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佛法的作文

【篇一:《新少林寺》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新少林寺》这部引人深思的电影,虽说很血腥暴力,但是却蕴含很深真理。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侯杰从上少林寺杀人,到后来被部下反叛,最后逃到少林寺,悟出了“生活都有禅机,众生皆有佛性”的道理,并放下仇恨,过着淡泊、安乐的生活,最后为了护送难民无畏牺牲的故事。体现出了少林和尚们先人后己、无私奉献自己生命的无畏精神,也向人们讲述了佛法的真理——禅机无处不在,只要努力,你就会发现禅机所在。佛法活泼自在,只要是众生,就具有佛性。

此时此刻我不由自主地的想起了一本小说《弥勒菩萨传》里边的一件事,他小时候曾经在佛像的脚下撒尿,和尚责备他:“你不应该在有佛的脚下小便。”弥勒菩萨答:“那请你给我找一个还没有佛的地方撤尿。”那和尚一楞,对啊!生活到处都有佛祖、禅机啊!又言:佛前乃寂静庄严之净土,你也不可以在这里撒尿。”那和尚又愣:“也是!众生皆有佛性,到那里都有佛,都是净土!”那和尚觉得颜面扫地,就走了。

所以禅机、佛性都是随自然而生的。生活处外有禅机,众生人人有佛性!

【篇二:自然心灵的秘密】

在三千年前的天竺,曾有一位智者——释尊,在灵鹫山上,接过侍从送至的一枝金婆罗花,拈花一笑,从容而灿烂,淡定却浓重,似一抹余辉,斜撒双颊,如一际白云,小憩心尖,仿淙淙细流,汩汩而过。大千世界,小千法门,妙自不言,荃察于心灵之中,迸溅凝华,无限丰韵,尽在于此。

随旁的摩诃迦叶,见此景后,亦微然一笑,比晨震迷蒙,恍惚昨世,类醇洒入腹,回味绵延,亦古琴独拔,怅妄青山,世间止此。

释尊明白摩诃迦叶已然明了了他心灵中一生参悟的佛法之玄,便下禅起身,当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将平素所用的金缕衣钵授与了摩诃迦叶。

如此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实为“无相”之密

佛家讲“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委实更是一种心灵秘密的传递。一切皆心动,六祖慧能便曾说过,文字就像引导你看见明月方向的手指一般,并非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奥秘,止在心灵之间,心灵的秘密,才是人魂相授的唯一。只有心解其秘,才不会偏于差毫。

同样在三千年前的中国,战火纷飞,刀戈相黜,早已让另一位智者——庄周对生活的庸碌、名利失去了心住,他只愿“有人之形,无人之情,”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道法自然”,他便俯仰于自然之间,感触着溪流侵衣,于蜗牛的触角之中,明晰生命的真谛,他了然人活一生,便是活于心灵,他一生追逐于心灵,更明白心灵中那个自然的秘密。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但他却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他明白凡应“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万物齐一”是他一生格守的心灵秘密。他时常会将自己与梦中的蝴蝶相混。“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是他与自然心灵的秘密恒系。“死离生别,一似庄周梦蝶。”却也正是梅尧臣那:“忽忽枕前蝴蝶梦,悠悠觉后利名尘。无穷今日明朝事,有限生来死去人。”之感

老子说“有无相生”自然即是这相生中的沉淀,我们平时时常婆娑于此,却无法“天地唯我,万物化一”,而总是执于迷妄,活在过去与未来,其实,我们所更应为之的,却是活在当下,为自然之中,那个心灵的秘密,融情自然,崇尚心灵,经守秘密,任那岁月游虹、情成追忆且听风雨且徐吟……

【篇三:信念】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那么信念便是那穹顶的梁柱;如果说生命是一棵苍茂的大树,那么信念便是那深扎的树根;如果说生命是一只翱翔的海鸟,那么信念便是那扇动的翅膀;没有信念,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信念,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而去,信念,支持着生命不断前进。

信念,比原则更让人坚定,比理想更让人神往。它是人们心中那股最强大的力量,坚不可摧,挫折困难在它面前只能甘拜下风,怯懦畏惧在它面前只能迎难而退。有了信念,就有了前行的动力与希望,有了信念,不管风云变幻,都会一如既往的前行。

信念,帮助我们排除千难万险。

玄奘西行,历经千辛万苦终取得佛法真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这其中,信念功不可没。面对随时可能降临的死神,是信念给了他希望的绿洲;面对陌生人异样的眼光,是信念鼓舞他平静虔诚的学习佛法。是信念,将玄奘造就成为一代宗师。试想,假如玄奘没有了信念的支撑,面对妖魔鬼怪,他早已放弃继续前行,知难而退。

信念,让理想的曙光更明亮。

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可谓在乱世中诞生,身为黑人,年轻,从政时间短,还要和许多实力强大的对手竞争,多少次失败都没有击垮他,他还是满怀信心的参加竞选,终于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是信念,让他摒弃歧视和挫折,坚持自己远大的理想。是信念伴他一路走来,走向成功。

古往今来,凡是成大器者,信念功不可没,信念,让他们怀揣理想,克服万难,支撑他们一直走下去。

梅花有了对暖春的信念,便在刺骨的寒风中傲然独立,展示生命的风采;雄鹰有了对蓝天的信念,便在高高的苍穹中展翅飞翔,展示生命的力量;苍松有了对阳光的信念,便在陡峭的崖壁上迎风而立,展示生命的顽强。

信念是利剑,在前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信念是翅膀,托起理想的海鸟自由翱翔。

信念,支撑着生命不断前进。

【篇四:读《残佛》有感】

有人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我说:“这世上本没有佛,信的人多了,便有了佛。”我不是一个信佛的人,但也绝不会去糟践别人多信仰的佛。对于任何人来说,那虔诚信仰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佛自有佛的灵性,每每当世人被世俗所迷惑,蒙蔽,都去问佛,而佛也自会给他们一一解答。但未必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佛的解答,佛的用意,于是,当自己被愚昧占住了心灵,便唾骂以前心中所信仰的佛,呵,世人,这就是你所谓的信仰吗?

瞧那些寺庙,瞧那些佛,多么富丽堂皇。佛本是人们心中所想,只要你认为是佛,那么它便是佛,即使只是残佛,那也是佛法无边的佛。若你不信佛,即使雕刻得再像,再怎么华丽,那他也不是佛,因为光明的玻璃粉碎了还是光明的,佛的身躯残缺了它还是佛,佛的手也是佛,佛的脚也是佛!

世人皆有烦恼,那可知,佛自也有它的烦恼。世人每天都在烦恼为什么我少这样,缺那样,只要是别人有的我没有,便去求佛,就算是自己有了的东西,也还想去求佛别的事情。普天之下,真正无欲无求的又有几个人呢?贾平凹先生认为佛之所以成为了残佛,皆是被芸芸众生乞了去了,芸芸众生的虔诚其实是最自私的,正是因为世人的自私,才能突显佛的伟大,如果世人不是世人,那么佛也便不是佛了。因为佛作为佛,拥有佛的美丽和牺牲。所以它才是庄重的,所以得了一尊残佛正如贾平凹先生所说一下子庄严的不得了。

我说过我不信佛,我也不是个无欲无求的人,我认为自己的未来就要靠自己去争取,光靠祈求,拜佛是实现不了自己以后的人生的,想要获得真真正正的成功。那么需要自己去创造机遇,改变自己的未来!佛,你只要适合放在心中膜拜,成为一种信念罢。

【篇五:禅意】

“人生本过客,何以千千结。”

冷清的寒意遮蔽了本就不灿烂的阳光。山雾漫漫,花开荼蘼。那卜楞寺已经苏醒,伴着若有若无的木鱼声。身披袈裟的喇嘛手里端个铜台,急匆匆地走。右胳膊露在外边,寒冷似乎也成了他们修行的一部分。脸庞黝黑,颊上托了两边高原红,目不斜视。

三三两两,身着藏袍跟在他们身后的人,“耶嘛——唔”,似是呐喊,似是呼告。上、前、下,他们的目光闪烁在这几个地点,同时伸出右手,拨动一边的转经筒,手指抚于把,一圈、两圈、三圈,一丝不苟。也许是被这无名的威严震慑,我方才的玩味全无,只有静静跟在这行进的队伍中。

鸟鸣,叶舞,转经筒不停转着。

我临近观看,上面雕画仔细,色彩奔放,线条细腻,内含藏文经曲,人神天地,又仔细端详片刻,才发觉异样:藏传佛教所刻画涂抹的,并不是自己常见的神为主,而是天地上下,神于左遥,人于中心,共立共存。

疑惑间,一条长廊到了尽头,那有块短匾,上刻“天与地契,一人一神。”

一句话在心底掠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在不远处,便是一物都没有的台门口,却聚了一群人,最中间的是还未进入正殿的藏民。一个脸上灰扑扑的女人正在摆弄手上成串的佛珠。

她本是跪着的,却忽然站起来,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大声说了句什么,向上仰望,再猛得身子前扑,完完全全地贴于地面,向前方再行跪拜礼。

我惊讶极了,怔在原地,而其他藏民纷纷效仿——就连最小的孩子也不例外。

我问寺里的阿可这般意义何在。

他只是双手合十,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答道:“佛法讲三数。合十向上,是为敬天,扑地,是为敬地,向前跪拜,敬神明。这叫禅意。”

禅意?

忽的,我想起了林清玄。他晚年致力于研习佛法,一心向禅。于是写下:“佛法佛经,向之活佛。而活佛常有一颗悲悯之心。何为悲悯?是怜一切众生,敬一切万物,超然度外。”

大抵,意思便是如此。

我沿着禅房一路西去,忍耐寒冷,懂得慈悲,敬仰自然,竟成了我余生修行的一部分。

风吹过,是佛在笑吗?

【篇六:我心中的游子山】

游子山是高淳的象征,家乡的代表。游子山呀,我对你充满了热爱与向往。我心中的游子山充满传奇色彩,蕴含山水美景,传扬佛法圣地和洋溢爱国情怀的地方啊!我爱你!魂牵梦绕着我呀,千般思念着你!

我对你的心就像高山一样的巍峨磅礴。游子山山脉蜿蜒,山姿百态。令我朝思暮想的是那雄壮高大的大游山,它是游子山山脉主峰,海拔188米,秀丽挺拔,山上松繁叶茂,被人誉为“濑渚第一形胜。”登上山顶,云雾飘渺,欲驾于仙之感。鸟瞰山下,一种一览众山小,俯视一切的气魄浑然而生。

我对你的心就像湖水一样婉转清澈。游子山湖泊众多,风景诱人。其中最让我流连忘返的是风平浪静的日月潭。一片片幽静的竹林,一阵微风吹起,竹叶飘飘声刮过耳畔,格外心旷神怡。走近日月潭,潭上有一桥,湖面很静,湖水清澈见底,把所有的景物都倒映在湖中,栩栩如生,湖中还有一个亭亭玉立的日月潭,立在水中央。身心入此静谧美景,便应了刘禹锡的《望洞庭》里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不过,这儿是日月潭,并不是洞庭湖,但在我心中两者可与之相较。

我对你的心就像传说一样神秘。很久以前,民间传言地藏王菩萨金乔觉渡海来华弘扬佛法,到人间第一站便是游子山。春秋时代,孔子周游列国,讲“仁义”,途径游子山。游子山虽青山绿水,但山下民不聊生。登上之时,吴楚战争爆发。孔子触感而发,回顾自己颠沛流离宣传和追求,一股悲愁,一股“山水这边秀,途为家乡客”,一股油然而生的游子情怀,顿时涌上心头。清朝时,山上还建立了道家寺观“玄武寺”。现在,游子山是集儒,道,佛于一身的“三教圣地”。关于游子山的传说神秘莫测,令我不得不敬佩这扑朔迷离的道德圣山。

我对你的心就像佛寺一样神圣高洁。游子山为佛教圣地,寺庙众多。最有名的数真如禅寺,里面有一尊露天大佛,高21米,重达100吨。这尊金大佛,堪称“华东第一大佛”。还有大悲宝殿,殿内金碧辉煌,有一尊四面千手千脚观音,散发着平安祥和的气息。这儿的宁静平和深深感染了我,让我对这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叹。

我对你的心也像爱国基地一样庄重严肃。游子山是一个历史古迹。山脚下的烈士陵园是县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纪念着革命英雄的光荣牺牲和历史光辉。站在陵墓前默哀,望着一个个墓碑,不禁肃然起敬。

游子山哪,你养育了我们这些有情有爱的高淳人,教授了我们历史长河中的明珠,传扬了革命英雄永垂不朽的光辉精神!我们铭记着,传递着,奋斗着!我爱你啊,游子山!这个神圣的地方!

【篇七:为什么我们要读《心经》】

《心经》,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法的精髓之作。在《西游记》里我们知道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但历史人物唐玄奘并非去印度取西经,而是《心经》伴随他一路的旅程。真正的唐玄奘并没有遇上妖魔鬼怪,也没有本领高强的徒弟们保航护驾,但在古代跋山涉水也是困难重重,凡到玄奘觉得心力交瘁的时候,他就地打坐默念《心经》,就这样玄奘抵达目的地,终成佛法集大成者。

古往今来,许多历史人物研读心经,无论是佛学大师唐玄奘与弘一法师、还是权力至巅的皇帝乾隆,他们深读《心经》,究竟《心经》蕴藏何种力量?为什么我们要读《心经》?正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名字解读为,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简单来说,《心经》有人如何才不痛苦的解答。

在《心经》里人们最熟识的一句莫过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代表世间可见之物,世间一切事物终将是一场空,但我们认为事物终结极为空那就错了。后一句的空即是色,正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世间事物有着不断变化的规律状态。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心经》劝诫世人放下一切执念,看清引发我们情绪背后的本质所在,这才是超脱世俗困苦的方法。

【篇八:与唐僧对话】

佛教,这个发源于印度,扎根于中国的宗教已深入我们的心里。但其发展历程确实是曲折漫长的。

法显、玄奘这一个个名字,沟通起了中印文化。今天,让我们就玄奘法师,也就是唐僧来一次对话。

少入空门求佛法。玄奘年幼即入佛门,与佛门结缘。在寺中度过十余年后,凭着自己的悟性,聪慧竟将寺中所藏典籍一一研读。他也愈发感到经书的稀缺,以及心中那种对佛法的深深向往。

立志西行起程难。隋末唐初,天下政局初定,西北边塞突厥虎视眈眈。唐王朝被迫加紧了对边塞的管理。但就在这紧急的时刻,玄奘却立志西行,要去印度寻求经书。这一举动,遭到了官府的反对。通关文书不下,又如何谈得了起程呢?

大漠黄沙独自去。梦想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能给人以无尽的动力。于是,在梦想的指引下。玄奘法师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踏上了西行之路。从长安到印度,在那个年度,我们很难想象其中的艰难。大漠黄沙,月映孤泉。他是否也曾后悔过,他是否也曾害怕过。

万里迢迢终已到。穿过戈壁,踏过草原,一个人跌跌撞撞竟也到达了印度。到达了梦想中的地方。当众僧向他询问来处时,他只淡然地说了四个字:“东土大唐。”僧众们纷纷惊呼:“这是佛祖指引他来的啊。”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在一次次磨难中,在一次次生死较量里,佛祖并没有出现。他靠的只是心中对梦想的坚持罢了。

学成归国受众迎。在印度的三年时光,玄奘游览了印度大小寺庙,研读了众多佛典,学到了许多东土所不曾见到的高深佛理。他也成为了享誉印度的高僧,但他的心并不在这儿,他的梦想是将经书带回大唐,将自己所学到的一切而毫无保留地传播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于是乎,他犹如三年前一样,毅然踏上了“丝绸之路”。只不过三年前后的起点与目的地对调了一下罢了。而回国后,他也受到了唐太宗的热烈欢迎,这也是他不曾预料的。

英雄后世难定论。但到了吴承恩的笔下,《西游记》中玄奘法师成了一个不辨浊清的“老好人”,虽然主线仍然是西天取经,但神怪小说显然改变了唐僧的历史形象。使不明真相的读者误解了玄奘,使英雄后世难已定论。

梦想执着方为真。玄奘法师之所以能独自穿行大漠西北,将经书,佛法传播至祖国,编成流芳百世的《大唐西域记》,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靠执着,靠梦想完成的吗?唐僧有梦想,敢拼,敢闯这才名垂千古,才成就了佛学在我国的地位。

与唐僧对话,看古人的态度,学古人的作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迈向“光明未来”。

热门推荐
1小学科幻故事
2种糖记
3故乡的河
4捉蝗虫记
5我的高考梦
6描写小商贩的作文
7回忆小时候
8蝉和乌鸦
9我爱美丽的树叶
10书籍退化的思考
11秋天的树叶
12学骑自行车
13夺走幸福的尖刀
14六年级新学期作文
15美丽的荷花
16善待生命
17从此我不再懦弱
18有一种风景叫文明
19变忙碌的妈妈
20妈妈,您辛苦了
21读《小飞侠彼得潘》有感
22我的母亲
23我是一朵雪花
24一堂难忘的课
25一段不同的旅行
26我会变
27妈妈的爱
28课间抢书
29红色的青春
30我读书的故事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