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理想vs现实】
新的一学期已经到来,和谁坐呢?谁也想不到。
会是老同桌方艺吗?哦,不要,我已经跟她坐了整整七个学期。不仅是厌倦,还有点厌烦。她老是用自己不好的东西换我好的东西。我还发现一点,过了一个寒假,她还变成了一个“应声虫”。
会是程高吗?不,我就算喝毒药,也不要和他坐。他上课咬手指、吃书本、吃粉笔……想想都心酸,不能和他坐。
会是周中吗?嗯,也不是不行,就是他有点蠢,万一我有不会的题目,也不能……
会是雨欣姚吗?她是我做梦都想拥有的同桌。她一年级到四年级各个学期都被评为“五星少年”,年年当班长,优秀得让神仙也比不过。
会是陈飘若吗?我个人觉得还行,因为她是副班长,而且很大方,学习又好。只不过她有点凶,像只母老虎。
当老师拿着座位名单走上讲台时,我的血液都凝固了,内心十分忐忑。“李籽霖和……”我开始紧张,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李籽霖和雨欣姚!”天!我竟然和雨欣姚坐!我激动得就要跳起来,不过恶运就发生在下一秒。
“不对,看错了,李籽霖和方艺!”NO!我的世界观突然崩溃了,又是和老同桌坐!
【篇二:所谓人性,空气也】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掉下一地的高科技产品。无论是未来将面世的无方向盘的自动驾驶,还是无人坐店,空留“支付宝”的新型商店,无一不刷新着我们的眼球。但同时,另一些头条也在刺痛我们的眼球。“高中生因手机挥刀伤母”“打游戏3天3夜直接进医院”……甚至“集体销毁手机”的应对措施——我们的人性,竟被我们发明的东西束缚了吗?
先讲个题外话。“为什么爱情、死亡和战争是人类文学史上三个最重要的主题?”梁文道在《我执》中如此回答:“因为它们都把一个无法内化的绝对他者,一种无法掌控的陌生状态强行置入到个体的生命中。”我不是加·泽文,对我来说,每个人就是一座孤岛,也因孤岛的独一无二而美丽。此为我眼中的人性——善恶不论,独一无二的思想是人与二进制明暗闪烁的计算机最大的区别。而人性中,最美好的两部分便是同情心与价值观。
“恻隐之心”是人最好的美德,反之,“老奶奶到底扶不扶?”在网络上的炒热是人们同情心的逐渐淡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许多现代人的生活态度,为什么键盘侠那么多,上街一看却尽是路人?网络让某些人变成了时事的应声虫,价值观与同情心一并成了大众观点的陪葬品。因为一个“老奶奶”,本有心帮助的人终成冷漠转身的路人。但这样一个没有同情心,正能量的社会,不令人觉得胆寒吗?我们那站出来的勇气,去哪儿了?我们的个性,思想,为什么格式化成了新闻的思想呢?
而价值观更关乎我们生命的意义。在这个人人追求挣钱,晒优越发朋友圈的年代,有些人对人性的坚守令人感慨:63岁老人自学芭蕾,活出自信;南仁东先生20年的坚守造就了“中国天眼”;湖北政府立法保护武当古建筑……生命因活出自己而精彩,众人的追求,真的是我们的追求吗?生命是与自我的赛跑,所以从来就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说。人工智能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可我们不能被它固化了思想。当人的价值观、同情心演变成“乌合之众”,便与冰冷的计算机再无不同。
马尔克斯曾说:“生活不是我们过了多少日子,而是我们记住多少日子。”而记住的日子是为了讲述、演绎我们生命的不确定性。
所谓人性,空气也。你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忽视它,忘了它才是最不可或缺的。“空气”渐渐抽离,人类是否开始警惕?记住,人因思想,才不可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