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严谨性的作文

【篇一:好书推荐】

这本《隋唐演义》,相信大家肯定都看过。而我今天推荐它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从历史中学到一些道理,了解古代的万千风云变化。

我的这本《隋唐演义》,是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因为是青少版,所以书中的注释不少,内容也很详细。

它在正文的两旁会留有空白,这是在给“注释”留位置。凡是遇到一些生僻词,醒目的“红色注释”便派上了用场。它不仅介绍了词语的出处和本义,还介绍了其引申义。其详细程度堪比《词典》。每一回文章的最后,一定会有一个主要人物简介,小到其出身、相貌、成就,大至历史地位、性情、最终结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这本书的作者是清朝的褚人获,由董佳贝改写。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尽量不要改写,了解真实的历史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不是去追求戏剧性、文学性。那样的历史读物是没有意义、没有灵魂的。

本书共有四十回,从隋朝建立、北周灭亡到唐朝灭亡,中国分裂。从“隋初宫廷波澜起”,到“李辅国暗算太上皇”。整本书,既传承了历史书籍的严谨性,还添加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使读者既能拨开重重迷雾了解历史真相,又能欣赏到文学书籍的典雅。

《隋唐演义》这本书,书写了繁荣的时代,反映了人世沧桑,也道出了英雄豪气,很值得一读。

“繁华消歇轻似云,不朽还需建大勋。

壮略欲扶坠天日,雄心岂入弩贻群。

时危俊杰姑埋迹,运启英雄早致君。

怪是史书收不尽,故将彩笔谱奇文。”

【篇二:生命延续的严谨性】

生命是有限的,一个物种想要在地球上继续存活下去,就要进行繁殖,这是生命本质上和非生命体很重要的一项区别,经过对繁殖过程当中最重要两个部分一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学习,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遗传变异进化过程中的极度严谨。

生物圈中我们还能看到的所有物种都存在遗传信息的传递和一定的变异,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套严密的“程序”,以减数分裂为例,两次分裂保证了子代染色体数量和DNA数量与亲代保持一致,具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经过联会、同源染色体排布到赤道板两侧、最后由纺锤丝均匀拉倒两极完成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生殖细胞,而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锁遗传给后代,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遗传信心传递的稳定性,一旦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无论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只要有一个细胞为成功分离,产生含有n+1或n-1条染色体的配子,都有可能造成相应的无法改变的结果。而在遗传信息的复制和传递的过程当中存在低频的可遗传变异,以链状细胞贫血为例。只是控制谷氨酸合成的片段上中间的一个碱基被替换,导致了整个细胞的形状的改变和功能的削弱。

而从物种的进化来看,更是极为严谨的一个过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从生命产生以来的进化进行了概括,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计划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变异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对于一个细胞来说是低频的,但对于一个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和一个庞大的种群,这一频率就会被放大。但仅仅是变异对种群而言的影响不大,但是加上了自然环境的选择,变异的有利和有害就很明显了,于是有利于生存的变异保留了下来,不利的被舍弃,逐渐种群基因库一点一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隔离而新的物种也在这一过程当中产生,而这其中的每一环都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可其中的每一步又是如何在没有设计的情况下,有序结合到一起呢?

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存,而生存就有包含了新陈代谢和繁衍,而遗传造就生物生存的根基,变异激起生命延续的层层涟漪,无数造就了生命存在的严密“规则”还未被完全掌握,生命的严谨性也值得人类从始至终保持敬畏的学习。

【篇三:言不苟合,行不苟容】

良药苦口,苦尽甘来,入口虽涩,一抹清香却会随之从口中化开,令人一生受益。反之,麻醉性质的药物,一时使人舒适,却毫无功效。是在名著中细细品味获得一味中药,亦或在零碎的微博头条上获取短暂麻痹,二者孰优孰劣?

在科学及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越发忙碌。碎片化这个词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按字面意思,有人把它理解成是时间被分成了碎片,其实不然。隋朝李密在家中,在外都会捧着书读。有一次他为抓紧时间,将《汉书》挂在牛角上,在路上读书。汉朝朱买臣,家中贫穷而无以致书读,为了维持生计,他早出晚归上山砍柴,常一边背着柴走,一边读书。古人的生活并不空闲,但曾经的文人墨客可以因为一个字儿钻研许久,现代人甚至看事物只看表面,这就是现代人的懒惰。

碎片化是近代才兴起的,而不是从古至今。因此,碎片化生活不是代表时间,而是指人们对事物认知的零散,一知半解,生活在只相信别人的一面之词的浅层,而没有自己的思维,不会深入思考。

碎片化生活使人们获得的信息量迅速增大,但后果就会使人们变得浮躁。如今的人们因为长时间的碎片化生活变得越发冲动。古时人们说做事要三思。此话能流传至今,一定有它的原因。但现代人购物时只看商品的一两点就草率决定。在一发布新消息时,网上就会不分青红皂白的骂声一片,丝毫不考虑消息的准确严谨性,就擅自定下结论。这都是不深入思考,人云亦云而导致的片面思想。

以偏概全的思想会使人懒惰。越是不会思考,就越是不想思考。好比学习文化,认识了这个词语,却不懂得如何使用;听说过朱熹,却不知道他写过哪些文章,做过哪些大事;即使背过古诗,也不了解它深层的含义。人们似乎什么都明白,实则什么知识都没有学习到。

当然,如果自己可以不被浅生活所影响,那么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最精简的只是也未尝不可,但浅层次生活是影响这种生活的主要原因,想正确利用碎片化生活就更难上加难。

如今的每个人都处于碎片化生活当中,我们没有办法逃避。那么如何才能正确面对碎片化生活呢?首先还是要有一些完整的知识储备,抓紧时间拾取精华,不把太多的目光放在多余的地方,等到内心慢慢平静,并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毫无主见,不轻信他言他事,有自己的认知判断能力之后,便可与碎片化生活融合,将碎片重铸为圆。

【篇四:碎片化阅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几乎每个人手中都拥有一款电子产品,于是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逐渐流行起来。

在这快速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利用空隙时间,打开手机,通过网络来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娱乐。这种碎片化阅读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信息量,但另一方面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碎片化,心变得浮躁起来。

比如,我们在学习中,利用手机查生字,它可以快速地帮助我们认识这个字,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字典中扩展的内容:如这个字不同的意思及不同的词语。这种快速的查询方式让我们的学习也贪图捷径。

再如,以前人们要了解某方面的科学知识,他就会去找相关的书籍深入了解,而现在依靠网络,从百度搜索相关信息,就是这里获取一点,那里补充一点,而且有些是不正准的,这就失去了科学的严谨性、客观性。

在大众为生活、为工作忙碌奔波的时候,这种网络碎片化阅读出现在难得悠闲的时刻:早上翻看一下名人微博,工作之余了解一下今日新闻,下班后阅读一下网络小说。似乎让人们扩大了阅读量,但实际上这些并没有给大家留下什么,只是一览而过,不像阅读一本传统名著,看完之后会有很大的收获和提高。

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熏陶,尽量少接触碎片化阅读,从传统文学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因为碎片化的阅读虽然新鲜和有它的时效性,但不具有文化底蕴,而且有时会让我们失去辨别真假的能力,不愿意去深层的思考事情背后的真相,盲目的传达给身边的人。

让我们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真正去阅读前人留下的宝贵名著,享受好书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

热门推荐
1难忘那失望的眼神
2我最爱的妈妈
3挖春笋
4规则
5光焰万丈长
6江湖女侠
7五味母爱
8不要摘花看图写话
9我的青春我做主
10左右
11雨,落在校园里
12珍惜在学校的生活
13今天我当家
14
15长大了,我想当上一名侦探
16热爱阅读的妈妈
17春天里的那场雪
18心酸
19快乐的一天
20妈妈的饭盒
21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22杨柳青青
23情系四季
24读你的时刻
25童话故事作文
26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
27人工智能·社会·智能人工
28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29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30画一幅室友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