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西游记》有感】
方圆960万平方公里,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血与火的熔炼中,在人文和风格迥异的宗教的相互碰撞中,华夏儿女演绎着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流传下了许多瑰丽夺目的优秀文学篇章。而中国的四大名著犹如那浩瀚书海中的璀璨的明星,在辽阔无垠的宇宙中冉冉升起,却永久迸发着光芒,又如一窖烈酒,历经数千年历史的洗涤,越发清洌醉人。在这四大名著中,要数《西游记》最让我印象深刻。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成功取得真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说起《西游记》,不得不提一提这几位主人公。
话说唐僧奉太宗皇帝的旨意前往西天取经。在佛祖和观音菩萨的指点下,他收下了三个本领高强的徒弟。如若不是这三位徒弟,光凭他本人根本就没有斗妖除魔的本事。正是由于四人的齐心协力,面对磨难时一起面对以及唐僧的那份不取真经誓不回的坚定信念,使得他们最终破除万难成功取得真经。
再来说说孙悟空。他神通广大,掌握着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使着一根如意金箍棒,这几点就让妖魔闻风丧胆。他不畏强敌,胆大包天,连玉帝老儿都敬畏他三分。
说到《西游记》,那就不得不提一提好吃懒做,喜恋美色的猪八戒啦。猪八戒原是天上的天蓬元帅,本来掌管着漫漫银河,好不威风。后来却因贪恋美色,调戏嫦娥而被贬下凡间。世事难料,却被错投了猪胎。好在最后在观音菩萨的指点下,被唐僧解救,协助唐僧一起去西天取经。
而沙和尚呢,他也原是天上的一员大将,只因在蟠桃盛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而被贬下人间。后来一直在流沙河中混迹,直到唐僧的达到才最终得以解救。不同于猪八戒,他心无杂念,一心向佛。
《西游记》里的故事也是精彩纷呈,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悟空大闹天空的那段。孙悟空因为不满既有的秩序,自恃一身本领无人能敌。于是上天入地,大闹天宫,搅得玉帝不得安宁。然而,佛法无边,纵使你有万千本领,也难逃如来掌心,最后这一身戾气的泼猴被压在了五行山下。最后在唐僧的帮助下,担任起唐僧的大徒弟一职,护送他西天取经,由此一段充满艰险和传奇色彩的取经之旅就此展开……
【篇二:红楼梦读后感】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一一《红楼梦》。未翻开书时,我只单纯地知道,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翻开后,我才真正知道了它为什么堪称名著了,我甚至认为它应该是四大名著最厉害的一部。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架构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繁盛到衰败的过程。小说刻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多愁善感的黛玉,沉稳乖巧的宝钗,叛逆多情的宝玉,精明能干的熙凤……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这一小节。它主要讲:黛玉得知实情后重病,薛姨妈答应了婚事,黛玉生命垂危,将手镯和诗稿往火盆里扔。当宝玉成婚时,黛玉气绝身亡。看到这儿,情不自禁地流泪了。想到林黛玉虽然那么优秀,那么有才气,却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寄居贾家,真正可怜。或许,她真的是那美丽的绛珠仙草,到人间来只为了“还泪”吧。有时候,我甚至恨贾府,恨宝玉,为何要这样对她?若不是在封建社会,那宁荣两府应该是一座“世外桃源”吧。而结局也不会是黛玉泪尽而亡,宝钗独守空房,探春远嫁他乡……那样悲凉吧。
爸爸告诉我:封建社会是不允许女孩子读书的。我想,黛玉、宝钗她们真是生不逢时,若是现在,她们都那么知书达理,肯定会有一番好事业。不是女强人也应该是女学者吧?
读完这本书,我真是悲喜交加!悲的是红楼里人物命运的悲惨,家族命运的衰败;喜的是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如此和谐民主、公平公正。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一曲红楼悲歌,唱尽了旧社会的悲惨辛酸,也正映射出新社会的幸福安康。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共建国家,人民前途光明永恒!
【篇三: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每当灯火阑珊的时候,看着万家灯火的逐渐熄灭,心中便会感到无比的孤独,这时,便有一种东西,可遇不可求,它不是奢侈品,而是一本好书。夜深人静之时,听着紫砂壶与茶杯的碰撞声,闻着茶香与书香交织的气息,抚摸着纸张的粗糙感看着自己想看的书籍,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而每每在孤独时陪伴我,深夜里抚慰我的那便是《红楼梦》,这本足足有120章节的名著贯穿我整个读书的时日。
记得那还是刚刚上小学的时候,连字都认不全,但是我就是喜欢阅读,初遇《红楼梦》那会儿,是刚学完拼音的时候。那时的我,初闻四大名著,便随手抽到一本,随意翻阅,竟然就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初看这本红楼梦,我并不记得多少故事情节,只是看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所以并没有多深的体会,对情节的发展主要是以看插图为主,文字为辅,是不是还要拼拼音,理解不深。
在与《红楼梦》,是小学五年级时的事。那时,老师要求读名著,我在读完其它三本的情况下硬着豆皮开始读这本号称“明清小说之巅峰”、“四大名著之首”最难啃的《红楼梦》。那时我读的是青少版(白话文略有删节的版本),读书时全然没有小时候那般有趣,不过我依然对书中那段历史非常感兴趣。我读书的重点很大一部分放在历史事件中。正是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清中期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了解了文化背景,更是通过这一点,窥探到中国封建社会,为我后来学历史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三与《红楼梦》是在上学习的时候。这时,我读它便读出了作者的一种感性。如果说读红楼梦时通过理性的历史角度分析,那么这次,便更多从哲学、社会学这些感性的角度去感悟。回归文言文版,不再有读译文时有涩口的地方,只有作者笔下的情感流露。也就是我才正真体会到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每个人在社会中挣扎着这些以前闻所未闻的故事,使我感到了现实的残酷与活着的艰辛。我更体会到了小说的魅力。
《红楼梦》,陪伴着我长大,我每长大一点,就对它理解的更深刻一点。理解《红楼梦》,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篇四:我的阅读故事】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有言曰:“读万卷书。”我想,中国的古典文学是远不止万卷之多的。先暂且不说唐诗宋词元曲诸类等等,单是那数不胜数的明清小说中,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就令我魂牵梦萦于中国古典文学那深深的魅力中了。
记起我第一回读《红楼梦》时好像十岁都不到,具体多大也记不太清了,只记得那回是因为与伙伴赌气——语文老师上课时偶然提起四大名著,说其中《红楼梦》最深奥,我们还小,看不懂,不推荐我们阅读。小时的我好奇心强,老师这么说,倒引起我对《红楼梦》的兴趣了:这《红楼梦》到底是有多“深奥”呢?我倒要试试看看。我便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小伙伴,谁知她却满脸的鄙夷:连老师都说深奥,你肯定是看不懂的!她这句话令我气愤极了,谁说我看不懂,谁说老师说的就一定是对的?我还不信呢,我一定要让你看看我是怎么把《红楼梦》看懂的!
带着这样的赌气,我艰难地翻完了一本白话文版的《红楼梦》。这本《红楼梦》的内容虽然比原著删减了许多,但是年幼的我尚不懂这当中复杂的人物纠葛。要求不过是不求甚解地翻完一遍,但于我而言我也是十分吃力的。可那时的我不以为然,觉得把书看完一遍就是懂了。再将大人口中的传述与书本内容随便地一结合,我得出了一个并不正确的结论:《红楼梦》一点也不难懂,不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么?淘气的我生怕人家听不懂我的结论,还将书本扉页的插图上画涂鸦。携着几分令人哭笑不得的孩子气,就这样,我第一次接触到《红楼梦》这本举世闻名的著作了。
第二回读《红楼梦》也同样是收到的小学老师的启发。不过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已不是曾经那位老师。每当提到《红楼梦》,我的老师总是面色红润,异常激动,甚至可以一口气讲一中午的时间。她对《红楼梦》的理解自然与曾经的那位老师不同。她推荐我们读背《红楼梦》里的诗句,我想起了自己曾经读过《红楼梦》的有趣经历,重新去找了一本带有注释的文言文版。尽管带着注释,读起来也并非容易,生辟字、意思的复杂带入使得我觉得《红楼梦》读起来生硬无趣。那时我五年级,正是沉迷于小说故事的年纪。于是,读到后来我索性不顾书中的细节(诗句、释义、发音等),不明白的直接跳过,只想着看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便觉得有趣,以为自己这样是真正的把《红楼梦》看透了。
那是最真切的记忆就是后来过年,居住武汉的亲戚都来我家里相聚。我的一位老爷爷问我今天都读了什么书,我随口告诉他说我读了《红楼梦》。老爷爷很激动,因为我能感受到他紧握着我的手更用劲儿了,还在不停的抖动。他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这下却一会努力的颤巍巍地站起,一会又缓缓坐下。素日里,他总是靠在躺椅上,连坐起也不愿的。此时的老爷爷两脸泛光,我好像从他的脸上,看到了曾经同样出现在我的语文老师脸上的东西。只听得老爷爷一遍又一遍含糊不清地呢喃道:“《红楼梦》,好书!好书呀……”仿佛他的嘴里含着一颗糖。我盯着老爷爷的光秃秃的透着风的牙床,出了神。那时候,我莫名的脸像发烧了一样的滚烫,像是被人扇了一巴掌,火辣辣的。有一股羞愧之情涌上我的心头。
之后是在六年级那个空闲的令人发慌的暑假里,我突然对古代文学常识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但是要弄清当时的文化、社会风气,四大名著是关键的突破口。我首先看的就是《红楼梦》。这一回,我读的是原著。不是经过他人的推荐,而是我自己真真正正的想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语言文字的奇妙。这一回,我揣怀的是一种与曾经不同的心境——一种欣赏,一种尊敬。我想要感受到作者赋予它的思想,赋予它的心跳,赋予它的作为一本书的吸引人的魅力。它本身就是一个传奇——高鹗是有多大的本事,才能将曹雪芹离世时未遂的残垣续接得如此自然?作者是需要多厚的文字功底,才能以不同的风格写出这般多的佳句?作者是该有多深的品格思想,才能将一部原本普通的爱恨情缠写得如此富有内涵?至少在我本身,我已经突破了以前狭隘的局限思想,开始学会品味这本书。而它正需要这种非凡的格调,才能体现其作为古典文学代表的超凡脱俗的魅力!
三读《红楼梦》经典,一层更比一层深。阅读本应基于文字本身,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更是如此。因为它所有的内涵必是由感而发,由心而启。因为有了《红楼梦》,我们方能知道封建社会的现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正如这《红楼梦》开篇语。让我走近古诗文,亲近古诗文,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交谈。
这,便是我与我的朋友《红楼梦》之间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