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那声音常在我心田】
在路的那一头,隐隐约约传来放声器和三轮车驶过的声音,年纪小小的我兴奋极了,搬了张小矮凳在窗边,站在上面等待着三轮车和熟悉之声的到来。
“凉粉、芝麻糊、绿豆海带……"那声音近了,三轮车颤巍巍地驶来,上面还坐着一个皮肤黝黑的女人。
眼看三轮车将要驶过家门,我急忙拉着外公的手,嚷着要吃。外公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外公笑了。拉着我下楼,去买那甘甜的糖水。
“喂,大姐,等等!”外公用阳江话说着,那女人慢慢掉头回来,“想吃点什么呢?”那女人和外公都问我,女人掀开那一个个滚烫的锅盖,杏仁露,绿豆沙,芝麻糊……真的好香好香,我用胖乎乎的小手指了指绿豆沙。
付过钱,我用手提着,一路走在前边,像一个凯旋的士兵拿着他的战利品。
身后,应该是外公那和蔼的笑容吧?
后来,我回到了顺德,离开了我的出生之地,离开了与我朝夕相处的外公。
顺德的窗外,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在每天下午被烈日灼烧过的地面上,有那么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小心翼翼的驶过,也没有那放声器重复播放的“凉粉、芝麻糊、绿豆海带。”
每当我脑海中想起那个声音,就会想起我的外公。留在家乡的您还好吗?我多么希望能回到从前,回到窗边,回到您的身边啊!
时过境迁,这么多年过去了,就算回到阳江,也很少听到我那童年的声音。
偶尔听到一次,外公还回来问我,“饿了吗?下楼买点东西吃?记得你小时候很喜欢吃的哇!”
我说“不”,因为在我听到这声音时,外公还在我身边,我仿佛回到了从前。
我已经满足了……
【篇二:年夜饭】
年三十的夜晚,是最辉煌,最美好的。
从窗户向外望,一树树灯火,点亮了夜色笼罩的街角,大红的灯笼,映暖了门前的厅廊。爷爷奶奶说话的声音,都比平时里洪亮些,从里屋传到书房。
同外界截然不同,家里并未过分装点,只是在各个房门上,都多了个四方的“福”。从这字刚贴上,便忍不住天天傻笑着看半天,那夺目的红,染了心,亦暖了心。
母亲踏着她的鞋,在厨房和饭厅间来回走着。“啪嗒啪嗒”的脚步声,让我的嘴边生出一抹抑制不住的笑。
“差不多了”?大伯也走了出来,手中的锅铲点着饭桌上的菜,凑着那“十全十美”的意。
爷爷奶奶家的年夜饭,都是家常菜的样式和味道,却是我最习惯的模样,说不同,大抵是材料贵了不少。
在这天,提要求,基本不会被拒绝,比如……父辈手中的一小杯白酒!对那杯带着特别味道的液体,我一直都想有尝尝的愿望。看到父亲的笑微微有些凝固,他看了看手中的白酒,又看了看我手边的杏仁露,“只抿一点。”
小小的玻璃杯送到我手边,看着拇指大小的杯子,我满口答应,却十分豪爽的一口灌进嘴里。刹那,冲人的气味刺得鼻腔疼,被呛的想哭。母亲早盛了碗蛋汤往我面前递。咕嘟下肚,才解了些许。
不曾想一小杯白酒有那般大的劲儿。金黄酥脆的炸带鱼,香味四溢的菠菜拌虾仁,青红交错油光呈亮的妙蛋……我尽数尝不出太多味儿了,只觉胸口火热,面上滚烫。一桌子年夜饭,食之无味?嘿,只能怨一声喝酒害人。
熟悉的春节序曲从电视里传来,年夜饭也就此结束。虽不舍那错过的美味,但心中却是满足的。年夜饭,最重要的不就是吃个团圆么?对我来说,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桌饭菜家人都在,一桌美好,全国同享。年夜饭,最是年,年夜饭,最是家,年夜饭,最中国。
【篇三:舌尖上的美食】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饶的自然资源,有苍松翠柏的碧波,奇峰兀立的峭壁,绿阴如毯的草原,五彩斑斓的花海……中国的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而这种潜在的自然优势也造就出许多美食的原材料,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家乡的特产。
大多数的人来到我的家乡是被这儿的自然环境吸引来的,但是来这旅游的人还不清楚承德有许多的家乡特产,那么该选些什么特产呢?丰富的特产有很多,干果有杏仁、板栗、欧李等,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很高的钙、铁、维生素等众多人体必需的营养。剥开薄薄的皮,平板形,色泽乳白,体亮晶明,香甜酥脆,味道纯正可口,营养丰富。它们还有着许多药用价值。例如杏仁对治咳嗽有妙用,而且在古代,杏仁露是供皇帝、后妃以及王公大臣们享用的上等佳品。另外,杏仁露也具有降脂养颜的功效。
坝上蘑菇,围场坝上海拔2000多米,早晚温差大,多产蘑菇,且品种繁多,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是有利于消化的粗纤维。易于采集与栽培同时物美价廉的特点使得它既可进入高级宴会,又是家庭的习俗菜肴。种类有白蘑、口蘑、榛蘑、肉蘑、草蘑、松蘑、平蘑等。蘑菇炒菜丝丝入滑,入口即化,纯香值得回味。
清朝宫廷类产品里有许多是自然的产物,如蕨菜,被称为“山菜之王”。窈窕嫩脆、叶小花淡,价值居百菜之首,在国内外市场有很高的声誉。它又被称为“吉祥菜”“长寿菜”,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好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