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传承文化共筑家园征文】
【篇一:传承文化共筑家园征文】
七千年前,一株小树苗初现于荒芜的东方。在这蛮荒之地上,它渴饮着甘甜的雨水,将细小的根须扎入肥沃的土地,努力地向上冲去。
“松云之下,石桌之上,长风浩荡之中,楸枰间黑白纵横,天圆地方之间便风云弥漫。”四千年前,正当他国仍你抢我夺之时,中国已学会君子之道,将战场上的血腥厮斗转化为方圆之内的文雅博弈。横纵之间,虽无千万死伤,黑白之下,已厮杀百回,半日时辰,胜负已分。一张石桌,两杯清茶,纶巾论道,儒雅脱俗,中华文化便在这方寸之间不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两千年前,屈原立于泪罗江畔,作下此绝笔。千年后,谁能忘记他那“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清白品质?千年后,谁能忘记他那“余独好修以为常”的高雅情趣?千年后,谁能忘记他那“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的决心?“半盏黄酒赋离骚,汨罗江畔举杯邀。壮志未酬身先老,甘将身躯试波涛”。千年后,又会有谁会忘记,那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光辉人物。一道身影,一篇佳作,中华文化便在这字句之间不朽。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两千年前,一代书法家王羲之在酒酣兴盛之时作下《兰亭集序》。短短数百字,却尽显中华书法之遒劲潇洒;寥寥数句,却无不彰显中华思想之博大精深;区区四段,却尽显中华文士之豪迈苍劲。千年后,看着其出于蓝胜于蓝的书法作品,谁能说中华文化消散无迹了呢?千年后,听着学生们摇头晃脑地朗诵着中国的名篇佳句,谁又能说,中华的文化“香消玉殒”了呢?千年后,看着你一篇篇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谁又能说,中华的文化落入俗套了呢?一支狼毫,一张宣纸,中华文化便在这书法之间不朽。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一千五百年前,勤劳的人民创造出了一份精美的剪纸。薄薄一张红纸,寄托了人们朴实、真挚、美好的愿景。千年后,看着家家户户窗户上各色各样、栩栩如生的剪纸,谁又能说,中华的文化遗失了呢?千年后,看着孩子们洋溢着笑脸,一步步剪出美好的图案,谁又能说,中华的文化后继无人了呢?千年后,看着衣物上、布包上、家具上那些花色、种类更加繁复的剪纸元素,谁又能说,中华的文化发展大不如前了呢?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中华文化便在这剪纸之间升华。
七千年后,一棵参天大树傲然屹立于日出之地。它将根深潜于神州大地之下,源源不断地吸收着养分,稳健地向上生长。
这棵树,名叫——中华!
这棵树,用自身诠释了一个词——不朽!
【篇二:传承文化共筑家园征文】
长江从雪山走来,一路奔腾,奋勇向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黄河从高原走来,孕育华夏,创造文明,是我们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从远古走来,动人传说,血泪高歌,是我们民族的血脉。
中华文化从远古走来,她在我们血脉里流淌着坚强不屈!
峨冠博带,行吟泽畔。虽然“举世皆醉”但他独醒,虽然“举世皆浊”但他独清,三闾大夫屈原,千百年来的龙舟竞渡,苇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都是后人用来祭奠他包容了家国和诗歌的灵魂。汨罗江水带走的是我们民族的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带来的是我们民族的不屈精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介文臣,率军勤王做武帅,竭尽全力挽救民族于危亡,即使是死也要面向南方。天地有正气,人间曰浩然。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战火带走了我们民族的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历史书写了我们民族的《正气歌》。
于是:一曲精忠报国,千年民族之魂;一句匹夫有责,无数中华儿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中华文化奔腾向前,中华儿女屹立东方!
中华文化从远古走来,经史子集、唐诗宋词是我们守望的精神家园!
上善若水,五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最为谦和,不争名利;舍生取义,五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不怕牺牲自己,获取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中华民族修养品性,追求社会和谐与天下太平。
我们从唐诗里看到了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我们从宋词里读到了思乡的游子不断的情,报国的将军不灭的恨……无论历史的风尘如何湮灭,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洗涤,我们守望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孕育了中华文化这部宏篇巨幅的长卷。从殷墟甲骨到中华复兴,从天下为公到中国梦,从嫦娥奔月到神舟飞天……从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她在我们民族的血脉里流淌,一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