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阮籍猖狂】
魏晋时的士人,大体可分为三种:无为的庸人,清高的文人,和“卑鄙”的圣人。
无为的庸人,并非乱世之首恶,也并非阴险之奸贼,他们胆小,求安稳,不求建功立业,可也不特意为虎作伥,他们只是求田问舍,和光同尘。这类人,留不下名字。
清高的文人,厌倦乱世的污浊,不愿同流合污。于是便归隐山林,不问世事。他们有志,便不愿跳进乱世这潭脏水,于是便有了阮籍穷途之哭,彭泽东篱采菊。他们一边在浑水上划着船,一边唱着“桂棹兮兰桨,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江上回荡着悠扬的歌声,浆划过水仍是浑水。
“卑鄙”的圣人,宁我负天下人,绝不许天下人负我。跳进这潭浑水,他们击水逆行,身上沾上了淤泥,可他们走过,建周立业,扭转乾坤。他们不仅仅会衔觞赋诗,他们更有手段,有心计,有权谋。他们不同于隐士,多了一分浊气,甚至是污点和鲜血,可他们也多了一份霸气,多了一份成就,一份建树。
无为的庸人固然不可取,但在高洁的文人和“卑鄙”的圣人之间,该选哪条路呢?
选当陶渊明一样的隐士,固然可以呤诗作赋,纵情山水,芳名万古,可哪个不是壮志未酬,郁郁而终?又如明朝的海瑞,虽然为官刚直,清正廉洁,可他所生活的嘉靖朝却混乱不堪。外有倭寇,内有佞臣,百姓饥馑,战事不断。诸葛亮所言,“悲守穷庐,多不接世”,虽非针对此类人,可也若合一契。
选做曹操一样的人,便不可与高洁有缘,会逢迎,会郫躬屈膝,会权谋狡诈,可他们却能实践自己的志向,为万世开太平。曹操选择了后者,他并非没见过世间的污浊,也做过与陶渊明相同的事:隐居。但他最后还是选择统兵征战。终于控中原而辖塞外,奉天子而令不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虽说他也曾奢戮名士,独断专横,猜忌多疑,僭越称王,可也建立了霸业,安定一方。戚继光虽说左右逢迎,行贿受贿,但也因此可以施展抱负,扫除倭寇。
如果可以的话,我自然愿意当高洁的能人,但如果非要在上述两者之间选一个的话,那我愿意与曹操做一样的选择。“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我
想让青云之志埋在地下,功过之流,后人评说。平生心志得以完成,夫复焉求?只是希望我面前的世界,是一潭清水,毕竟,现在不是魏晋。
【篇二:光鲜背后的泪水肆溢】
明眸不及内心,在世上,眼睛看到的未必真实,就像冰心奶奶所述:“成功的花儿,人们只羡慕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光鲜背后泪水一直在流。
建安风骨,魏晋风度,不得不让人频频回顾,就像阮籍。丧母期间,他没有为母亲长歌当哭,也没有抑郁成疾,而是饮酒赋诗,痛饮三百杯!可谁知,服用五石伞后的瞬间,就已陷入生死两难。如若不袒胸露乳,下一秒等待他的便是归途!人们只看到他潇洒不羁,有谁在意他为母亲留留满面,肝肠寸断之苦。
阮籍,光线洒脱的他,早已内心血流成河!
“我不能决定我怎么生,但我可以决定我怎么死,怎么活!”她是民国的一朵娇红,三十一年的人生,九年的写作生涯,她是被病痛折磨致死,但她的作品却独特伟大!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如若与当时各个时期的王后相比,她简直是个失败者。但就是她让人记忆深刻的《呼兰河传》等作品使她的人生光彩绚丽!但光彩背后,有谁真正关心她到底受尽多少折磨!
萧红,非凡卓越的她,亦是一边泪流,一边拼搏!
“十年初塞,大器初成,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受封之日,寝不安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敏,为民族与国家的希望,他“隐姓埋名三十余年”,“于商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为中国的氢弹事业无私奉献。人们可以记住他辉煌的事迹,但谁能注意到他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却仍然坚持工作?谁能注意到三十余年里不与妻子儿女通话的日子又多么难熬?
于敏,光鲜无私的他,承载了太多痛苦!
人活在世上,你的眼睛会蒙上很多灰尘,看得多了,看得厌了,俺带的只剩表面了!即使是明眸又如何,不也不及内心吗?
像阮籍,像萧红,像于敏。像十年复出的朴树,一曲《平凡之路》唱回了十年爱他的人;像场工起身的汪涵,努力做到了旁征博引,舌绽莲花;像连走路都不稳的余秀华,却以诗歌成就了自我……
努力睁开眼睛吧!在那些光鲜的背后,你一定可以看到他们的泪水肆意。
【篇三:永远的绝响】
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拍打窗户,雨点淅淅沥沥,飘忽不定地进入窗内,洒在了我的桌前。
趴在桌上,还未定神,就恍惚记起今日上课老师所为我们介绍的魏晋南北朝——一个真正的乱世,而我心口堵着的,却是敬佩、无奈与惋惜。因为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却出现了一批名副其实的英雄,播扬过一种烈烈洋洋的生命意志,可当英雄逝去以后,人民又利用种种手段策反,谋害,反而成为了时代的主题。
而嵇康和阮籍,就是不得不被提到的当代的英雄。
阮籍,字嗣宗,性颇狂傲不羁,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之子。阮籍少时常有济世之志,但在看清现实的无奈和生命的无常之后,便以隐逸为旨趣,每日以酒为嗜。
阮籍在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以保全身。史传司马昭欲篡权夺位,需大臣书写一封劝谏魏帝自行退位的谏书。大臣们深知这是件对魏不义的事,便将其推给了阮籍。阮籍也知此文不好写,无奈之下便整日饮酒,不管他事。临到用时,司马昭差人去取文,却发现阮籍已是酩酊大醉,正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使者大急,叫醒阮籍索文。阮籍醉眼惺忪,取出纸笔,临场发挥,借着几分醉意将《为郑冲劝晋王笺》一气呵成,文辞清正,令使者叹为观止,阮籍醉酒成文的故事也由此传开。阮籍爱酒,更善醉酒。因为“醉酒”是他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自保的一种工具,也许“醉翁之意不在酒”,说的便是这般明明一身才华却又无处施展抱负的无奈的阮籍吧。
生活中的阮籍,却是放浪不羁爱自由。他不受制于人际关系的重负,扯断了如此多的世俗经纬而只取本义。他只是“玩”了一下,便留了一个官衙敞达的东平在身后,这让多少其他的在他身后欺诈百姓的官员无地自容?他只是经过了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却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泪雨滂沱,只为青春与美丽,哭得淋漓尽致。
而在这看似荒诞的行为背后,阮籍又可否尝遍世间最无法言语却又最折磨人的孤独?答案是肯定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是一个个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夜晚,傲然于物的背后的阮籍明显写满了孤独。清冷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纱射进室中,清风徐拂,孤雁嘶鸣,只有阮籍自己那幽愤的琴声伟传进耳膜。一切都是那么的寂静,月下独自踯躅着,品味着孤独的滋味。这个世界太乱了,或许只有孤独才可以将阮籍的灵魂拯救吧!
所幸运的是,阮籍遇见了他一生的挚友——嵇康。让阮籍在这茫茫的黑夜里,寻获了明亮了他一生的光芒。
与阮籍所不同的是,嵇康更加明确透彻,谱写出来的生命乐章也就更明亮。他重情重义,友情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他却太看重朋友,因此以一次次的绝交,来论定朋友的含义,也许是他不懂:“握不住的沙,扬掉也罢。”
他厌恶官场,却也不像五柳先生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两耳不闻窗外事”,只顾自己的小家利益,他,留在了官场。他在政治斗争中有明确的态度——倾向于皇室,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姿态,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琴很快取来了,在刑场高台上安放妥当,嵇康坐在琴前,对三千名太学生和围观的民众说:“请让我弹一遍《广陵散》。过去袁孝尼他们多次要学,都被我拒绝。《广陵散》于今绝矣!”刑场上一片寂静,神秘的琴声铺天盖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弹毕,从容赴死。
而《广陵散》之所以能成为绝响,嵇康、阮籍他们能成为我们永远绕不开的一座座高碑,我想,是因为这些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似乎为整部中国文化史作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而处处分裂,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
阮籍与嵇康也许是魏晋时期大千有识之士的一个缩影,他们也许是以悲剧的收场结束人生。但他们勇于开拓、放浪形骸的精神不正是当代中国所缺失的吗?永远的绝响,却永不会成为绝响,人们需要它,在心中弹唱。
【篇四:真实的自我】
断崖边,杂草丛生,有一株百合夹杂其中,它顶着野草嘲讽的压力,努力吸收养分。它的特立独行,使她最终绽放了花蕾。
人们纷纷到此,许下“百年好合”的美好誓愿。但若百合耐不住压力,放弃自身生存的欲望,去换取一种归属感,估计其自身价值将被永远藏匿在百草之中,默默无为。
花如此,人又如何?
揆诸现实,许多城市都在努力改变面貌,力求用新貌换旧貌,只可惜他们忘却了遵循客观规律这个重要原则。在宁夏银川城市建设中,当地政府并未考虑其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忘记了其矿化度程度高这个天然的优势,。在他们眼中,跟上潮流才是当务之急之事,于是盲目地效仿沿海经济建设,把适合种植银川、葡萄的地方用来开发建设经济开发区。他们没有理性的思考,导致大量土地空缺,留下了一座座“空房”。
这样的盲目从众着实令人悲哀,但他们却觉得开心,因为他们自认为顺应了时代潮流,跟上了发展的脚步。试问,若少了人独立、理性的思考,这样千篇一律的社会真正的能使人获得身心的愉悦吗?
答案是否定的。物质只会助你获得一时的快乐,却留给你一个空洞的心灵。
阮籍,魏晋时期的诗人。一次他和朋友下棋,母亲的死讯便从远处传来,对方要求停止下棋,可阮籍却仍不停下,坚持要分出个胜负。等到棋局结束,饮酒两杯,便放声大哭,哭的时候,口中大吐鲜血,几近死亡。待母亲下葬之时,喝酒吃肉,虽此时自己已憔悴不堪,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
在那个时代,封建礼俗高于一切。人们认为,遵循礼法是人的基本准则,无论对错,只需遵守即可。而阮籍,特立独行,他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而非融入那个破败不堪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特立独行,会使你认为他不孝吗?会使你觉得他荒唐吗?不!你反而会看到他的孝,并无人能比。
保罗·柯艾略曾说过:“我们不屑与他人为伍,却害怕自己与众不同。”这是保罗在历经磨难后总结出来的。他已否定了从众的行为,但也害怕特立独行,为何?因为特立独行,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若那颗炽热的心难以承受压力,一经磨难便忘却自我,怕是难以特立独行了。
若想做到真正的特立独行,得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认清是非对错,才能不盲目从众。其次得有抗压能力,不怕挫折,承受住压力,奋力前行。学着换着角度思考问题,千篇一律的世界并不是我们向往的。
何不试试特立独行,生命之花亦会如百合一般,绽放最真实的自我。
【篇五:得失寸心知】
我们或许能做到登山而揽天下,却始终难以观海而明己身——山虽高耸,不改其貌;湖海平静,自有变化。诚然,面对一些判断和选择,我们能自信地迈开脚步,但又有多少人能够自信地说明判断依据呢?水面映出的我们,该是我们渴望看到的自己吗?
得失寸心知,寸心知何,寸心何知?
寓娘坦然:“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一方郁疑,一方解惑,阅尽千帆后,方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本可不跟随前往的女子毅然选择跟着离去,没有幽怨诉诸苦闷,没有让岭南生活荒芜内心,身在苦河随波逐流,却奇迹般地铸就明达的心,这往往是一味追求功名利禄,在俗世里摸爬滚打的人所不能拥有的。失败,失去了生活的眷顾;成功,得到的是落魄漂泊中逐渐安定的真我。
世界上没有最光滑的镜子,近半生的经历用来打磨自己的镜子,才堪堪获得些许明白。这样的一面镜子,我们能靠它将几乎一切的东西放在正确的位置,唯独,放不好自我。
也只有将自我安放好,才能完全做到“得失寸心知”吧?
有这样一个人:他肥大的下巴完全遮掩住刺绣外套的绒毛领口,圆滚滚的月亮脸上一对苍白的眼睛局促地四下转动,汗水淋漓的肥胖指头则在天鹅绒上衣上揩个不停……马丁笔下的山姆,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也没有可歌可泣的担当,更没有挥斥方遒的天命,他就是个小人物。他是虚幻的,因为他是被人创作出来的;他又是真实的,据说,他就是作者的“自画像“,更仿佛是所有时代学者的写照。作者看清了自己,安放好自己,即使是甘于平凡地坚守本分,才在乱世的灰飞烟灭中独善其身。
世界上最难安放的终究还是自己。
阮籍驾车来到河南的广武山,在涧水汩汩中感怀秋风扫落叶,岁月敝古城,不禁叹到:“时天英雄,使竖子成名!”对于他的话,许多人猜测“竖子”是刘邦与项羽,但无论刘、项,无论成功与失败,在阮籍看来,都不足以称英雄。而苏东坡道:“竖子指魏晋间人耳。”刘、项尚不为英雄,魏晋风流人士又何德何能?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倘若英雄不问出路,不提功名,乱世之中,魏晋文人、哲人,将自己和自己的心,放在与世无争,更高远的精神上,即使没有成就,没有得失之分,身心所在的地方,宛如明镜,自有权衡。世界引领他们步入新领域的大门,他们自己抓住了契机,在寸心中融入了明达睿智的己道。
我们需要更高的眼界,却也需一面明镜,更需一处小小的、能安放自己的位置,如此,方能以寸心丈量无尽的得失。
【篇六:让星光照亮前路】
遥挂天际的明星,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心中美好的寄托。
从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到屈原欲“登九天抚彗星”,再到万户负风筝火药身探宇宙,至如今华夏航天事业如火如荼发展蓬勃,皆是中华儿女对“星”的追求与探索。
在西方,“星”与“明星”都译成“star”一词,在古华夏“明星”即是天边最亮的,指引旅人前行的启明星。而今的明星,也可译成如此——启明之星,照你前路,予你光明。
“追星”一词,自1998年小虎队的巡回演出以来,广泛流传于人们中,而其实在古代,也早有“追星”之实。曾有一叫魏万的人,甚为仰慕太白之风采,自河南始,跋涉三千余里,风餐露宿追逐李白的游踪,至扬州方得偿所愿。苏东坡堪称宋代文学集大成者,从古至今无数人慕其才学,仰其风骨。苏东坡初至杭州为刺史,为助一卖扇商贩还债,挥笔弄墨,题字作画于扇面之上,本滞销的纸扇顷刻之间被一抢而空。时人予苏子瞻之仰慕足可见一斑。写出《牡丹亭》的汤显祖,被当时万千女子所慕。有一女唤俞二娘,尚待字闺中,日日品读《牡丹亭》,以蝇头小字批注其侧,终郁郁而去,临逝仍握着拿戏本。汤显祖也不由感概:“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无论何朝何代,总有人能为人所不敢为,为人所不能为,总有人让你一见如故心有所触,故而仰之慕之,从此便成为心中璀璨亮目而难以企及的“明星”。
“追星”无错,每个人心中都有仰慕钦佩之人,错在盲目,盲而仿之,盲而从之。三国末年,竹林七贤因其惊人绝世的文学造诣和不羁于世的处世之姿,备受争议。有人羡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效而仿之,“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终得一“同禽兽”之结语,引为笑谈。亦有人仿效竹林七贤“清谈”,却不知所云,反显得不伦不类。只见嵇康纵情歌酒,而未见其《广陵》惊世;只见阮籍穷途哭返,而不见其哀世悯人。独仿其形效其姿,而不学其才明其志——如何不引人笑讽?传荆州有一男子,迷恋白居易之诗作如痴如狂,“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诗”。至疯至狂,无异于此。在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损毫厘的千年之前,竟还有如此狂热之人,委实让人瞠目。而今亦有不少人刺明星名章于臂膀之上,见之仍难免唏嘘。心之所往,当是铭于心,镌于骨,由心而生的尊崇,身体力行地追逐,而非仅仅浅浮于肤的“切肤之爱。”
被誉为“最像贝多芬的音乐家”的瓦格纳刚刚结束一场《致爱丽丝》的演奏,一个叫波恩的青年气势汹汹地跑来质问他:“你凭什么说自己最像贝多芬?”“先生,我从未说过自己最像贝多芬,我只不过是在认真的跟贝多芬学习而已。”波恩哈哈大笑,“跟贝多芬学习?你见过他吗?”波恩抱臂而站,洋洋得意道:“我不仅见过他、有他的亲笔签名,我还去过贝多芬一生所去的所有地方!”最后他总结“——这个‘最像贝多芬的’称号,应当属于我!”此时,一位观众站起来,“那么,现在请波恩先生为我们演奏一曲《致爱丽丝》,好吗?”波恩脸色瞬间僵硬——他根本不懂钢琴。精神上的追逐,远比单纯身体上的追逐要更重要。任何一位“明星”都不应该被单单奉于“神坛”之上,空予爱慕,而是应当成为真正的启明之星,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
最高的爱慕是尊敬,最好的追逐是学习。追星,让星光真正照亮你的前路,而不要迷醉在星辉之下,一醉不醒。
【篇七:遥远的绝响读后感】
不是所有的风流,都显得壮丽而又难以触及。
称此独为“魏晋人物晚唐诗”,绝不为过。
魏晋之风流、魏晋的洒脱与不羁,魏晋的处处透着锒铛之气的“潇洒”,之所以独特于现世,或许是因为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所说的,它诞生于“黑暗、混乱、血腥的挤压”。
先是阮籍,他那种难以掩藏的文化感、历史感,在魏晋这个纷乱的时代与无数的鲜血与头颅碰撞、融合之后,超脱出一个更有标志性的洒脱的形象。“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当他驾着木车悠闲游荡,在绝路前眼眶喷涌而出热泪的时候,那必然不是悲哀于无路可走。那是一种错杂而浑厚的情感,是一种找寻,是只哭给自己听的来自心底对现实对生活最为真实的嘶吼。他的狂放、他的不拘礼法,至今都难以被人接受,可何尝不能试着去效仿他在穷途时的大哭呢?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真实地面对并释放自己的心思,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末路之前长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我们不懂他究竟此言何意,但我们懂他的充满寂寞感的豪情——那蕴藏在面向天地之间一声震颤万物的长“啸”中的厚味。他不想做英雄,因而他只叹英雄,叹这纷纷乱世、竖子称王。他已将世事看得透彻而深刻,因而他只要由着心去表达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我们学不来,因而只能仰视于他的洒脱,那种不满足于世俗的追求乃至到了戏弄的程度的洒脱。我们,最多也只能活得潇潇洒洒罢了。
再是嵇康——对于余秋雨先生将他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第一可爱人物”的说法,无可争辩,他的个人形象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比阮籍高出许多。他的潇洒,甚至近乎漠视一切。他选择了隐居,像世世代代众多文哲圣贤一样过着自己不受打搅的生活,但他又不与那些深居山林的弃世者等同——他竟略显荒唐地在洛阳城外叮叮当当地打铁。他不在乎尘世的热闹与繁杂,他甚至对此感到鄙弃,他所追求的只是自己真真正正所想要的,那永远的安宁与满足。他坚守着自己最不可侵犯的界限,一条已近乎到略带傲慢的界限——但那不是傲慢。他的风流洒脱已将他隔绝在一个常人无法触及的安宁而和谐的圈子里了,因而他能看到旁人是何等的呕哑嘲哳。他会写一脸的嘲讽与不屑,却绝不会被那些无用的音响搅乱了心思。当他最终淡然地坐到刑台上将一曲就此失传的《广陵散》弹毕从容赴死的时候,历史这一端的我们,也被震撼了。这是何等的风流,何等的淡泊万物?他的风流与超脱已在他身首异处的前一刻,毫无保留地弥散进历史的长河之中。
可叹的是,阮籍穷途的悲鸣长啸,嵇康赴死的一曲广陵,竟会成为历史的绝响。
抑或说,他们那种难以复制的风流,也成了转瞬即逝的一缕青烟,只存在了他们的那个时代,那短短魏晋之中又更显渺小的那一段历史之中。连他们血肉中剥离出来的后代,也完全不曾流淌一点点风流的血液,忠心耿耿地终命在官场之中。
我不知该如何悲于这已逝的风流。
转视现今,当风流被冠以贬低的意思的时候,又一批已在中国的时间轴上销声匿迹的“风流”者乌泱泱地重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不谙世事,放荡形骸,趾高气昂地从人群中走过——他们是“风流”了,他们甚至已经超出了“风流”所能包纳的范畴而到了狂妄而放纵的地步。他们自以为已经达到那些“冥顽的古人”苦苦追寻一辈子却也只能在日薄西山的岁月里短暂享受的那种独立于浮世万物的境界。他们以为那样高傲地俯视一切、鄙视一切、将尘世污秽的万物看得一文不值的时候,他们可以孤高地活。但他们可曾知道,他们这样的流里流气早已将“风流”二字抹得乌黑乌黑。他们也许可以“孤高”地行走在这个社会,但重点必然会是落在那无情的“孤”字上,他们也将必然成为这个他们眼中“俗不可耐”的世界上最终腐朽在这“俗”的泥沼中最另类的极端。
还有谁记得那个风流的年代,那些风流的人物,那份真正的意义上难以企及的风流呢?
当我们向往着“诗意地栖居”的时候,不要忘了还可以追求“风流地生活”。风流,是一个时代的财富、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而它更能是一个人真真正正作为有思想有自我的个体存在过的体现。
【篇八:当梦想照进现实】
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之中的吗?——题记
仰望星空,繁星点点。那些似乎没有纤暇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给人以无限遐想。在美轮美奂的夜景下,我们都在寻找着那个属于自己美丽的梦想,期望它在现实中飞翔。
但,通往梦想的彼岸,往往有一条名叫现实的“沟壑”。好比娇艳的玫瑰,它那浓郁的芳香,鲜艳的花瓣就似人们心中美好的梦想,然而,花茎上一排排的小刺,却使人们望而却步,可望而不可即。残酷的现实让本就犹豫的人们愈发迷失在追梦旅途中,深陷无助的泥潭。但,我们又怎能让放飞梦想的信念淹没在无情的事实中呢?
如果现实是凶猛的巨浪,那么梦想就是逆风前进的力量。他,翟墨,没有什么财富:一只帆船,一面中国国旗,剩下的便是航海的梦想。但他勇敢地出发了。途中疾风骤雨,巨浪滔天,无情地吹打冲击着它的帆船,却始终没有动摇他航海到远方的决心。因为那是他心灵的呼唤,是他的梦想。他风雨兼程,两年半云帆沧海、劈波斩浪,三万五千里挑战极限,创造奇迹,成为中国单人无动力帆船航海第一人。
如果现实是孤独的旅程,那么梦想就是跋山涉水的执着。他,李安,是有梦想的,但梦想远在大洋彼岸。他独自一人远渡重洋。然而,资金缺乏,初来乍到的重重困难阻碍了他施展抱负,但他并未放弃。现实虽然残酷,但梦想还在远方闪烁。为了梦想的呼唤,他历经艰辛,终于闯出一片天地,拍摄了《卧虎藏龙》等优秀作品,绚烂了中国的影视业。
他们都成功地让梦想照进了现实,使生命的长河因梦想而愈发美丽。
但总有一些人在现实的黑暗下而屈服,永远到达不了梦想的彼岸。“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竹林‘七贤’之一的诗人阮籍,从小饱览群书,怀着一颗济世安民的心入朝为官,但被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所扰,只能每日用醉酒的方式保全自己。最终,他为躲避曹魏与司马氏政治斗争的牵连而归隐山林,选择逃避现实,在现实阴影笼罩之下放弃那美好的梦想,只给人留下无限的怅惘,无法实现在梦想和现实起舞的人生境界。他放弃,因此梦想并未曾照进他的现实中。
梦想是一束光,现实中或许处处充满着桎槁与枷锁,来阻挡光的照入。但再黑暗的现实,终会被梦的光束穿透而炫目地绽放于现实的舞台上,与现实共舞,与幸福同行!
【篇九:一个梦想的两面】
博物馆是圣地。我心怀敬仰,屏息凝神地看历史在我面前如此真切地缓缓展开。越过了多少岁月风尘,它们现在宁静地端坐在距我咫尺之处。我端详它们的时候,不仅有亲自验证了一段时光的成就感,还有因感知了先人的孜孜追求而涌起的惊奇与震动。
人面鱼纹彩陶盆和山顶洞人的项链,因为在历史书上出现过,所以尤其吸引我的关注。在遥远的石器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先辈们就已产生对美的追崇,进行对美的形式的初步探索。原始陶器上纹饰奇异张扬,但仍不及项链令人惊叹。石珠、砾石和贝壳,通过刻出的细小的钻孔,穿成一条古朴的项链。以它为起点,美的追求一脉相承且绵延万年,宋代秘色碗,釉色莹润,望去碗底似有清水流动,即是一个实物例证。不仅如此,尚美超越实物,更成了一种情怀。
秀骨清相,是南北朝的佛教雕塑。那不见烟火气的超然状态让我想起魏晋,想起“竹林七贤”,更使人向往生命的自由与精神的高地。阮籍曾到苏门山拜访隐士孙登,向他请教玄奥的问题,孙登却缄口不答,那时隐士的神情应该就是此般超逸而宁静。阮籍长啸而退,走到半山腰处,却闻天籁之音响彻山林,草木和鸣,如闻鸾凤。那是大师以啸声回答了他提出的所有问题。
刚劲飘逸,是张孝祥的书法。看到它,我有熟悉感。我从《过洞庭》一词开始认识张孝祥。《湘绮楼词选》中对这首词的评价是:“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待我对他的生平了解之后,才体悟到清空高远的境界是孤独失望磨砺后,难以豪情的另一种存在状态。他22岁中廷试第一,力主北伐抗金,却因之落职,远贬蛮地,38岁卒。那首《六州歌头》里,他这么写:“时易失,心徒壮”,最后一句是“使行人至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他的凌霄壮志一直是金戈铁马战中原。即使现实与初衷背离太远,即使羁旅漂荡,转徙于江湖间,文字仍有情,笔墨仍有义,不染官场纷争,陪伴那孤独心灵坚守大义。我所熟悉的,是字体中尽显的铮铮傲骨。
尚美情怀若止于自由难免会流于恣睢,之所以先人梦想能超越时空而影响今日,是因为美的梦想中精神自由与社会责任并存。“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文化中竟能并行不悖,甚至相辅相成。在博物馆里,除了惊叹于秘色碗的高超工艺,我还在由众多文物重构而成的历史长卷中发现了矛盾着却并存着的两面——不要忘了,这是一个梦想的两面。
两面并存,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中独立的一个;两面相融,则使其成为不同凡响的一个。被迫打开国门到现在,不足两百年的时间,中国以锐不可当之势崛起,而在这么迅速的转型中,能不忘民族传承,不失精神力量,更令人敬佩。这些成就的源头,在我拜访博物馆的过程中找到了。
梦想有两面,交融于尚美,体现于自强。过去,它带领我们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现在,我们走在复兴之路上。关于未来,我愿怀着与屏息观看历史卷轴展开一样的崇敬心态,欣喜地去发现这个兼有两面的梦想如何蓬勃地生长,广阔地绵延,绚丽地绽放。
【篇十:乐以长笑】
汪国真写下“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就仿佛面对空谷时乐观和悲观的人拥有的两种想法。
正如材料所述,有的人面对空谷只能想到危惧的悬崖,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橫架空谷的桥梁,后者一定会乐观处事,不像前者如此悲哀。
张爱玲定居江南的时候,执笔轻轻写下这句话“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她用一种极其诙谐的语调给别人找了一个借口,同时也为自己铺下了心里的安慰。此等乐观之人,俯看今昔,能有几人?李清照在丈夫去世后再也没有二人幸福美满地吟诵诗词的场面,有的只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惆怅;李煜在国破家丧之后再也没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只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哀,最终饮鸠酒自尽。如果他们能拥有一颗乐观的心灵,面对家丧国破的挫折,或许人生会有另一种精彩。
悲观的人看待一切总是悲哀的,他们不懂得找寻横渡空谷的桥梁,当然也不懂得欣赏挫折背后的绚丽。而恰恰相反的是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抱有积极的心态,不相信空谷只有悬崖险峰的死亡与危险,而努力寻找栈道桥梁。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在受到州议员的挑衅和讽刺后,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努力走出困境,巩固了自己的政权;黑人总统曼德拉,这位曾经的酋长的儿子,因反对种族歧视,为黑人争取权利,身陷囹圄,却最终以乐观战胜了困难,建立了属于黑人的彩虹王国。如果我们紧握着乐观的盾牌,即使再大的战争、再强劲的敌人,也不能击跨我们的斗志!阮籍作为有才之士,却终日怏怏不乐,穷途而哭,任牛车自由行走,然后末路而返。这本就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却在阮籍心里成为了悲观的天命。而生在同一时代的嵇康笑对仕途的挫折,文学的瑕疵,以酒作乐,也在史上留下他浓墨重彩的一笔。乐以长笑,悲而失途,生活原本如此。
记得那个活在旧社会的祥林嫂,起初,她那幽深水灵的眸目让人感觉她的积极向上,久经磨难后,她的眸子变得空洞,再也没有往日的乐观,充斥她的脑海里的只有死亡,最终悲哀地死去。一个时代或许可以改变你的未来,但紧紧攥住那颗乐观的心吧,宁以笑而长存,无以悲而洗面。
简媜说:“时间,会一寸寸地把凡人的身躯烘成枯草色,但我们望向远方的眼睛内,那抹因希望梦想的力量而持续荡漾的烟波蓝将永远存在。”当你以一颗乐观的心笑看人生时,你的生活因此而充满缤纷色彩,你的人生也会充盈笑语,自由自在。
乐以长笑,只愿你的人生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