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主流的作文

【篇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唐诗宋词到楚辞元曲,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太极长城到松竹民居,处处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个人接触文化的内容不一样,自然对不同文化的情感深浅不一,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气质。

当今便捷的交通,方便的通讯使世界变的愈发渺小。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村”,接受着不同文化的熏陶。于是便出现了一些“新新人类”,有爱摆内八字的“哈日族”有爱叫“欧巴”的“哈韩族”,有绅士风范的“英伦格调”,可是国外的都是好的吗?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尚未细细钻研,就盲目模仿外国的文化,这样真的好吗?

在日本,“内八字”是妇女长期跪坐所形成的一种病态,而在中国这种病态却被少女们竞相追逐模仿。网络上所流行的“非主流”“杀玛特”更是迷倒了一众男女,这是我们向外国所学习的先进文化吗?恐怕未必。

英国的骑士精神,美国的钻研创新,日本的积极进取,这些精神文化我们又学习吸收了吗?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持着一种包容与批判的态度看待外来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基因,有利于我们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吸收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与普世思想,实现“一国之学问”的现代化,同时我们也要有选择性学习吸收外国的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塑中华文化,再创辉煌文明。

如今“洋节”之风盛行。我们有历史悠久的春节不过,却要过西方的“圣诞节”,有好好的七夕不过,却要庆祝西方的“情人节”,诸如此类的还有光棍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我们真的需要庆祝这些节日吗?现在的90后乐于过“洋节”,却逐渐忽略了重阳节,端午节这些我国传统的节日。当我们在为洋节而庆祝的时候是不是该想一想我们的传统节日呢?学习吸收外来文化不是盲目地追逐模仿。我们自己的文化正渐渐被遗忘,却还在盲目追赶世界文化,这必然会影响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需要在继承与发扬我国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取世界主流文化。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重塑中华文化,再创辉煌文明!

【篇二:引领时尚潮流】

在当今社会中,时尚已成为人人知晓的词语,而时尚最突出的就是体现在我们九零后身上的事或物。

九零后的时尚是一种社会风气,因为在集体中流行而形成了社会风气。新一代的九零后的时尚有很多,譬如:穿衣服要穿名牌或是空间裤那种肥肥的裤子,买东西要买“非主流”的。这些都是由九零后开辟的道路,是由九零后引领的时尚。

我们九零后常说:“我show我自已”,那些都是“非主流”里的言语。喜欢穿另类的衣服,因为要跟住“非主流”,要引领那一份时尚。

有些大人们都认为我们这些小孩子所谓的“非主流”就是不正经,好好的裤子,非要穿成大裤裆的,走到都迈不开。还有一些画“非主流”妆的人被说成是“鬼”,像鬼似的吓人。

我们在当今社会里形成的这种“非主流”风气,不被父母辈的人理解和喜爱,但却受到八零后和九零后们的厚爱,我们认为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而社会风气也是不断改变的,到了我们的时代注定要走“非主流”路线,引领另一份时尚潮流,不能讲人类的思想禁锢在某一个阶段,而是应该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使自己跟上时尚潮流,跟住时尚的步伐。

我相信在下一个新时代,他们会引领另一份时尚潮流而代替我们的潮流。因为我说过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社会风气也是不断改变的。

作为就领后的我们就是要引领我们的时尚,我炫我们自己,让我们的时尚永留我们心底!

【篇三:这是个共享的时代】

没错,人类是会进步的。

古往今来,独有的意识正从主流化为“非主流”,“共享”才是王道。共享铺天盖地而来,瞬时间,以迅雷掩耳之势涌入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变了,都以一种最新奇,也最有效、最便捷的样子呈现了出来。买自行车?不用,有共享单车呢!买车?不用!我们也有共享汽车!下雨了,买伞?不用,有共享雨伞呢!运动,买球?不用这不是有共享篮球吗!越来越多的东西可以共享了,生活简单了。人与人的交流似乎也密切了,“我们一起去共享汽车吧!”平时还能一起兜风,二个人一起开车也安全。一切,都不再是“你的”,“我的”,“他的”,而都变成了“我们的”,这是个无私而又大方的时代。资源的得到也变得容易了,代价小了。几十万的车只要付月租就够了。生活品质也提高了,衣食住行,都已更小的代价,更大的利润呈现在你面前,一切也变得不一样了,也为我们带来了福音。

从前无法共享的,现在能:从前不能共享的,现在也能。

不知有谁还记得,从前的书,是财富,是宝藏。那扉页上表明某人独有的,精美又富有浓厚个人特色的藏书票,现在已经无人问津,它已被遗忘。不过这似乎没关系,精美艺术品的陨落,是新时代“我们”的崛起。

不知有谁会发现,那些不能被共享的,因这共享的大时代,而被强制共享了。你们不记得,可校园里的我们,都知道。“唉!这是我的笔,这是我的书!”“哎呀,别那么在意的嘛!共享一下吧!”,“不行,我还没同意呢!”“我拿走啦!”“喂喂……”这些,你们还记得吗?共享教会了我们“共享别人的东西”。

又不知多少人,被教会了“主动共享”。刚刚开始接触这世界的我们,是第一批学生。“共享作业”,共享教会了我们分享,于是分数被分享了。共享教会了我们用小代价换大报酬,于是金钱可以用来换取答案。共享教会了我们主次之分,分享与被分享,于是就有了分享作业,和被分享到了作业的人。分享教会了我们无私,于是成绩也不再重要了。共享可是新时代的老师。

共享是有代价的。

我们为了骑车,付出了一块钱,为了“大家的书”,付出了工艺品;为了自己的共享,失去别人的主权;为了应当被共享的东西,失去了那不该被共享的东西。

的确,人类会进步,会向着“进”而进步,也会向着“退”而进步,在这个共享的时代。

【篇四:论流行与永恒】

青春的光环上总带有流行的色彩,忘了那是什么样的颜色。在这个安静的季节里,诉说着青春的永恒。

逝去的生命恍如水流浸润过的纸,即使晾干,依然会留下一痕一痕如涟漪般荡开的凹陷与突起,任谁如何努力地平抚都无法使之平整如初。如同我们的青春一样,伴着追逐梦想的信念驰骋与流行的列车上,传承着永恒。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年代,无论是红色的,还是黑色的。我一直在迷宫的十字路口处寻找着我的年代,一辆又一辆打着不同标志的班车驶过,只是见不到属于我的那一辆。

沉默着。开始思考关于十七岁的一切。理想,追求,还是别的什么?看者身旁的他们和她们,越发不懂得十七岁的我们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经常听到身边的人在肆无忌惮地谈论着今年流行的颜色,流行的发型等等,看着一些时尚的字眼从他们的嘴里蹦出,感慨着他们知识面的广博,殊不知他们对正儿八经的教科书却一无所知。

“流行”在我们中间开始蔓延,逐渐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近来,“非主流”一词以热火般的气势席卷了我们90后这一代人。“非主流”所表现的是一种不真实感,它那模糊、朦胧的感觉吸引了很多人的忠爱。“非主流”图片,“非主流”音乐……凡是用“非主流”命名的一切事物都被我们用来“装饰”自己。它的孤独悲伤,颓废都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我们的心情。当我们看着“非主流”图的时候,你的思想会静止,仿佛空气都会因此凝固,时间会在这一刻停止,那种感觉美好得让人近乎“上瘾”。“非主流”像毒品一样在我们这一代人中间开始“泛滥成灾”。

“非主流”一词源于台湾,它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在街头随处可见。然而我们在追逐时尚的同时,是否还会在乎那些亘古的历史,永恒的情怀呢?

“流行”与“永恒”,似乎注定是我们讨论的话题。

青春的我们却没有经历青春的生活,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生活:上学,放学,回家,吃饭,上网,听歌,睡觉。背着个灰白色的挎包,屁颠屁颠地来来回回走那条走了十几年的老路。有人说,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如果我的青春只能是这样的话,我宁愿钻进被窝里,永远不要出来。

记得那年看到了新概念作文大赛上的一篇文章《被窝是青春的坟墓》。那年的我完全不能理解作者近乎畸形的文字,只是感觉特别有意思,他居然能那么抽象地把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牵扯到一起。看完之后我像笑,而且是近乎夸张的大笑,因为我突然发现自己每天从上床睡觉到起床,像是反反复复的死亡与重生,想起来很有意思。

与那时的我相比,现在的我越发懂得那些古怪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那是一种青春的忧郁,它是人在这个时期所独具有的,并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身上永恒延续。

青春的我们在追求时尚新潮的同时也印证了十七岁所具有的永恒的气息,这种气息永远不会磨灭。当它流经青春的你时,你便开始追逐流行的步伐,当你不再青春,它又会从你身上侵入另一个青春者的身上,如此延续着。

当青春的我们徘徊在流行的长廊之时,同时也在诉说着青春的永恒。

【篇五: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随着QQ、微信、二维码、共享经济等新理念的接踵而至“方便快捷”似乎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代名词。但“方便快捷”这一理念的诞生却来自于日趋碎片化的生活。

人们忙着工作,忙着应酬,忙着追逐飞速发展的时代节奏,忙着追捕转眼即逝的时光脉络。因而放弃了在阵阵飘香的早点店中边吃着早点边与老板敞开心扉;放弃了在闷热潮湿的菜场与老板娘讨价还价的乐趣;放弃了因寻觅美味而宁愿与同伴走街串巷的乐此不疲;放弃了在皎洁的月光下漫步庭院的闲情雅致。碎片化的生活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公交车上,忙碌的上班族无不“高举”手机,或许与客户商讨产品性能;或许与工作伙伴讨论下一步产品推销手段;或许在某软件上查看一件件“物美价廉”的宝贝;或许在预购今夜饭桌上的佳肴。这种碎片化购物就会形成一个比主流商品还要大的市场。正如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商品是一个坚硬的头部,而海量的、零散而无序的个性化需求则形成了一条长而细的尾巴。

就连老年人都隔着厚厚的老花镜看上下起伏不断的股票;看不断更新的推送新闻;看朋友圈的亲朋好友有晒出了怎样的幸福。对这种碎片化阅读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认为“《论语》和《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但是进行碎片化阅读,知识会变成如EXCEL图表中的散点图,连不成网络,形不成系统,缺乏环境适应性,容易让人忽略基础,沉迷于形式,让人们容易失去思考的习惯。正如心理学家玛雅妮?沃尔夫写了一本《普鲁斯特与鱿鱼:阅读思维的科学与故事》,就阐述了信息时代的弊端。她说将“效率”和“直接”置于一切之上的新阅读风格,或会降低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人们更像是一种纯粹的信息译码器,而人类所具有的对文字的理解力、心无旁骛地深度阅读时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了。

但随之而来的是青少年鼻梁上的镜片愈加厚重,以至于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近视问题。一朵朵祖国的鲜花变得不想运动都成为了宅男宅女,五大三粗的横在电脑桌前,沙发上。人们也设法改善现状其代表就是机器人。人们想以它来减轻生活负担从而提高生活水平。其实不然,能源危机,健康危机,甚至“人机大战”种种不可回避的问题不是一味增加就能解决。

何不如在已知领域做好做精,在人类发展中化繁为简,在人类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合理处理碎片化时间,拒绝生活碎片化,机械化从而能在“快时代中慢生活。

【篇六:我们班的乖乖仔】

我们班有一个标准的模范生,经典的乖宝宝——她就是肖芷涵。

肖芷涵戴着一副方形的紫色边框眼镜,瘦瘦高高的,给人一种文化小淑女的感觉。不哭不闹不发火,一点脾气也没有。说真的,人缘特别好。

从上五年级,我和肖芷涵开始坐前后桌。经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似乎没有缺点,和她比起来,我的毛病就太多了!朝夕相处中,我觉得她就是不折不扣的乖乖仔!我们渐渐成为了好朋友。

肖芷涵属于特别听妈妈话的乖乖仔,不梳非主流发型,不穿非主流衣服,不玩网游,不做出格的事……她每天都早早来到学校,上课举手发言,按时完成作业,听老师的话,一丝不苟地认真学习,生活上也严守规矩,是那种典型的家长赞不绝口的“别人家的孩子”。我可真佩服她,自制力太强了!

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样乖乖的肖芷涵竟然也有淘气的一面。

有一天早晨,我在学校的走廊上和肖芷涵碰面了,她是和辛婉琳一起来上学的。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她竟然把辛婉琳惹火了,两人竟明目张胆干起架来。我心想:“得赶紧把这俩人分开。”我就和刘楚含好说好商量地上去拉架。这时张宁校长迎面走来,肖芷涵和辛婉琳马上停止了争吵,我们四个人迅速排成一竖列,有惊无险地过了关,安静地进入了教室。幸亏我们应变得快,要不然,让张校长的火眼金睛看到了,滋味可不好受。肖芷涵难得淘气一次,就差点被校长捉个正着。不过肖芷涵如果真皮的话,天王老子也帮不了所谓的“原告”!

这就是我的好朋友,乖乖仔肖芷涵。我特别喜欢她,你喜欢这样的她吗?

【篇七:论传统文化的基因】

五千个春秋,浮华与残败;五千个岁月,梦醒与梦散。我们从石器和青铜器指示的方向走来,我们见证了诸子百家激情澎湃的辩论,我们感受到四诗五经的厚重,楚辞汉风的典雅。每一块石板,每一条幽径,每一条屐痕,都见证了先民的智慧与聪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相互交融,各色样文明在民族的图腾里绵延成不朽的传奇。是的,国学不仅有儒学《诗》《书》《礼》《乐》,也应有墨家的《兼爱》《非攻》,当然也要有道家的《老子》《庄子》等。这些传统文化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穿越过巍巍秦关,皎皎汉月,最终演变成现代文明。并以绝对的加速度不断刷新着“限高”的尺度。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国学观,尊重并认识到国学是包括一切智慧与建树的主流和非主流思想。

易中天教授把百家争鸣主要分为儒墨、儒道以及儒法之争。不可否认,儒学自然那是百家争鸣中的众矢之物。它的核心是“仁”,主张礼乐制度,直至今日,它们在我们的社会伦理观上做出卓越贡献,它不仅可以用来调和社会矛盾,也可用于维持社会和谐。

作为儒家对立面的墨家则是跟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它主张“兼爱”,即无差别的爱。这如一记响雷重击着当代麻木漠然的人的心,在这个道德滑坡,底线全无的后工业时代,“兼爱”就是这个时代的道德丰碑。还有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也对现代文明、艺术、政治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而,一个优秀的民族文化应试缤纷多彩的,应是兼容兼色的。与文化类似的还有我们的生活方式。从小到大,父母给我们灌输的是“努力学习,以后做一个运筹帷幕的领导者,或当一个叱咤风云的政客,抑或是做一个众星捧月的明星……却很少有人规劝我们选择自己想到的生活方式并在追求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也的确有些人用不同于世俗的方式诠释生活方式的多样选择性。

他叫王万青,一名来自上海的支边医生,他于一九六八年孤身一人赴藏,并在那一待便是四十三年。他秉承着医者的仁心,兢兢业业为藏区人民务,托起生命的希望。若说他一开始是因为潮流驱动,那么中间多次回繁华大上海的机会他都放弃了。在世俗欲望的眼光中外,他选择了一种他想要的生活,“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他用他的大好青春向世人阐述了什么是贡献,什么是“兼爱”,什么是生活的选择?

我们之所以成不了伟人,是因为大多数人憧憬奢靡繁华的生活,向往纸醉金迷的腐化。而梭罗恰恰是那个另类。他舍弃了所谓的“文明”生活,在凡尔登湖畔亲手搭建了一间简陋的小木屋,独自在里面住了两年零二个月。快乐地过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生活。这段生活看似避世厌世,实则他是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警示那些由于终日自寻烦恼的“俗人”。用他的话说:“我绝没有鼓吹悲观颓废的意识,我只愿像报晓的公鸡,立于栖木之上,引颈高歌,唤醒世人。”传奇阐述了他那“逍遥”“无为”的道家思想,也成就了他传世之作——《凡尔登湖》。

人生有一千种说法,人们称之为成功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罢了,文化也是如此,人们尊崇推广的只是符合时代主流中的其中一种罢了。很喜欢东山魁麦作品中的一句话:竞相争艳的华丽色调,相互配合地非常协调,明暗的对拉变得柔和,各种颜色独具妙处,令人感到深沉。每个人都有选择挣脱世俗桎梏的能力,放下心中的枷锁,砸念世界人生,体会各种文明。

【篇八:中国嘻哈的味道】

随着潮流的发展,各个国家如百家争鸣一般互相辩驳,互相吸收。来自美国的一种文化形式传进了中国——Hip-pop嘻哈。嘻哈的种类有很多,说唱、打碟、街舞、涂鸦可以说是嘻哈文化的四根顶梁柱了。

随着《中国有嘻哈》节目的播出,说唱的风吹往大街小巷。每当听到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手舞足蹈。在正常人眼里,也许这是在发羊癫疯。但我深切地了解自己对说唱、嘻哈的热爱,绝不是仅限于动动手,绕饶舌而已。

第一次接触说唱,是11岁的时候,《中国好声音》的低调组合一曲《我的天空》绕进了我的心。不只是酷,不只是帅,还有曲词的节奏感。这种会让人动起来的音乐,总会给我不一样的感觉。

《中国有嘻哈》中,我了解到了嘻哈诗人Jony-J,他的努力,他的成长在激励着我。他把心声写进歌里,把生活写进歌里,把挫折写进歌里。

娴熟的动作、真实的情感为他的舞台添加了不少色彩。副歌部分时,眼角的泪水滑过脸颊。歌中辛酸一滴一滴涌了出来,他沧桑的脸经历过的风霜全全从歌中展现。

说唱这一形式,将方块字与英文字母合并在一起,让生活更有节奏,让乐趣更有韵律,让心灵更有色彩。它摆脱了传统的演唱形式,摆脱了一板一眼的歌词。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说出心声。这并不是观众眼中的疯狂,而是打心坎上的演奏。

现代的人们,会习惯性的抄袭。在嘻哈里,在说唱中,并不存在。每个人都在说着自己的经历,没有人会复制粘贴你的经历。所有人是走心的,这份真实,我想许多人应该好好了解一下。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说唱十分主流,是带领青少年走向弯路的罪魁祸首。我并不想反驳,因为嘻哈中确实有这样的“说唱败类”。但大多数rapper比那些西装革履的“正人君子”正直。

微博里流传着这样一个视频:公交车上的老人站在一个一身西服的男人旁边,前面纹着花臂的“小混混”给那位老人让了座位。

嘻哈、说唱,这一种种潮流流进了中国,但中国人血液里的正直却没有被泯灭。

这是中国嘻哈,并没有原始嘻哈的非主流、狂野,却充满了中国人上千年不变的友善与纯洁。中国嘻哈的味道,在东方雄鸡的上空飘扬。skr已不仅是语气词,而是中国嘻哈特有的味道。

【篇九: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关于“碎片化的生活”我一无所知。什么叫“碎片化”?“碎片化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碎片化的生活”是好是坏?

虽然我并不知道“碎片化”的存在,它却早已悄无声息地潜入,然后迅速侵占了我的生活。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的横空出世,网络世界的发达,人们打破了原来的生活方式,进入了这个时代。进入这个时代的表现在我眼里即为“碎片化生活”的一方面。

当我会操作电脑的那天开始,我还学会了使用QQ。嚯——真是个好东西,这世界竟然有如此美妙的存在。我还记得那是个周五的晚上,我青涩地一字一顿打着键盘,小心翼翼地输入,成功的登录了我的QQ账号。于是很愉快地在同学群里参与发表。那晚我沉浸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和那些无法面对面的同学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交流,直到母亲把我的网线拔了,催促我去睡觉。在梦里,竟还一次次闪现浏览QQ主页的画面。

后来,家里随着主流买了平板,不学自通,我学会了电子阅读。甚至一个暑假我抛开了纸质阅读,抱着平板窝在沙发上。那时候我相信我只是爱阅读,即便是视力下降也无法阻挡一颗“积极”的内心。

初一的寒假,因收获了满意的期末成绩,并且得到了人生中第一部智能手机,我学会通过网络发表言论,结识网友,看视频,听音乐,打游戏……

生命之中若失去,便索然无味。我越来越依赖这样的生活,仿佛上了瘾,究竟是什么困住了我?无从回答。

近年,在年轻人中,“丧文化”兴起,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却浑然不知我也是其中一员。我相信“丧文化”很多数是由碎片化的生活带来的。人们不再能观察到生活中的自然美,只关注网络上发布的讯息。当人们晨起的第一件事不再是伸个懒腰计划一下一天所做的事而是打开手机查看动态朋友圈的时候,他已经走进了这个巨大且深的坑。

而我也是苦食“碎片化”恶果的人:阅读没有耐心,不够深度;写作业不够专注,手机在一边总想要去打开;有什么新鲜的事要拍个照片在社交空间里发个说说表达一下当时的心情。

也正因我们迷恋上了网络世界和电子世界,却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本来的热情。一到朋友聚会,大家都低着头看手机。越来越有距离感,有些网络上可以侃侃而谈的人甚至无法自如说话。

或许,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亚健康。

何以解忧,唯有改变生活方式,有规划,对生活燃起新的希望。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我们都是年轻人,是这个世界的主流,应该做年轻的事,去创造辉煌。如果连我们都被“碎片化生活”的“病毒”所感染,那么还有谁来拯救这个世界?

【篇十:我的“非主流”爸爸】

喜欢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喜欢戴墨镜,喜欢红橙黄绿黑,周一到周五不重复颜色的袜子,喜欢穿橙色的NIKE鞋,手机里永远放着令人听也听不懂的歌曲……没错,此人就是我最亲爱的爸爸,一位“非主流”爸爸。

爸爸以前也不是这么“古怪”的人,反倒还有点老“老古董”。比如跟他说几句网络新词,爸爸居然会翻脸生气;跟他讲一些网络上的搞笑段子,爸爸则会一本正经地给对我说“你别老去关注网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给他听几首当下流行歌曲,爸爸就会一头雾水,皱起眉头……那时候,我也是万分无奈,我这是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啊,怎么摊上这么古板的爸爸!

不过,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爸爸开始变了……

“啊哇哇哇啦啦哇……”有一天,爸爸接我放学,车里不知放的是哪首不知名的歌,我的妈!简直是难听得让我怀疑人生!我遭罪的耳朵啊,委屈你了!爸爸,依旧一脸风轻云淡:“你不懂,这是潮流。”我能有什么办法呢,只好让手机里的歌继续哇啦哇啦乱叫。

记得有个阴雨朦胧的下午,爸爸趁等红绿灯的空儿换上墨镜,还回头得意地跟我们显摆:“怎么样?酷不酷?”哎呀,我这臭美的老爸,这大阴天的,看得清吗?果不其然,没过多久,爸爸自言自语地嘀咕着:“今天这天怎么黑得这么快?车外黑蒙蒙的一片!”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NO!这不,前几天,爸爸说他头发长了,要去剪头发,结果,只见一个“光头强”闯入了房间,我和妈妈目瞪口呆。

“我的新发型怎么样?”

“既没发,也没型,就是个光头啊!太丑了!不堪入目!”妈妈夸张地捂住了眼睛。

“难道你们没发现我这新发型比较霸气,比较酷吗?再配上我的墨镜,简直帅呆了!”

OMG!真是辣眼睛!我默默地说:“爸爸,你还是戴上帽子吧,你这样真像个黑社会!”。

我爸爸就是这样,一会儿是“老古董”,一会儿是“非主流”,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爸爸,我依然爱他。我爱我的“老古董”爸爸,更爱我的“非主流”爸爸。

热门推荐
1那一次我读懂了您
2母爱的答案
3
4文字随笔
5我爱看书
6人生的价值由自己实现——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7小小漫画家
8记一次钓鱼
9《五个苹果折腾地球》读后感
10美丽的瞬间
11我们的“怪咖”老师
12让我难忘的一件事
13小水滴的旅行
14优秀作文
15童年的回忆
16真不简单
17多彩的秋天
18推荐一本书
19停电的那天晚上
20写外公的作文
21文学如灯
22人为什么是高级生命
23想起来就好笑
24杂感
25童年沙漏
26描写朝霞的作文
27幸福花开
28研学之旅
29我成长了作文
30写好朋友的一封信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