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本好书给我的启示】
在书的海洋里,躺着一颗颗五光十色的珍珠,每一颗都折射着照亮人生的光芒。而《红楼梦》就是这玉珠群中闪烁着奇异、瑰丽光芒的一颗。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追寻着黛玉凄婉的吟诗声,我走进了《红楼梦》,认识了曹雪芹。开篇第一章,我就已被吸引得爱不释手,以至于读了一遍还意犹未尽,后来又反复看了四五遍,每一次,都读得满口余香。
亭台楼阁,红环绿抱,看似富贵闲适的贾氏家族,内里却又有着多少勾心斗角。“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让我看到人性的狠毒与肮脏;“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这么一个美好的回目,内容却是揭露了花袭人“西洋花点子哈巴儿”的十足奴性,揭露了奴才对主子的殷勤胜过自由的丑恶人性,更揭露了封建社会丑化人的灵魂的特性。往往在一个美好的日子发生的美好的事情中,曹雪芹独具匠心,从这些“美好”背后毫不留情地抨击封建社会血淋淋、“人吃人”的一面,发人深省。
书中写了多个俗人出家、佛人还俗的事情。我曾想:曹雪芹不厌其烦地写这些事,有什么深刻意义?其实,它们说明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在那个黑暗的社会,是不会有真正的幸福的!俗人想出家,脱离凡尘;佛人要还俗,融入世界,他们都想换一种方式,寻觅自己的幸福。但可悲的是,无论出家还是还俗,都只不过是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里去罢了!曹雪芹用含蓄的笔触,无情地鞭挞了那使他悲愤的社会,给我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
《红楼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落,展示了人性的灵魂在封建社会的毒害下,变得肮脏狠毒的残酷事实,还展示了宝玉和黛玉缠绵悱恻、却终成为镜中花水中月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这“兴盛与衰落”,这“人性的肮脏狠毒”,这“凄美的爱情故事”,不正是封建社会真实的写照吗?
相比《红楼梦》那个时代的社会,今天,我们是幸福的。如何使《红楼梦》的悲剧不再重演?怎样给黑暗社会盖上永久的封印?
我沉思着,明白了许多许多……
【篇二:我心中的红楼梦】
我一直很感谢曹雪芹,因为《红楼梦》实在是太精彩了,《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写作方法上,作者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而辅以象征主义,铸造出这部浸润着作者辛酸泪水的伟大小说。
《红楼梦》中的人物多得数不胜数。有叛逆痴情的贾宝玉,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厌恶读八股文。并尖刻讽刺那些热衷于功名的人。他的种种叛逆行为,被封建正统人物视作“草莽”“不肖”。他和林黛玉真心相爱,互为知己,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却被迫娶薛宝钗为妻。因双方思想不同,婚后,他“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但终究无法忘怀“世外仙姝寂寞林”。
林黛玉也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她虽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直率,才情横溢,学识渊博,和宝玉同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精神。她蔑视功名权贵,她和宝玉志同道合,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最终被贾母等人残忍的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红楼梦》中还有一个我并不太喜欢的人物——薛宝钗。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热衷于“仕途经济”。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的夸赞,最后与宝玉成婚,但宝玉因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而在婚后不久就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红楼梦》中,王熙凤算得上是一个反面人物了。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实际上的管家。她高居在贾府数百人口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王熙凤用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换来的却是在加速贾家的落败,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红楼梦》记述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也描述了贾黛之间的爱情悲剧,着实让人深思。
《红楼梦》中秦可卿临死前对王熙凤说的那几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她对王熙凤说:“三春去后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我仔细思考了这两句话,秦可卿好像知道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最后的结局,来劝告王熙凤的。
读《红楼梦》时,我感觉自己已经融入这本书里了,《红楼梦》虽然主体是刻画了贾黛恋这一出爱情悲剧,其实曹雪芹通过对贾黛恋这一美好爱情被贾母,王熙凤等人的封建势力扼杀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残忍和不堪。
正如道伦所说,《红楼梦》在毁灭没有价值的东西的同时,却创造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人性人情的自然发展的美学风格。确实,看《红楼梦》时,我虽然怨毒痛恨封建社会这颗大毒瘤,却也不得不为曹雪芹精湛的文笔所折服!
看《红楼梦》吧!
【篇三:品林黛玉】
《红楼梦》又称为《石头记》,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着”之首。
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金陵十二钗为辅,揭示了封建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极大反差和一个大家族走向衰亡的过程。
其中各路人物的精彩描写更是丰富了这大观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凄美爱情故事,贾母,十二金钗,贾政,贾元春,贾赦等。而金陵十二钗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林黛玉了。
“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可以生动的展示林黛玉的美貌与娇弱的身姿。她有着一副好样貌,但也有些体弱多病,多愁善感,敏感,思想感情也是有些脆弱的,有些悲观。
不禁想起黛玉葬花这一回。黛玉仍至葬花处,感花伤己,触景生情,想至昨日遭遇,不由情不自禁,随口念出一曲千古绝唱《葬花吟》,正巧宝玉寻黛玉至此,听及《葬花》一词,亦是感同身受,心碎肠断,恸倒山坡之上。
她是外孙,来到大观园,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孤苦一人,很多事情自己一个人承受着,又兼其性格的悲观,虽有宝玉的照顾,却也给不了她真正的安全感,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这是她身处大观园的忧伤,无奈,孤独,悲观,无助之情,在这诺大的大观园中,她需要一个支撑自己信念的寄托。
葬花又反映出她纯洁的心灵,她认为花落入土中会玷污了花的纯洁,认为只有让它们随水流而去,才是最好的方式。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她不甘沉灭,不甘被世俗之气所玷污,却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又反映出她身处大观园的无奈,无助之情。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她又是一个有才气,书生气的女子,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她自然受到了良好的交易。大观园里众人作诗,其他人都写完了,而黛玉却是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表现出她才思敏捷,对于诗词的熟练。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侧面出黛玉有才华,文笔佳思维敏捷,聪慧机敏。
令我感触最深的要数黛玉死的那一回了,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沉重的打击了她,好似她又失去了一个支撑她活下去的信念内心的支柱崩塌了,她内心百感交集,气得说不出话来,这样的她也十分令人心疼。这样一个女子香消玉殒了,不禁悲伤起来,替她惋惜。或许她多一点坚强,不那么悲观,结局会不一样了。
林黛玉她是一个传奇的女子,有才气,多愁善感,纯洁,也有些悲观,身陷于封建社会的泥潭中,挣脱不出来。她不一样的性格,更是使这大观园多了些不一样。
【篇四:呐喊读后感】
《呐喊》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的一本小说集。
《呐喊》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的批判随处可见,不只是《狂人日记》中的封建社会吃人,还是那落魄书生孔乙己,还有《阿Q正传》的阿Q等等。这本书有力地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
其中,《狂人日记》中的吃人令我印象极其深刻,鲁迅借狂人之口,控诉了黑漆漆的吃人的封建社会。书中最后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更是激起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受封建思想的一个好吃懒做处读书外一无是处的连秀才都没考上的书生。他懦弱、喜欢小偷小窃,因此经常被人打,后来竟被打断了一条腿。家境贫穷,所以才会偷窃。孔乙己喜欢穿长袍,不过这长袍又脏又破,还喜欢到酒店喝酒。说话满嘴知乎者也。在被打断腿后在酒店出现过一次,之后再也没人见到他了。我特别可怜他,他在封建社会下,成了如此模样,无一人帮助过他,还嘲讽他,他自己也没改过自新,最后也不见踪影了。
还有闰土,我们都知道闰土小时候是多么可爱,和鲁迅是好朋友。可在长大之后,鲁迅满怀希望回到故乡,急切的想再次看到闰土。长达后的闰土再见到鲁迅后,竟不说“迅哥儿”却恭敬地叫了一声“老爷”。这的确令人悲伤、感慨。鲁迅也说他与闰土之间有了一层隔阂。我真的不能想象到底是什么让闰土变成了这样,当初亲密的朋友现在却叫自己“老爷”,鲁迅应该很难受吧。
这就是呐喊,对封建社会万分厌恶的《呐喊》。让我们一起品读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