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拿来主义的作文

【篇一:文化都去哪了】

一谈到文化,全世界人民脑海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中国的文化。但是如今世风日下,曾经令我们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中国文化,却正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丢失。

曾记否,当年春秋的百家争鸣,各种文化争先而出;曾记否,古人四大发明和文房四宝;曾记否,戏曲汉服,古乐舞狮;曾记否,唐诗宋词,松竹民居;曾记否,敦煌丝路,太级长城。而今我们惋惜的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已被外来文化充斥的面目全非,千疮百孔了。那些外来的文化如同当年的侵略者,无时无刻地摧残着我们优秀的文化。

君不见,当年搀扶老人过马路的年轻人,却见一群漠不关心、害怕讹钱的新一代;君不见,当年儿女孝顺的伦理,却见一群白眼狼似的儿女;君不见,当年干净壮丽的长城,却见一处处“某某到此一游”;君不见,当年清正廉明的官员,却见一群贪赃枉法的贪官。神奇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啊!你为何会如此狼狈啊!这样的文化还怎么让全世界所称赞,还拿什么来宣传中华文化。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文化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让外国学习。

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必须要好好地传承下去,那是我们炎黄先辈积攒多少年的精华啊!当然,也有一些不可取的地方,我们要大胆摒弃,万万不能一味单调留传,要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对于外来文化要去其糟粕,取之精华。要结合国情谈问题,杜绝“拿来主义”。人们不断的堕落更说明重塑文化之重要性。作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文化,是提高我国软实力一支劲旅,所以说重塑文化对我国崛起,让我国长久矗立于世界主流是极其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重振中华文化是一定要做的。中华文化现在正如一艘遇上大风暴的船,需要我们共同充当舵手,发挥出自己的力量,让中华文化这艘巨轮驶向成功的港湾,重振中华文化需要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共同努力,不断创新但保留其底蕴,共同完善破碎的华夏文化。

如果不让我们子孙感叹“文化都去哪了”那么炎黄子孙们是时候站起来保护中华文化了。

【篇二:创新从突破中来】

“寻门而入,破门而出”是许麟庐跟随老师齐白石学画悟出的心得。他铭记老师“学我者生,似我者亡”的教诲,博采众长,突破老师当时的古朴凝重之风格,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笔法入画,成就大写意画风。模仿是偷懒人服的毒药,让人病入膏肓不自知,最后走向坟墓。突破教人跳脱、成长,是夜空闪烁的星辰,是黑暗中微亮的火光,令踽踽独行之人有了指引。有突破,才有创新。

齐白石也是一生在践行自己的创新之志。齐白石早年的画作已堪称经典,但他爱并不满足于此。六十岁后仍马不停蹄,更是五易画风,所以他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与此同时,不是大家是否还记得曾经在书法比赛上引起过轰动的日本少年书法天才,因其作品将王羲之的书法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名噪一时,不料多年后,他又因同一个原因而销声匿迹。一流的人选择创新,二流的人选择模仿,三流的人选择盲从。今朝,也许你还停留在二流甚至三流,只有突破自己,冲出囚禁思想的牢笼,明日,你才可能成为一流的人。

钱钟书先生曾评书说:“宋人学唐诗不像唐诗,明人学唐诗像唐诗。”他认为宋人的诗,就高明在这一点不像上。创新的本义是创造这世界本没有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摈弃旧的,讨好新的,只是说你的任何思想的、物质的产品都需要在原先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并非任何时候都践行“拿来主义”。并且这样的“拿来主义”,只会增强一部分人的惰性,形成不良的抄袭风气,近日娱乐圈内陈赫火锅店服饰设计抄袭俞思远一事就是佐证。模仿得来之物就像流水线生产的产品,没有差异,从而也没有活力。某种程度上说,它制约住了社会前进的脚步,并让其在一次次概念引渡、作品抄袭中堕落,像一潭没有生命的死水,早晚有一天会发酸发臭。

梭罗说:“从没听说过人需要靠盲从来生活。”从不盲从,热爱思考的人才会不满现状,勇于突破,敢于创新。莫言写他人未敢写,言他人难以言,突破了写作藩篱,最终摘获诺奖;屠呦呦潜心研究,不为名所扰,不为利所惑,最终提取出青蒿素。格力、华为,凭借自己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在商业大潮中脱颖而出。这些又何尝不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即使我们的成就不高,但在思想方法上要力求创新,不窃喜于小巧小技,更不能顾影自怜。

放眼当下,不论是电子产品还是运动服饰,绝大多数人都崇尚国际品牌,而一听到国产,便是一幅无力吐槽的无奈表情。现在的热播综艺也几乎全都是向国外买的版权,而某些韩剧也已经到了每集要价几十万美金的地步。我们的模仿,我们的拿来,已经到了如此疯狂的境地。保持现状的安逸,是最要不得的。我们不能总是等,等着别人创造,等着自己去模仿。我们有责任冲破束缚,抛开他人的思想制约。突破也是一种自信,自信我们能做得更加好。创新是一种气概,是永不放弃的追求。一个把创新精神注入灵魂的国家、民族,自然洋溢着最旺盛的生命力,最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敢于突破,锐意进取,力图创新,才能自己掌舵,在岁月长流中乘风破浪,看沉舟侧畔的万千扬帆。

【篇三:“拿来主义”惹谁不舒服了】

读鲁迅的《拿来主义》,短短数语,犹如鞭入骨髓,使人痛快淋漓。

然而,一直以来总有些中国人,躺在保守的舒服温床上,对“拿来主义”遮遮掩掩,说三道四,甚至大张旗鼓反对之。

先有联名以书,要正中华文化“主体”者,后有要抵御“文化入侵”者。大有忧国忧民,誓死捍卫中华文化之意味。

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有人对“拿来主义”扭扭捏捏,这一类人中不乏官员、学者、名流等,自然还有其信众。他们除了鼓旗呐喊,还一再辩护自己并非是保守者,并非要逆大流,并非全盘否定外来文化,而是要正一正中华的“文化主体”,警惕西方之流毒侵入。

倘若鲁迅先生健在,估计又非得要撰文抨击抨击了。

且不说经济社会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也不说世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单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来讲,若华夏民族几千年都要“正一正主体文化”,那哪来的汉族文明,哪来的中华文明?

任何一种文化、文明都是多元的。反对“拿来主义”者们一再提及的“圣诞节”、“西方情人节”现象,其实也无非是又一次的文化相融。他们要抵触,要反对,要保持原有文化的纯洁性,是习惯了一成不变的“舒服”作祟,殊不知世界文化相通相融其势已无可逆转,西方文化的涌入和在中国的影响,已根深蒂固,并且渐渐显出本土化趋势,形成了一种新的中国文化。

有容乃大,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就如江湖大海,可以接纳任何涓涓细流。如宗教文化,在我们国家,在普通百姓来说,可以信土地爷,信关公,信佛祖,甚至可以把西方神圣的耶稣摆在面前,也一概不管,能拜便拜,能尊便尊,最后还不统统都成了我们的文化?故此,又有什么需要抵御,防西洋之入侵的?

高尔基说:“保守是舒服的产物。”反对“拿来主义”者,实是新的“闭关主义者”。“闭关主义者”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对我中华文化的一种不自信。不自信了自然要恐惧,一恐惧就要躲进套子里,若见了过洋节、西文进字典,不大呼小叫四处奔走反而奇怪了。

这难免让人想起古希腊、拜占庭一类的国家,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大都是过分骄傲自得的。但妄自尊大尤可原谅,以不接纳不变化作为自我舒服的保护罩则无可救药。

“拿来主义”究竟触痛了谁,动了谁的舒服温床?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十四亿人口,大有“民族脊梁”在,怕什么?惧什么?

当前我国各领域的改造正在全面深入进行,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对待外来的东西,既要包容,更要接纳,而不是一味反对。我们一定要有中华文化的足够底气,足够自信,用我传统优良文化消化融通外来文化,洋为我用,促进我国文明发展。如此一来,拿来又何妨?

【篇四:继承与创新】

“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因”指事物的继承关系,“革”指事物的创新变革。事物的转化过程,是在继承过程中有创新,创新过程中又不能离开继承。正所谓“可则因,否则革。”

杰出的画家兼诗人李可染曾经说过:“踏着前人的脚步前进,最佳结果也只是‘亚军’。”是啊!虽然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但是你继承的是否最好呢?没有任何的创新,只是一味地模仿怎么可能会成功呢?

继承与创新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时,我们就应该要与时俱进,不能让创新在生活中消失,我们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在继承。我们应该秉持的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就拿日本来说,刚开始因遭受到了外国侵略势力的打击,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发现了国外许多先进的事物,开始在地底下偷偷的研究,整个国家开始发生了改变,他们对国外事物进行“仿造”,可他们并不会照搬照抄,一模一样,他们会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他们将国外好的东西学来,但是他们会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将其进行一系列的改变。因而,日本也就像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美国一样拥有了世界先进的核武器技术一样。

继承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继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无论一味的追求创新或者是继承也是不合理的。就像邯郸学步里的主人公一样,他只知道去效仿别国走路的姿势,可最终结果却是,他们不但没有学会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反而还将本国的走路姿势也抛之脑后了,到了最后,他们只能爬着回去了。

从而可见,一味地追求继承也并不是什么好事啊!学会继承,我们是幸运的,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我们是幸福的,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这样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结果才可能会变成“冠军”。

【篇五:碎片化的生活】

早上起床睁开眼睛第一件事情会干什么?这是前几部看到了热议话题。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拿起枕边的手机。这动作,仿佛行云流水般流畅,一气呵成,利落干脆。不过早晨的美好时光,随之碎片化,打破了完整的“刷牙,洗脸……”诸如此类的流程,于是我们极少的专心于一件事物。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便利却也能摧毁我们。我们需要给心灵一些专注,完整的时间。

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日子久了。会收获颇丰的。遇上碎片化的生活应该将心沉淀下来。网络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阅读应用。当你选中一部小说,叙述的形式,犹如日常微信对话一般。首先,这样的模式必然会删改小说的部分文字,对于文学鉴赏的完整性产生了质疑。欣赏和品味文字的魅力就因当给予充分的时间,把节奏放慢。

这便是碎片化生活的弊端会让我们变成只会接收信息带给我们得杂乱的内容,殊不知最重要的是要筛选。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很好的阐明了这点。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暑假布置的政治作业是每天摘抄头条新闻,我认为每个中学生都应该自觉做到的。互联网带来杂乱的丰富的大数据是我们必须进行浏览之后的选举。拿出应该反复回味拿走,应该过目不忘,哪种应该排去,我们往往忽略现在正发生国家大事,这是多么可悲啊!进行合理的选择是我们面对碎片化生活最好的手法和手段。

这样的生活,带来太多便利。网上购物不但比实体店的价格公道,还兼具了买者的体验后的评论。拾物品的真实可信度上升最大的好处还是足不出户。碎片化的阅读,也可以带来娱乐性,休闲性的新体验。可以培养大家创新思维这不正是中国人缺乏的吗?

我们的心态和认知随着互联网而改变。碎片化的生活必然成为21世纪的现状。为了不使人们走入歧途。我们需要专注的时间来沉淀,更是要选择,择其优随后保留,甚至是深藏于心。

【篇六:唤醒文化】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怀着满腔的热情与信心,我们踏上了文化的旅途,终点虽可望不可即,但是我们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真理。你是否知晓中国文化蕴涵的无穷魅力?

被人们称为“旷世才子”的他可谓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想到他就不自觉会想到那一句句豪放的词句,他曾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他不仅仅体现在文明于世的文学方面,魅力与价值数不胜数。他犹如一杯美酒,令人回味无穷;他犹如一股清泉,让人沉醉其中;他犹如一轮红日,使人充满希望……

精湛无比的青铜器,源远流长的四大发明,引人入胜的历史古迹,日益壮大的科学技术,规模宏大的教育事业……西方国家的侵略带给了我们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这些战争摧残了我国的经济文化,阻碍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俗话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若是没有欧洲的文艺复兴,想必文化的发展程度也不可能及现在,所以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学会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脑已经家喻户晓,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汉子的书写成为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为了唤醒汉字,电视节目上也出现了例如汉字听写大赛等节目,但这对于唤醒汉字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在大街小巷中错别字是非常平凡的事了,难道我们不应该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文化能带来财富,能带来幸福,能带来成功,它像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无时无刻都在指导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将中国文化传承到底,就如一位名人所说:“我不是专家,我是一个热爱文化遗产的学生,我认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专家的事,不仅仅是中国政府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事情。”

【篇七:《日本的思想》读后感】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者,他的经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问题,阅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与价值观。

西方欧美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由封建专制主义转为资本帝国主义,亚洲封建帝制受到极大冲击,生产与资源分配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以中日为首的国家也开始维新变法,但中国却变法失败,而日本成功搭上资本主义制度的列车。二战日本战败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国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持日本法西斯政权,到迅速摈弃战时思想接受自由与民主,并进行一亿人的战争忏悔仪式。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亚洲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并率先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什么二战后日本可以进行所谓的“一亿人忏悔”并重新迅速崛起?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这个岛国独特的思考结构特征与现实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论宗教国家,怎么说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觉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对而言,那些外来的一神论思想,往往能让日本人接受并应用,日本人觉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适并利于当下的生存状况的,他们都要拿来试一试,无论是日本人学习中国唐朝的儒家文化,还是日本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来使用。就像鲁迅说的“拿来主义”,日本思想史显得零碎和混杂,日本人拿来这些外来思想,并没有办法将它们变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因为日本没有像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线轴贯穿联系起来的思想体系。

正是因为日本没有核心思想的主线轴,他们找了儒家思想,可这不是自己的东西,他们借鉴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后他们找了天皇,不同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天皇是他们独特的政治与思想支撑点。这些种种导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种综合东西方的轻率性,造成夹在“东洋”与“西洋”的双重自卑之中的尴尬处境。

热门推荐
1感恩恩师
2感谢困难
3春日随想
4热心的熊猫店长
5为何要自律
6食品安全调查记
7让希望燃烧人生
8我的
9拖地的启示
10一个人的全家福
11感恩生命
12美丽自然
13从绿百合身上懂得的
14大连之旅
1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6我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17我最好的朋友
18秋游河南里
19遥忆伊人
20快乐的教师节作文
21为老师点赞
22妈妈笑了
23年味
24回报
25微笑,让生活更美丽
26我爱冬天
27落日
28给巴金爷爷的一封信
29我的老师记叙文
30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