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秤钩的作文

【篇一:我家有个小画家】

我家有个大名鼎鼎的小画家,她每天不画上一副巨作,就手痒痒。他多才多艺,会画画、会写数字、会唱歌……她,就是我的快满四岁的妹妹——果果。就在前天,我发现了他的一项新技能——为巨作签名。

前天晚上,我写完了作业,见他还没睡,我便陪他玩了一会儿,她刚刚完成了她的车座,只见她画了:一个小房子,上面还有烟囱,冒着炊烟;一只小蜜蜂飞在房子旁边;一个云形状的气球;还有云、天空和草地。他要我拍照,于是我问了一句:“你签名不?”“签!”她马上回答。我拿着她的手写下了“果果”二字,他高高举着话吧,我按下快门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我跑去给妈妈说,没一会儿工夫,妹妹叫我:“姐姐,你看这是什么?”我一看,大吃一惊:“果果,呀!果儿,你好厉害,都会签名字了。”像是画出来的,但形态十分相似,她竟然……竟然都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太不可思议了!

昨天,我又见识到了她另一个特技,独创写数字,昨天下午,听妈妈说过,果果写数字,我不信,并要见识见识,见了,真是令我哭笑不得。只见在画板上横七竖八地排列着从1到9几个数字,就后面他便只会读不会写了,他一边写嘴里一边念叨着:“1像铅笔来写字,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5像秤钩来买菜……”我和妈妈不仅鼓掌欢呼起来:“棒!棒!……”大拇指竖起来!

我骄傲,我有一个画家小妹!真是太棒了。

【篇二:生活如歌】

在一首歌中,不知出现了多少次1、2、3、4、5、6、7,生活中还包括8、9,它们组成了一首歌,组成了生活。

“1”代表正直,不屈不挠,永不退缩,由此我想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志;我想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情操,真的令人敬佩,无可挑剔。

“2”代表自由,如鸭子在水中嬉戏一般,无拘无束,由此我想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与胆识。

“3”代表聆听,聆听那些自古多愁善感的人的心声,思念家乡与亲人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聆听马志远的无限思乡的哀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聆听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尚情怀,使我们身心倍受教益。

“4”代表红旗,飘飘扬扬,体现了中华儿女的拼搏奋进的精神,真想用一面旗帜来温暖那些贫困的人们,但却不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叹,可悲!

“5”代表公平,它就是秤钩,一个人能够公平的对待所有的人,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古人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见公平是件难事,但惟其难才见其伟大。

“6”是口哨,是战斗的号角,我们每天都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战斗,你如果忘记了自己是一位斗士,那你就惨了,让战斗的号角时刻在耳畔吹起。

“7”……

“8”代表两个仁人志士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让世界充满爱,让所有孤独的心连在一起,创造喜悦,让春雨连绵,冬雪播洒。

所有的音符组成了一首歌,富有生命,富有意义,生活也如此丰富多彩,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终于春,让我们唱出生命的赞歌,努力,努力再努力,创造出一片天地,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生活其实很精彩。

【篇三:我家的老物件】

我家有一杆老秤,它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杆秤。杆秤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杠杆原理测量物品的重量。它有一根很硬的木杆,上面是一排密密的刻度,还有一个秤砣和秤钩。这秤钩干嘛用的呢?毋庸置疑,秤钩上面挂要称的东西。通过调整秤砣的位置达到杠杆平衡后,观察秤砣的刻度位置,读出对应重量即可。

说起杆秤啊,它是在两千年前被古人发明出来的。到了唐朝,秤上又多了钱、分、厘等单位,七分为一厘,七厘为一钱,七钱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为什么在古代是十六两为一斤呢?古人把在天上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再外加福寿禄,合在一起就是十六。这也是古人为什么卖东西不敢缺斤少两的原因,天上的十三星是少不了的,谁又愿意少去自己的福气、寿命和财富呢?

但我家的杆秤是十两一斤的,为什么呢?因为在1959年时,国家将一斤由十六两改成了十两,所以现在见到的杆秤都是十两一斤的了。

千百年来,杆秤在中国的经济和科技方面,作用极高,使用范围广泛。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呀。

爷爷奶奶从安徽来到杭州定居时,什么都没拿,只带了这把秤。每当看到它,爷爷奶奶就会想起老家的生活和亲人。

热门推荐
1《弟子规》读后感
2不要让幸福走远
3友谊作文
4油菜花飘香的时光
5春日随想
6记忆深处的泪珠
7暮色
8阅读真好
9啄木鸟医生的愤怒
10上海文学之旅
11跑步比赛
12我心中的三颗明星
13难熬的一天
14难忘暑假作文
15我的“变色龙”妈妈
16
17我眼中的冬天
18宽容
19宝泉一日游
20《西顿的动物故事》
21我的假期生活
22亮丽的风景线
23银杏湖一日游
24谢谢您,妈妈
25方特之旅
26家乡的节日
27一封家书表孝心
28暑假之旅
29成长路上有你真好
30故事新编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