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范文作文>措手不及的碎片时代
措手不及的碎片时代

【篇一:措手不及的碎片时代】

21世纪,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零零散散。学者说,这是一种信息多元化;他们还说,信息多元化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可是,我并不这么觉得。

碎片化的信息

现在,我们已经不再限制于阅读书本。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获取来自互联网的信息,订阅电子周刊,关注微信公众号,转发网站链接……我知道,这意味着信息开始在世界四通八达,同时,信息开始分裂,一个网站有一个知识板块的碎片,另一个网站又有一块信息的碎片……那么这就是问题了: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多分裂的信息碎片聚集在一起?网站开始推出侵权制度,游览它们时,我变得顾虑重重,我真的很担心一个不小心,被人家告发侵权。另外,随着信息量加大,各种网站增多,一些不好的东西也随波逐流,混进了互联网。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来说,很容易被卷进去。于是许多网站开始利用青少年懵懂无知的弱点,向他们灌输不良信息,趁他们不注意,在他们的电脑里植入病毒。碎片化的互联网,无法做到每个网站都可以细细审阅。

碎片化的生活

二维码、条形码、微信支付、支付宝、嘀嘀打车……我们的生活也随时代变迁越来越“方便”,人们绝对可以“靠着手机打天下”。人们担心的事情越来越多,什么电信诈骗、什么复制出租车……生活原本是人与人连成的一条长长的、遍布全球的线,可是,现在这条线看似连接在一起,却有了很多裂缝。如今,人们透过屏幕,能与大洋彼岸的人交谈甚欢,但是却与近在眼前的人产生了隔阂。我们的时间、精力开始变成了“碎片”,以往我们的一天是系统化的,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有目标;可是21世纪,大人小孩都在刷微信,一刷就停不下来,一刷就是一整天。手机没电了?可以充电。可是人没电了呢?我们仔细想想,这一天除了看手机,还干了什么?

科技发达,渐渐成为生活“第三者”

我记得上一次我去邻居家做客,邻居家的孩子叫明明,见我进来,头也不抬,继续玩他的手机。邻居阿姨可能觉得难堪吧,便夺了他的手机。不料,明明开始大声哭喊,站起来抢手机,没抢到,便哭着跑回自己的房间。“碰”地一摔门,房间里传来了摔东西的声音。我很尴尬,邻居家阿姨更是尴尬得没话说。她把我“请”了出去。我回到家,听见隔壁又传来了批评的声音和刺耳的哭声。

我再次见到明明时,他已经戴上了很厚的眼镜,边走路边打游戏,眼角有很浓的黑眼圈。我问邻居阿姨:“阿姨,明明没事吧?”阿姨叹口气:“他成这样了,我能拿他怎么办,话也不听了,我都不想管他。”

是啊,现在我们还不能做到一心两用,看了手机,回答家人的话无非就是“嗯”“对”“好“,不知不觉中,和最亲的人已经有了距离感。

这样发展下去真的好吗?

一对母子,本来应该是相亲相爱的呀!怎么会变成这样?谁是罪魁祸首?科技这么发达,再发展下去真的好吗?我们的生活会不会更加碎片化?还是会改新革面,因为科技更加统一呢?

【篇二:碎片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互联网进入中国。时隔三十多年,现在的互联网与从前相比,已经今非昔比了,现在的互联网已然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然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却依旧带来一些缺点,例如:“碎片化”。

“碎片化”,原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的零快。而现在则是讲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的碎片切分,为什么说我们的生活被切分了呢?那就拿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阅读来说吧!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只要到看书时便会开始犯困。就算好不容易在大脑的强制性的要求下拿起了书,却无法提起精神来看,又或者心中会涌起一阵强烈的烦躁感让你不得不放下书,将注意力放在其他的地方上。然后就再也不会想拿那本书来看了。

其实这就是一种“碎片化”的表现,因为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所接触的网络的文章太多,而那些文章大多的缺乏内涵。仅仅只是一些事实的集合,没有逻辑感。发消息者只是为了博人眼球,增加收藏率,与收看率而写,其目的并非是要帮助我们,回答我们的问题。大家可能也不知道这些信息,消息与文章就是那些被人们称为的“文字垃圾”。长此以久的生活在这些“文字垃圾”的熏陶下的结果,就如同刚刚的例子中的结果一样:对文章会失去兴趣,心中也会不由自主的对所有的文章产生烦躁感与厌恶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碎片阅读”。

我不知道如果精卫没有填海,如果孙悟空没有随唐僧取经,贾宝玉没有喜欢林黛玉,中国古代故事中的美丽之处消失了,人们的生活会不会由此而改变。但是我们若是依旧在碎片化的环境中生活,我可以清晰的知道,我们的生活一定不会美好。你可以设想一下,若是在纳兰容若那时就有手机的话,那么在卢氏死后就可以在微信中向朋友诉苦,也就不会写出“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这么美的诗句了。

若是朱自清的时代也有手机,那么在他看到小草等植物从土里冒出来的时候,就会马上刷朋友圈说:今天我见到小草从底下冒了出来再附张图,世界上也就不会有《春》这样优美的散文了。

虽然时代不同,但是结果却是相同的,而这个结果就是我们一定不能在碎片化的时代好好的成长。所以我相信,人们也是时候来反思自己了。

并不是所有的发展都一定会是好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行为,习惯都能值得我们学习的,关键时候我们还是得适当的学会“取益避害”!

【篇三:碎片难填灵魂之厚】

时代的齿轮缓慢运转,但人们却活在加速的生活里,为了活得像个人样,他们开始充实自己。快速的生活节奏,不断往前奔跑的步伐,却没谁选择按下暂停键,效率至上的选择“强迫”他们走上了碎片化的生活。

“碎片化的生活”这一概念渗入人心,成了一条最佳的捷径。因为它巧妙地让你认为在更少的时间做了更多的事情学了更多知识,也许所有人都在为自己实现了效率而沾沾自喜。

鲁迅曾言,时间如同海绵中的水挤一挤总还是有的,而今人却一味地走向极端,只追究挤好海绵,却用了那些水浅薄化了知识。如同一滴水中的油,只能看宽度,却没有什么深度。而这一切的原因并非碎片化的生活,反而是在于人。人的追求改变了,这才使得鲁迅的话出现变质,那些高效后留出的时间不用来探究灵魂的深度,却是企图以一张张碎片遮掩空洞的丑态,期翼于融进各式圈子,以拥有更多虚无来展现自我,满足自我。

凉风微起,碎片离乱,丑态依旧。于是人们寄托于用更多碎片式的方式,逐渐分离自我来达到充实自己虚无的幻想。为何?其一在于碎片式生活的渗入,这已经成了一条定理,从众的心理促使着人们于加速的现实中不断模仿他人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碎片化生活有着无限大的好处。石黑一雄于“浮世画家”中告诫着读者,永远不要随波逐流,要超越我们周围那些低级和颓废的影。从众并非同流合污,更加不可能是深陷泥潭不愿动弹!

其二在于一个更加悲哀的现实,人们自动放弃了对精神的投喂,他们安逸于金钱至上的社会,成了躯壳的奴仆。物质如雾障目,我们盲了心看不见现实与灵魂分离的矛盾。

而碎片化生活不应该再成为人们被物质所役使的借口了,这一张遮羞布应被扯下,让我们去直面精神与灵魂的呐喊!时间的齿轮再慢也不会停下,也许,是按下我们自身的暂停键的时候了,用海绵中的水去完整自己,增厚灵魂,莫再囚于物质了!

停下吧,一分钟也好。…

【篇四:在碎片时代中撷英而行】

若把当今社会比作一个集体,那世上,我们这样千千万万个个体每天都在接受碎片化的信息,他们湍急地向我们涌来,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却也让如此渺小的我们应接不暇。

碎片化时代让我们的生活覆盖了谎言与真实,暴力与善良。

2017年初始,新浪微博,这样全球化的社交平台,提出了用户实名制政策以抵制近年来不断横行的网络暴力事件。人们看待事物那些或负面或正面的观点被琐碎地语言无形扩大,有力而强硬地抨击着他人,在碎片般的文字中,有人选择直面对抗,也有人因此黯然沉默,甚至放弃生命。言论的虚假与真实我们无从考证,但在当今碎片化的时代中,倘若不采取任何措施,就会有更多人或事成为时代发展的牺牲品。

在众人悲怆前行的碎片时代,碎片化趋势日益严重,可虽然这样,我仍然坚定地相信:碎片化时代的发展依旧掌握在我们手中。在纷繁且忙碌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去思考:什么才是碎片化的根源?

碎片化时代,让我们集萃信息,撷英而行。时代的快速变迁,让我们不顾一切去接纳所有被给予的事物,但在这过程中,集萃与提炼的能力却渐渐模糊于脑海。即使这样,我依旧认为:每个人一定会在一次偶然的翻阅或偶然的浏览中,找到触动灵魂的碎片,那些碎片如寒冬中的温暖,如盛夏里的微凉,它们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句话,是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学者麦家曾说:“文字与心灵、灵魂有关。”这些碎片,让我们这些孤独的个体,在时代中找到群体感。当我们携手撷英而行,才不至于让那些文化之美被淹没于碎片化时代。

除了集萃信息价值,我们也应当从自身做起,从自身去保护碎片化时代的向善发展。

学者费勇说:“我不排斥碎片时代,但在碎片时代中,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把自己变得更完善。”事在人为,实以为人,一切自在人心,我们不用刻意地去为时代改变什么,而是坚持做好自己的本分来改变时代的种种弊端,以“真善美”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心中永恒的道德律,从而不使自己迷失于碎片时代。

在以光速发展的时代中,传统时代与新兴时代仍旧能相依相存,出于人类对于文化的敬畏以及对于初心的追求,使真相不会被大量信息而埋没,使人心不会被繁乱舆论而泯灭。碎片时代依旧有诗与远方值得我们不断向前,在前进的旅途中,让我们携手做自我并不惧前方的撷英而行。

【篇五:碎片时代】

一八五七年,狄更斯开始写《双城记》。开篇第一句话,他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好像永不过时。

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科技空前发达,一切科幻好像都迟早有实现的可能。医疗技术帮我们熬过很多伤病,通讯技术让我们不再“望穿秋水”,这是古人眼中的理想国。

我们生活在最坏的时代,电子设备的消息提示音、资讯软件里无穷无尽的有意义或者没意义的最新热点组成了现代生活中永远无法消失的背景音。

平静被我们失却了。

虽然现代生活并不必然带来被分割得零零散散的时间,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没能抵制住这么做的诱惑。那些热点、新闻要比架子上那些百年前的古书更有吸引力,要比两个人之间的聊天更热闹——于是我们放任他们肆无忌惮地入侵、撕碎我们的生活。

我们总是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总结这个现象,我们说——“这是科技发展的双刃剑。”我们坚信只要逼迫自己扔掉手机和电脑,就能短暂地捡回信息时代前流畅的生活。

但并没有这么简单。科技或许是诱因,但摈除科技已不是一个方案。扔掉电子设备之后我们还是会用惊人的速度更换手头的活儿,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已经变成了三分钟热度、及时行乐的动物——我们追求永不停息的冲击,因为我们麻木。

因为我们在一个如此喧闹的社会里成长生活。一九三一年赫胥黎笔下只有幸福没有思想的美丽新世界正在一点点成形,旧时代的平静已与它格格不入。你掌间摩挲着的那个小小的嘈杂的屏幕,不过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但我们就要束手无策了吗?就要一边像守旧的古董一样谴责着科技的弊端,一边一头扎进这波涛汹涌永不平息的生活了吗?不。我以为,人类思想真正的意义,在此才真正应该体现。我们没有在一个十字路口被严重过载的信息击倒,因为我们的大脑会过滤和选择,那么我们也不应该放任自己在一个时代里被严重过载的刺激打碎,因为我们会过滤和选择。

思想,它可以锐利如刀,也可以细巧如丝线。在碎片化的生活前,我们大可用它缝起我们思维的碎片,我们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到底被切碎多少,又留下多少。

这是最坏的时代,如果你放任自己的生活被打得粉碎。这是最好的时代,如果你能学会不让接踵而至的刺激切碎你的思维。

【篇六:碎片时代的文化守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都逐渐碎片化了。碎片化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

那么,什么是碎片化呢?碎片化,本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也被定义为如今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

不可否认,碎片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只能通过阅读报纸来获取当天所发生的事情,到现如今,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电视,借助互联网第一时间了解到所有最新,最全的大大小小的新闻。

现在,人们利用上班坐车,吃饭等一些间隙时间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动向,碎片化的时间更是让我们的休闲时间变得丰富。如果我们能重聚这些零碎的时间,更是能产生巨大的效果。这样看来,碎片化的时间对我们来说也越来越重要。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碎片化阅读,因为它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运用互联网通过一些关键词了解整个新闻或者事件,或是通过关键词选择我是否要继续阅读下去。我们可以更合理的安排时间,来决定自己要不要了解这个新闻,能够阅读自己更喜欢的文章。

俗话说,一个事物,总有好与不好的两个面。同样的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也给我们带来不小的问题。

网络媒体的发展培养了不少读者碎片化阅读的习惯,长篇累牍在很多年轻读者的眼中,成为了不可想象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很难静下心来,抱着一本纸质的厚厚的书籍在家中细细品读,因为我们已经在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习惯了只看关键词,通过只言片语了解整个故事。《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不再是孩子们抱着阅读的对象,而是抱着手机电视看着那些并没有什么意义的综艺节目。即使需要了解文学作品,他们也是通过观看这些作品翻拍的电视剧进行了解,甚至只是阅读作品简介,并不想把整本书看完。他们会觉得这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这样长此以往,在一定程度上一定会冲击传统阅读及写作的方式,让读者都变得浮躁,同时大家脑子里留下的也不再是完整的记忆,而是零碎的印象,所了解到的虽然是最新但却也是最浅的信息。

所以,在这个还未完全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发挥出碎片化时间真正的作用,更多的追求美感,探求阅读深度,而不是一味的停留在表面,发挥出碎片化的时间更积极的作用,将它的弊端尽可能减小。

碎片化的时代有利也有弊,我们不能改变这个时代,但却能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尽可能控制住自己,不被科技“带着跑”。

热门推荐
1值日
2微笑面对生活
3我爱家乡的田野
4甘当配角
5这里的风景最动人
6我身边的好老师
7物虽小,勿私藏
8假如我是正义守护者
9有这样一个人
10学习给予我快乐
11校园足球赛
12我的老师
13一路风景
14雨幕中的最美
15特殊的考试
16学校是我家
17一件开心的事
18我的手机迷妈妈
19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20深沉的爱
21瞧,她就是这么酷
22家乡的小吃
23记忆深处的半截直尺
24路上洒满阳光
25词语接龙
26成长
27我爱校园
28我相信残荷也美丽
29秋游
30母爱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