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何为幸福】
每天两点一线的奔波,繁重的课业,繁杂而忙碌的生活似乎让我没有丝毫幸福之感。闲暇之时徜徉诗词文赋,翻越千山万水,在与古人的攀谈中对幸福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身处晋末乱世的五柳先生,晚年退隐躬耕,过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闲适生活。他少年时胸怀大志,怀着“兼济天下,道济苍生”的人生理想坠入官场。却经历了四次宦海沉浮,使他看清了人世沧桑,不为“五斗米折腰”。把酒于东篱,临渊而赋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凝望傲然挺立的菊花,他会心地笑了。即使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却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让后世仍能感受到他淡泊的心境、归隐的幸福。
由盛转衰的唐朝让少陵野老扛起了夹缝中芸芸众生的叹息。他一点一滴地细数黎民苍生的苦难,蘸着满腔悲愤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身为诗圣的他在自己的破茅屋中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用自己的笔铸就了饱含血泪的诗史,用一颗仁厚的赤子之心揭露了朝廷的腐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对他的真实写照。他虽生活贫困,却用自己的爱国之心,在黑暗的社会中用自己蘸满血和泪的笔谱写了自己悲壮的幸福。
宋末的乱世让本应满载闺中少女一切幸福的易安居士开始过上了飘泊无定的生活。对家乡的怀念和对情投意合的丈夫赵明诚的思恋成了她心中抹不去的伤痕。第二次婚姻的失败更使她愁上加愁。国家山河破碎,处处物是人非。她留下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以一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后人心中留下无尽的哀愁。晚年的她怀着对曾经的幸福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怀念留下一首首婉约的词句。她在用笔怀念幸福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寻找着别样的幸福。
原来,幸福就是这样:当一个满怀理想的人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当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当一个忧伤的人找到一种排遣内心忧愁的方法,内心都会涌出一种幸福之感。现在自己的忙碌奔波不正是为今后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吗?想到这,内心的幸福之情不知不觉间油然而生。
【篇二:呵护】
盘古开天辟地,便创造出无数令人神迷的景色,或刚或柔。刚者如长河落日,平畴孤烟,大江东去,旭日喷薄;柔者如小桥流水,烟雨人家,晓风残月,淫雨霏霏。诚然这些景物是需要人呵护的,而需要呵护的事物岂仅仅如此?
翻开历史厚重的书页,无数骚人墨客,仁人志士所呵护的事物都能引发我们心灵的震颤。
东篱采菊,把酒黄昏,夕露沾裳,带月荷锄。陶潜的心灵是纯净的,世俗的粗鄙想要污浊它,他便毅然悬印归田园,一唱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迈!陶潜就清苦的生活呵护内心的净土,引后代文人抚卷喟叹。
秋天夕阳将落了一地的枫叶染得金黄,一个衣着寒酸的书生牵着一匹瘦驴走在与其格格不入的长安大街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啊,你何苦这么执着?世风日下,你无力改变,可是你仍然倔强地吟诵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用其一生呵护天下寒士,因而受到无数人的景仰。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刑场上的吟哦引得旁者惊愕。午时三刻已到,斩立决!你悲吟:“各国革命未有不流血者,有则请自嗣同始!”谭嗣同用他的血液浸泡着国人麻木无知的灵魂,更用他的赤血呵护了救国救民之真理!
强震来袭,天崩地裂,无数楼宇顷刻倒塌,数万生命顷刻陨灭。课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用爱呵护着这块土地。在这种呵护下,灾后的每个人心中,无不写着多难兴邦的启示,无不浸润着欲火重生的希望!亚里士多德说:“爱是一切的源头,而呵护正是人间一种至纯的爱。一切丑恶污秽在呵护的浸泡下无不显得圣洁而美好。”
天地渺渺,值得我们呵护的太多,呵护发于内心才能展示外界。让我们以爱为经线,以关怀为纬线,呵护生命,呵护未来,让世界照耀在被呵护的光芒下!
用心去呵护一切!
【篇三:来者犹可追】
曾经百姓流离失所,杜拾遗在破旧茅庐边苦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免不了邻有饿殍;如今人民安居乐业,“宝马雕车香满路”,虽有“朱门酒肉臭”,绝不见“路有冻死骨”,看似家家富裕奔小康,但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金玉之外之下往往包藏着败絮其中。
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我只听到孟子直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贫贱之下仍不移本心;萨顶顶名利俱全,只为声明更加鹊起,以便财运滚滚而来就公然假唱,被拆穿后仍不知悔改,只给公众一句“下次再演精细些”。倘若真是仓廪实后就可知礼节,为何我只看到才子大多寒门出,纨绔多从富贵来;倘若真是衣食足后就可知荣辱,为何贫穷者仍能坚守人穷志不短,富贵者反倒贪得无厌。
其实,不是钱财作怪,而是人心作祟,我们不能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本性,反而被现代社会的繁华迷花了眼,一步步抛弃了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恭亲让俭廉。而如今扪心自问,蓦然回首,自会豁然开朗。虽则“往者不可谏”,但“来者犹可追”,我们即从今日起重拾老子旧家风。
司马迁宫刑之后仍不放弃,从而“著成信史照尘寰”,胡歌车祸后重振旗鼓,梅宗主一出,谁与争锋。古时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如今既有马云是中国首富,也是中国首善,又有韦思浩勤俭节约,省钱帮助他人。
重拾家风,别让“扶不扶”这类小事像“生存还是毁灭”一样成为千古难题;重拾家风,别让“常回家看看”被尴尬地载入法律;重拾家风,别让“孔融让梨”成为奢望,“曾子杀牛”只存在于典籍。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们要错而能改,万万不可文过饰非。
【篇四:我想回到唐朝】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已是21世纪。在这衣食无忧、科技发达的现代,我还是喜欢古代,尤其是唐朝。我有好多历史书,但是特别多的是唐朝书籍,如《李世民传》《武则天》《唐诗三百首》《古诗词》……我有时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可以,我想回到唐朝。
我之所以想回到唐朝,是因为可以见到我最崇拜的名人。
第一位是李世民,又称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励精图治,经常以亡国的隋朝告诫自己,要求自己克制欲望,嘱咐大臣不要因为自己的不高兴停止对他劝告。经过李世民君臣23年的努力,建立了一个经济恢复、社会安定、稳定发展的唐朝,为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世民不但会治理国家,他还酷爱书法,特别是名品《兰亭序》,亲自写《晋书·王羲之传赞》,除此之外,他还写了很多诗。
第二位是以诗和酒出名,他愁的时候喝酒,一个人的时候喝酒,没钱买酒,卖了衣服也要喝酒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就是人人皆知的诗仙——李白。根据《新唐书》的内容,李白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他是兴圣皇帝的九世孙,和李唐诸王是一家人。他受黄老列庄的思想影响,他的《李太白集》被后人传颂,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都出自于他之手。李白不仅诗写的好,他的剑术也非常高明,他对剑术极有很高的天赋。
第三位是和李白一样大名鼎鼎的诗人,他被世人称为“诗圣”。这时你也许知道了他是谁,但是我还是要告诉你,他就是比李白小11岁的杜甫。在他年轻的时候,看着泰山会情不自禁地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经典名句;在长久的沦落后,他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儒术于我可有哉?孔丘盗石俱尘埃”的悲愤之言;在社会动乱之时,他愤慨感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之景。他有1500首诗被保留下来,他的诗对中国和日本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想回到唐朝呀!感受唐朝的盛世景华及大唐诗歌之美。(公众号:远方语文)
【篇五:生活因阅读而精彩】
生活,只是一天一天的过,平平淡淡,如一杯再普通不过的干净透明的白开水。但阅读使我的生活变得甘甜醇厚,有滋有味。
人生快事,莫若阅读,它能让我们识天地之广,懂人生之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是我们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
读《红楼梦》,看人间百事,叹人世沧桑,感爱恨情仇。富贵官场,温柔情乡,木石缘尽枉成家,宝玉出家了红尘。黛玉桃林葬花泣残红。如歌如泣,亦幻亦梦。一个水中月,一个镜中花。怎经得春流到夏,秋流到冬尽。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悠叹,抖落十三年的尘污,悠然归遁田园。相伴飞鸟,凋零成季节的泪水,在一个叫春天的河里探寻桃花林的方向。殊不知,一手撷菊花,一手举酒杯,向南山吟出千古佳句。一醉再醉。我从中感到他为江州祭酒的愤恨。
身处漏雨茅屋的杜甫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佳句,让人感受他的旷达胸襟。读“却看妻子愁何在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仿佛看到他拖着花白的胡子,漫卷诗书,欣喜若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骨蘸着花泪,仿佛看到他醉醺醺地倒在流离的湘水舟中。
简·里斯写的《藻海无边》中,有一句话“阅读是我们化身为旅人,带我们远离家乡,但更重要的是,因为阅读,我们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新的家园。”
我喜欢阅读,在阅读中品味人生,尝生活百味,生活因阅读而精彩。
【篇六:文化】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文化亦如此。
文,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状态。化,即是内在的精神和底蕴。文与化,就如太极中的阴阳,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当文与化在神州大地上完美交融,一轮属于历史的红日即将喷薄而出。
文化,是一种高深莫测却又发人深省的哲理。“顺其自然”的老子生于混沌,整日与阴暗的收藏室作伴,最终看破红尘,做出不朽之作《道德经》;“任重而道远”的孔子周游列国,学识渊博却横遭冷眼,风尘仆仆的他放眼“礼崩乐坏”的国家,深深感慨,却留下影响深远的《论语》;“达万物之理”的庄子冷眼出世,却难有几人透彻他心,他心中流淌的热血,就如滚滚长江从未停息,《庄子》一书,就是他给予后世最大的财富。
文化,是一种时而欲说还休,时而迸发而出的情感。当恃才放旷的李白行于艰难的道路上,他付之一笑,振臂高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独守空房的李清照在秋风中眺望,满地黄花如离人之泪堆积,他听着秋风拨弄出的几声断曲,哀叹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当归隐山间的陶潜赏着金黄的菊花,几片浮云悠然飘过,流水潺潺,山泉叮咚,他听着这属于自然的乐章,看着这般美景,不禁悠闲的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种正能量。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千疮百孔的封建社会,映射出唐朝后期一步步走向覆灭的情景;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坚定不移地与敌人战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论是名落孙山的孔乙己,还是精神胜利的阿Q;不论是似痴非痴的狂人,还是被社会麻痹的闰土,都是对黑暗时代的鞭挞,都是从社会底层发出的呐喊。
文化,也是一种怡人的美的享受。不论是对人还是对物。甄氏的美,令翩翩才子不禁用“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来赞美;庐山瀑布的美,令李太白不禁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称颂;春日生机盎然之美,令杜甫不禁用“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来描绘。当文化与美结合,人们自是陶醉在美的世界里。
文,似天无垠,傲视苍穹,纵观古今;化。似地广袤,操控四季,包容万物。文化交合之时阴阳轮转。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天地不在洪荒,人类的历史如一江春水,无言向东,滚滚流淌。
【篇七:诗人杜甫的作文】
你就像那冰冷的北极星,以你那孤独而深刻的情怀给中国诗坛增添一份奇特的炫彩,给中国历史一个永不磨灭的记号,历史将记住爱国的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以看出他早已与国家融为一体,与国共忧喜,国衰则己愁,国强则己兴!俄风云倾定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惨淡的天气昭示着惨淡的心情,忧愁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与崇高理想,打动着每一个人。
历史将记住豪迈的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站在泰山之下,仰首望去,山势峭拔,直冲云霄,一轮红日顶于山上,九片浮云随风飘,此时,杜甫早已心潮澎湃,在他心中,这山也是渺小的,它就好比一座更高的山,他有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他就是历史上一个豪放的杜甫。
历史将记住重情义的杜甫。杜甫与李白是挚友,他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为李白吟不平。用“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写出与李白离别时的悲痛之情,“李杜”是家喻户晓的词组,他们的感情也是至死不渝,但却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爱好,迫不得已只能匆匆见过又匆匆离去。在寂寞中,杜甫的情感又有几人能懂?
杜甫是悲惨的,杜甫的一生,是史也是诗,他付出毕生心血忧国忧民,而他却得到的是一生坎坷。其实,我们对杜甫很同情。他与好友李白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有同样的才华,可实际上,杜甫比李白的才华高出很大一个台阶。并且他心怀远大理想,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报效祖国。但事与愿违,十年应举,皆名落孙山。之后,又爆发了安史之乱,追求功名的心一再破灭,还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切身悲痛的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我深刻感受到他在战乱中的流离之苦。战争结束了,杜甫带着妻儿回京,继续为朝廷奉献,但却被一直排挤。最终,在公元770年,杜甫病死在一条无名的小船上,年仅59岁,且当时杜甫的诗句并没有广泛流传,就这样默默地走完了他孤独坎坷的一生。
这就是杜甫,一位不计身家的人,一位心怀天下的志士,一个当之无愧的诗圣,历史将永远记住他。
【篇八:文化情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的沉淀下,中华文化更有韵味。文化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总能奏出一曲曲极富韵律的欢歌;文化是划破夜空的流星,总能给人以无限的期盼与憧憬;文化是一颗枝繁叶茂的树,总能在绿意盎然中思考人生。诗歌中处处体现文化的真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现代学生学习的古诗文大部分都是有古流传至今。一星升起,他灿烂的是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他生我才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傲然,单元长醉不复醒。但他注定要孤独“月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塑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就是李白。在古代,他的诗词被人崇信:而现代,被人广为流传。古代文化便也流传至今。我们热爱这位浪漫主义诗人,是因为其诗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认知,被那种独特的文化魅力所吸引。
谈及中华文化,大多数人们会想到唐诗宋词。杜甫,你从唐诗中走来,挥洒文墨,记下一个鼎盛时代。多少次皱眉摇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痛心疾首,却无能为力;多少次抚须长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奈何世间无情,只你忧国忧民;你走过安史之乱,见证了李唐王朝的盛世与衰败。你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抱负,有“志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失意。
杜甫,你虽一生不顺,但你的诗歌仍流传至今,你的诗歌为人所敬仰,其中的文化韵味值得我们去探讨。
中华文化,以诗词歌赋而出名。在国外,人们总会念几句诗词。然而这些诗词蕴含着的不只是情感,还有文化。
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因此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旷达;文天祥热爱祖国,因此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屈原誓死不从,因此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的奔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诗词歌赋中,人们会感受到;在敦煌丝路上,人们会感受到;在松竹民居里。人们也会感受到。中国人对文化有独特的见解,不同的感受,中华之心,无处不在!
【篇九:生气的态度】
我们的内心就像是八宝粥,不同的心情轮番登场,生气,总是人们极力避免的,它似乎与不好的事形影不离。但是,当我们总是避免生气时,真的能避免那些不好的事情的发生吗?
面对丑恶,我们敢于生气。
当丑恶的现象一再发生而无人制止时,当社会越来越冷漠时,当逃避只会使情况越来越糟糕时,我们应当站出来,敢于生气!生气,表达了我们绝不妥协的态度。杜甫为官宦人家奢靡的生活而生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他对此深深的批驳,引起了无数统治者的思考。鲁迅为封建人民麻木的心理而生气,他“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但正是这一次次的呐喊,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如果生气可以唤醒人民,生气可以改正社会,我们为什么要选择逃避呢?只有我们绝不向丑恶妥协,以敢于生气的态度面对丑恶,才能彻底消灭丑恶的发生。
冷静对待,我们不轻易生气。
生活中,会有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许会引起你的不满,但没有必要为它们生气。所以,生气前我们应该先冷静下来,考虑生气值不值得,不要让愤怒占据了你的头脑。人难免会犯小的过失,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只要提出来,改正就好。不能抓着小错不放,更不能吹毛求疵。如果像猛张飞那样,一遇到小事就气得怒发冲冠,恨不得与人拼命,那势必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即使你的话是正确的,也很难为人采纳。所以我们要做到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生气。
付出行动,我们在生气中前进。
不要把生气当做目的,它只是敲响警钟,引起注意罢了。如果一味生气,逞匹夫之勇,是难以是他人改变的。因此,对丑恶表达愤怒的同时,学会思考背后的本质。思考,往往比生气更重要。只有明白了本质,才能在根本上加以改正。生气,也是不分对象的,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都应该学会对他们生气。当别人指出错误时,付出行动改变错误,完善自己。“生气”会使我们改变,我们会在“生气”中不断前进。
生气是我们的权力,也是我们的义务。当错误需要改正时,我们要勇敢的站出来,为他人,甚至自己而生气。“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也许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和逃避。让我们对生气说“不”的同时与一切丑恶的现象说“不”!
【篇十:没想到,真没想到】
一棵垂柳映在水边,千年前或许曾有人在此嗟叹,有人在此明志,有人在此怀人。时光越过千年,杨柳依旧,树叶的经纶清晰地记录下时光的折痕,周围的一切日新月异却变了味道,或许这是古人们未想到的,于是只得叹一句“没想到,真没想到。”
镜头一
汨罗江畔一位蹒跚老人的行吟回荡在层峦叠嶂间,高呼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屈子心怀国家,心怀楚国山河,愁白了头,就如同《抽思》里的佩兰,可是天不佑楚。无奈屈原留下绝笔愤然投江,冀以警醒昏聩的君王,保全楚国河山。
千年后,端午佳节。汨罗江依旧呼啸翻腾,一江春水东流去。可是有一些信仰却悄然改变了。对面不那么苍翠的山上树立起了“欢迎来到xx五A级景区”的广告牌。水面上被过度装饰的龙舟旁站着个高瘦的男人,吆喝着“200元划一次”。汨罗江不再是充满悲恸,有着浓浓家国情怀的地方,而是一个巨大的商场。商业文化渐渐代替了传统,商家们打着缅怀屈原的幌子各处收费。
回望云淡风轻处,千年前的屈原怎会料到?
镜头二
长安街上重兵把守,战火纷飞满目疮痍,杜甫抱着因饥饿而死的幼子,仰天长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昔日,长安街上也曾灯火摇曳,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而今马蹄声铮铮,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军队沿街而立,树枝上连鸟儿都在哀啼,满城春色尽萧然。
千百年后,当杜甫白发的形象与那首著名的《春望》被印在课本上时,原本应该被触发的家国情怀,悄然改变了。学生们注重的并非是诗中“国破家亡”的感伤,悲叹世人的胸怀,而是杜甫的形象。于是网络上出现了“杜甫很忙”这样的热议话题,本该被我们尊重的形象,正被随意改画成一个笑料。
还是当年的长安城里,穷困的杜甫怎会想到千百年后引人瞩目的不是诗句而是肆意涂改的形象?
前人,即使是圣贤也难以预知后事,铁口直断,但时光总能很清晰地直击要害。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传承与尊重,传承前人的信仰,尊重古人的心血,不要只换回一句“没想到,真没想到。”
一棵垂柳映在水边,我把他想成他们写诗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