孩子出生后的教育、基本吃穿和照顾孩子的时间等现实问题是必须要面对的。作为一名父母,就要对自己的孩子尽到责任。

所以,我对于二胎不抱有任何偏见的做出忠告,我希望准爸妈可以有对自己家庭的未来做出规划,充分并全面的结合自身实际来考虑是否要二胎的大事。对于你们自己的家庭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同时还要做好和独生子的沟通工作,与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

新生命的降临是神圣而又伟大的,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一个草率的决定而玷污他们的纯洁,而要谨慎小心地对待。

【篇十:话说筷子】

一头方,一头圆,天圆地方大学问。

——题记

从最初的“箸”到“挟”,再从“筋”到“筷子”,虽然名称一变再变,但它承载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情结,却历数千年而恒久如一。

筷子属于中华民族。公益广告《筷子》里面的妈妈教孩子用筷子吃饭,最使我感触的,是那句“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都要用筷子的。”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把筷子的“民族性”显露无遗。筷子是中国的,是炎黄子孙的。从它诞生之日起,便被披上了民族的“胎衣”。其它民族,拿起筷子,怕是连饭都扒拉不到嘴里的。

筷子浸透了乡思。远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位华人,在吃年夜饭时,特为亡故的父母摆上碗筷。“血浓于水,根寄于筷”,彼时彼地,这绝非一双普通的筷子,它是对父母的感恩与怀念,是对故土的眷恋与牵挂,是绿叶对根的情思的绝好表白。无论漂泊得再远,只要怀揣一副筷子,梦里便总能找到归乡的路,忆起故乡那柳,那桥,那人。正如,“你怀揣着筷子上路,筷子装点了你的梦”。

筷子昭示着“中国梦”。“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也拍不响,万人鼓掌声呀声震天。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同舟嘛共济海让路,号子嘛一喊浪靠边,百舸嘛争流千帆进,波涛在后,岸在前……”放在祖国大海里,一个人就是一根筷子,力量微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十个,百个,千个,万个,亿万个挽起手来,那力量就可撼岳移山,家庭昌盛的希望,民族复兴的大计,一定能实现。从古代的大禹治水,姜子牙垂钓,到社会转型化的今天的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奋斗,都与筷子有关,都与筷子相连。筷子犹如一根彩线,把我们的生活连接得丰富多彩,把我们的生活编织得千姿百态,把我们的生活牵向辉煌灿烂。

小小的一双筷子啊,能让每一个华夏儿女记住自己的历史、根脉,还有那永不褪色的“民族魂”。(公众号:冯老师为你读书)

热门推荐
1乌兰布统大草原
2粤晖园南韵馆观后感
3难忘的教师节
4多彩的童年
5家长给老师一封信
6远去的欢乐
7夏日里的秘密
8“耐心先生”和“急躁夫人”趣事记
9老鼠玩电脑看图说话
10
11热带“雨淋”
12我的种子
13因为遇见你
14一件让我开心的事
15家乡的湖
16开学新发现
17大自然的启示
18名字的由来
19玩具大聚会
20《看见》为题的作文
21我的朋友
22嘿,那个“熊”
23人工与智能的碰撞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24贴春联
25预习好,好超车
26清风徐来传统犹存
27我是富翁
28铃声与歌声
29难忘的分数
30出租车司机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