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静气的作文

【篇一:心不静,不成书】

古人常云:“以静修身。”五千年来也于“静”字构成一条长河。先有吕蒙因劝学而静心阅书,颇有成器;后有禹锡先生被贬但仍因静心在荒境中寻得美景。静一字,成就五千年来多少佳话。

老子常提“以静修身”,《三字经》中也常有解读,更不论诗书礼易/古诗佳作。传统文学经解读后,再入了今人眼。鲁迅先生挑灯夜译,毛主席口袋揣书……其实不论是伟大人物还是无名小辈,都与“静”息息相关。

我的生活中也少不了听到“静”这一字。

就好比疫情期间,我没有认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心里就是闹腾。最爱看的书摆在眼前,哪怕只翻两页都觉得烦。直至开学,我的心仍未静,在老师一阵教育下,我才渐渐找回该有的心态。如今我的耳中仍会回响老师恨铁不成钢的话:“你能不能静下心来?”

“心不静,不成书。”这话我牢记于心。那段时间,我总想着如何静,在与好友交谈后我又整理了许多结论。那么,该如何涵养静气呢?

书本、笔墨、花草就能给予我们静气。常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老话说的没错——书有千百条道理,细细品味,细细思考,心也就静下来了。而这时思绪也会如潮水涌来,堆积成知识高山。老师们总说多看书,理由也就是如此。而练毛笔字、培植花草也亦是如此。心不静,写不出想要的横竖撇捺;心不静,养不出想要的芳香。

有个词叫“动静结合”。提此词有因,即“动时该动,静时该静,勿动中求静。”其意为:渴望玩乐就痛快地玩完它,该静心学习时则应该专心投入,心无杂念。切勿在认真学习时,想去玩乐。这即是最重要的“动静结合”。

仍是那句话,“心不静,不成书”。不只是不成书,更可能是不成器。所以,我们该“静”了。若难静,便先静身,身静心也渐静了,涵养静气从中来。

寻静,寻书中静,寻人生静。愿各人都能与前人于静中相遇,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静气。

【篇二:读《猫头鹰人》有感】

本文讲述了一个卖猫头鹰的人在街头卖鹰,一年之后,他的长相给人的感觉就完全变了。他的长相几乎和他卖的鹰一样,耳朵上举,头发散扬,鹰勾鼻,眼睛大而瞳仁细小,嘴唇紧抿,身上还穿着灰色掺杂褐色的大毛衣,坐在那里就如同一只大的猫头鹰,只是着人形罢了。

这巨大的变化引发了作者的深思。便想到,做了很久的屠夫的人,脸上的每道横肉都长得和他所杀的动物一样;鱼市场的鱼贩子,不管怎样洗澡毛孔里都会流出鱼的腥味;在银行柜台数钞票很久而不顾其它的人,脸上的表情就像一张钞票,冷漠而势利……

一个的职业、习气、心念、环境都会塑造他的长相和表情,这是不错的。读到这里我便想到“世本无相,相由心生”,想到苏东坡的一句“腹有诗书气质华”。那我们为何不多去静下心来读书,修炼自己的心境,提升自己的气质呢?

正如培根所说:“总之,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读史的人明智,读诗的人智慧,读演算的人精确,读哲学的人深刻。反正我们手握一支笔,手捧一本书便是在自我修炼。

当一个人,外界的繁事搅扰不了他,外面的诱惑迷惘不了他,这个人便有静气,也就算修炼到位了吧。而他给人有感觉一定是稳如泰山,风度自若。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嘛。

偶尔阅读,读到王维远离车马喧,隐逸自得的他以看淡红萼花发,自开自落,方写出“犹怜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这般意味深长的诗句;读到在夜阑人静时与自己灯影相对的苏东坡,他唤起心中的哀悯与柔软,方带无限温柔写下“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读到独居于清净的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他检索自己,探索内心,写下《瓦尔登湖》点亮无数后人的心灯。

古人的静气通过书本慢慢氤氲萦绕在我的身旁,但我知道我的修炼还远远不够,须继续静心阅读,总会有那么一天,境随心转。

作者在结尾中写道,我们不只要擦拭自己的心灵之镜,来照见世间的真相,也要常常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长相与昨日的不同,更要照心灵之镜,才不会走偏邪的道路。卖猫头鹰的人每天面对猫头鹰人,又何尝不是在照镜子呢?

这么说来,我们每天都去静心读书,也是在照镜子呵。在与书中的自我平心交谈,与书中的自我灯影相对……

【篇三:欲速则不达】

檀木需百年的生长才可以坚固如石,百虫不侵,毛竹在地下蛰伏数年方可破土而出,直插云霄,人生需数百年来吸取天地灵气,还可成为灵丹妙药。大自然的生存规律在人类社会上同样适用。欲速则不达,让我们放慢脚步,聆听生活的美好。

欲速则不达,我们要有摒弃浮躁的一份静气。

当面对唾手可得的成功时。不少人会被那份机器的欲望蒙住了双眼。还被脚下一颗小小石子绊倒。当急功近利的浮躁,侵蚀你的内心时。只能获得揠苗助长的一样的悲剧,那份静气是朱元璋高筑墙,缓称王的韬略,是勾践忍辱负重数十年的智慧,是毛泽东从农村入手,一点点占据全国的长远目标。如果朱元璋急于占山为王,勾践急于仇雪恨,毛泽东急于夺下国土,怎得来日的辉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拥有一份摒弃浮躁的静气,才可放慢脚步,在风雨之中安稳如山。

欲速则不达,我们要有一份脚踏实地的稳重。生活的全部,并不只是终点。站着那一面旗帜,并不是是需要我们极速前进。尽快的到达,更有一路的好山好水等我们缓行欣赏。积跬步方能至千里,一步一个脚印,虽耗时稍久,但重心稳,那一份稳重足以使我们稳操胜券。如果斯大林不止追求速度,妄图用十几年来达到其他国家几十年才能达到的重工业领域的腾飞,是否现在世界格局早已改变。如果拿破仑在攻下一座城池同时能放慢脚步,安抚当地百姓,是否就不至于惨死至此。如果秦始皇能不妄图用暴力快速平定天下,而脚踏实地的从仁政做起,那么是否最繁盛的朝代便冠名盛情,只有那份脚踏实地的稳重,才可在乱世之中虽缓慢,但坚定的行走。

欲速则不达,我们要有一份目光长远的智慧。这是个快节奏的时代,为了快,我们在入口的食物上喷洒农药。就为了让他们早日成为盘中餐。为了快,我们喂动物激素,谋取更高的利益,为了快,诞生了一种名叫快餐的饮食。没有任何食物的美感,只起到了填饱肚子的作用。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它给我们带来的有多大好处呢?一个个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敲响的警钟,使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会真的比健康,比安全更重要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欲速则不达,过快的节奏只会打破生活的平衡,只有慢下来,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悟得人生的真谛。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不成,做一只缓慢爬行的蜗牛,虽行动缓慢,但步履坚定。不用担心,等我爬上,葡萄自然成熟。

【篇四:静是一个境界】

《道德经》中有所记载:“道可道非常道”,静这一字,自成一道,更是非常之道。

古人常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葛孔明也曾告诫他的儿子:“静以修身”,人们如此重视静,静是什么?

静的意思很浅显,就是安静、宁静,可是当你真正在这浅意的基础上悟时,静就变得不一般了,它是一种道德境界。当代青少年总认为,静就是不说话,保持安静,其实并不只是如此。

静,是有深意的。学生们总在体育课后燥热难耐,他们告诉自己:“心静自然凉…”,但是他们的心却从未静下来。人们总是缺乏对静的感悟,其实静,指的就是心静,当你的心静下来了,人就定了。

隐约记得我刚踏入八年级,八个科目压得我喘不过气,作业堆积如山,我更是心烦气躁,静不下心去学习。偶然一次机会,我在书店见着一位年且四十的大叔,正拿着余华的《活着》津津有味地看着,让人印象很深刻。那时他背倚书架,他与书架仿佛已融为一体,像是一幅极具诗意的画。我先是惊讶于他活着,学着,后是惊讶于他已经抵达了我从未认识过的静的美好境界。他就坐在那儿,整个书店几乎都要被他美化升华……从那以后,我就开始用“静”来压制“躁”。我努力地想要达到静的境界,想去追寻关于静的美好,但是却从未深思过,为什么要做到静。

也许静就是这么吸引人吧!它是一种非凡的道德。它升华人,升华社会乃至全世界!在心静的时候,我们能够体会到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境界。为什么人在长大后会变得成熟沉稳?正是因为他们在经历了人间世事后才领会到静的重要,我们又何不遵循先人教诲,尝试安静,以后少走弯路呢?

关于如何做到静,人们心里应该都有底,只是多数人缺乏自律。经过大半年的探索,我真就悟出了些方法,就是让自己忙起来。忙,但是不可躁。忙起来,我们没有时间去同别人谈无用的东西,也不会去胡思乱想些什么,甚至能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涵养静气,追求静的境界,我们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傲骨和志在必得的气势;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激情,不能三分钟热度;更要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不放弃才得以成功!静下来了,我们也是“高尚之士”,我们也可以“悠然见南山”。

热门推荐
1记忆深刻的恶作剧
2以为话题作文
3家乡美景
4我深爱的这一片热土
5碎片社交
6蚂蚁历险记
7初识台湾
8生日
9大自然真奇妙
10新学期
11掌声给我力量
12我的好“死党”
13秋雨
14记我们之间的一次分歧
15走进鲜花店
16我心中的那道风景
17窃读记
18抽奖,我的快乐之源
19爬山的苦与乐
20纳帕庄园游记
21无尽的忧伤
22忘不了你的笑
23夏天的雨
24我为自己点个“赞”
25我改变了孤独的色彩
26说名道姓
27等待
28植树节的作文
29父爱的质朴
30春天的礼物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