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读书,我快乐】
读一本好书如同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所以,我爱读书。书中有生动的知识,有精彩的故事,有大自然的奥秘,有生活中的趣事,有笑话、漫画、脑筋急转弯,还有做人的道理。每当我有了一本新书时,我便爱不释手,看得废寝忘食。
书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伙伴。每当我有许多个为什么去找他时,他都会一一为我解答。当我因一件事执迷不悟时,他开解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当我因贪玩而耽误了学习时,他劝导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我因取得一点成绩而洋洋得意时,他告诫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当我对某件事毫无信心时,他鼓励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我做一件事准备半途而废时,他提醒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当我用别人的名利托高自己时,他奉劝我:“不要在别人肩上摘苹果,这样摘来的苹果不甜”;他还告诉我知识是一座城堡,我们每个人都应为它增砖添瓦……
十岁时,朋友送给我一本书——别具风格的《昆虫记》,里面记录了好多昆虫的生活习惯。在《螳螂捕食》中,作者不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螳螂的形象与特点,还讲了螳螂和人一样运用“心理”战术要吓倒蝗虫。我读时感觉真可笑,螳螂怎么会有和人一样的思维呢?经过观察,我发现确实如此——螳螂发现了猎物总是一动不动地盯着对方。自从那次以后,我才悟出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我未曾注意到的趣事!
我看书的范围很广,一次拿了哥哥的中学地理书竟也看得津津有味。更巧的是,那年夏天,我去楼顶乘凉,望向远方,突然发现远处的田野排列得像阶梯状,可书上说这是山区所特有的梯田啊!下楼后,我问奶奶,奶奶说其实我们这儿不完全是平原,尤其在这儿,是属于丘陵地。于是,心中免不了一惊,原来,生活中竟有如此奇妙的事!那本书教会了我要学会观察,要以一颗爱生活的心去观察,就像罗丹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有书真好,因为,我读书我快乐!
【篇二:仰视艺术】
往往仰视才能看到艺术。
木心美术馆坐落在湖边一隅。附近只有石桥一顶,游人也鲜有进入,与石桥那头的繁盛对比强烈,犹如明暗侧写。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如此差别?我迷茫地挪进美术馆。美术馆的第一条规矩竟是不可使用相机。这仅仅出于保护吗?如同麻花般的木雕堆在一旁,只觉哭笑不得。木心先生博采众长各个领域都有卓越建树,但他的真迹却无人能看懂,甚至说看清。双眼和玻璃依然粘连密不可分,不觉已是一片模糊。移远却又是无法辨认,莫非木心先生不愿后人欣赏?那当初为何建馆?疑云占领了半边大脑。
美术馆建有一个图书室,天花板有三层楼高,拖鞋方能进入,给予人完完全全是虔诚感,不觉震慑住了我。手缓缓伸出抚摸一本又一本,竟没有一本是破损的。正当我想要抬手取更高的,意外发现上方那层如同远在天边,不由得向后一步,抬头仰视,视眼里只映出了三排,错落有致地陈列在台阶边的书格中,又退一步仰视,又有一层映入我的眼中,再退一步仰视,又是更高的一层。色彩大多是暗淡的,不扎眼,更令我辨不出书名。
我又退一步。仰视。
又是一层书格。
恐怕要触及屋顶的梯子堪称天梯。内心忽然重重颤动了一下,倏地源源不断的念头袭来,也许只有仰视,我才能看见艺术-艺术的高度。
艺术家的任务,无非是一步一步将其提升。木心先生为我们铸造了三层楼高的艺术殿堂,而我能触及的不过是最低端的罢了,于是只有仰视。退后。仰视。
木心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你们也不想想我讲的虚构的手法也是虚构的。高处不胜寒的心理跃然纸上了。疑云顿释,美术馆就是木心,望着四周芸芸众生微笑不语。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不许拍照,艺术并不是凭借照片与不懂艺术的"欣赏"筑高的。只有踏着阶梯状的地,继续仰视……
美术馆依旧人迹罕至,门可罗雀。古城美景依旧络绎不绝,车水马龙。
我就在物质世界里寻求这样的一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