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酒食的作文

【篇一:上册作文怎么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是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又一年清明节,你在缅怀着谁?

【篇二:家乡的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在这一天,人们要带酒食果品和纸钱去墓地悼念死去的亲人。

今年的清明节天气特别冷,时而大雪纷飞,时而狂风大作。那天我起了个大早,因为我们一家二十几人要到太爷爷的坟墓前祭奠。坐车来到了山脚下,大家都沉默不语,过了十几分钟,走到了半山腰,那里杂草丛生。走着走着,就到了太爷爷的坟墓前,坟墓周围到处是杂草,它们仿佛懂得扫墓人的心情似的,没有一点生机。

爸爸和叔叔、姑奶等人先把坟墓周围的杂草除去,接着爷爷在坟墓上用小泥块压了一张黄纸,然后在坟墓前摆上供品,点上香。我和爸爸跪在太爷爷坟墓前,给太爷爷磕头,爷爷在坟墓前念念有词,诉说着这一年来家里的大事小情,还让太爷爷保佑我们一家大小平安。我心里想,太爷爷一定会听到我们的话,我要好好学习,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最后,我们把纸钱烧了,爸爸用土灭了火星。因为太爷爷的墓前有几块大石头,我们坐在大石头上休息吃东西,这时爷爷把酒洒在坟墓前,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要洒酒呀?”爷爷说“我来敬酒,太爷爷会和我们永远在一起的。“人死了,明明就什么都没有了,怎么会喝酒呢,怎么还能和我们在一起呢?哦,太爷爷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吧!下山的路上,大家说说笑笑,看起来很轻松的样子。

这次扫墓,我知道了清明节扫墓是对亲人的怀念,也是家人团聚、踏青赏春的好时机。这个清明节过得很有意义,明年我还会去看太爷爷的。

【篇三:二十四节气立夏】

不知不觉中,我撕下了5月5日的日历,翻开新的一页,上面写着红红的两个字:立夏。

哈哈,原来是夏天来了!我兴奋地跑向衣柜,想着那尘封一年的短袖短裙马上要面世,就止不住的乐。二话不多说,掏出一条连衣裙直接换上。正当我对镜顾影自怜之际,忽然从窗边刮来一阵风,好冷啊!

“妈妈,这还是立夏么?为什么我有一种深秋的感觉啊?我都想给您唱一曲凉凉了。”我无比幽怨的白了妈妈一眼。

“这你就不懂了吧?立夏,并不是真正夏天的开始。对于夏天的划分,气象学和天文学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妈妈开始给我敲小黑板。

立夏,在天文学上的确表示告别暮春迎来盛夏的开始,而气象学上的夏季要推迟到立夏后25天左右,通常把阳历6、7、8三个月当作“夏天”,所以,科学的划分方法是平均温度22℃以上为夏天,当平均温度持续低于22℃时即为夏天结束。我想,这样的夏天,恐怕只有福州、广州那边才能拥有“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吧!

听到这里,我默默的返回衣柜,穿上了我的校服,继续问:“那么立夏到底代表着什么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云:“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立字,建始也,而夏,则是假的意思,立夏便是“物到此时皆假大也”。这里所说的假,是指“大”,说明在春天播种的植物开始直立长大了。

此外,在江浙一带的民间还有一个习俗叫饯春,指的是人们因为大好的春光明媚即将过去,有一种惜春的伤感,所以在立夏之际备酒食为欢,好象送人去远行。

可是,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所以,无论立夏是否是夏天的开始,它都代表着一段时间的结束,节气可以重来,逝去的光阴不会再回来了。

【篇四:不一样的清明节】

清明节以往的习俗是踏春和扫墓。春回大地,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探寻春天的气息,而扫墓是为了祭奠已故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尊敬与怀念。扫墓时,人们会携带着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供祭在新人墓前,再将纸钱烧掉,为坟墓陪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头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果品回家。而今年的清明节却大不一样。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突然来袭,不到几天的时间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这时白衣天使站了出来,与病毒抗争,李文亮等抗疫英雄光荣牺牲了。

今年的清明节,人们无法去踏青扫墓,只能呆在家中,因为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我们收到了一则通知:上午十点,全体师生默哀,并且都要拍照片。我正感觉纳闷,一打开电视才明白,原来今年的清明节要为那些在抗疫战争中牺牲的白衣天使默哀。

清明节那一天,我打开了百度查资料,发现百度界面都变成灰黑色的了,听歌时也变成灰黑色了。哪里的网站与软件都带着对那些牺牲的白衣天使的悲痛与惋惜。

上午10:00整,默哀准时开始,“滴—滴—”窗外的鸣笛声不绝。我们默哀姿势整齐,电视里也带着对白衣天使牺牲的沉痛和惋惜。默哀虽然只有3分钟,但是我却觉得时间很久很久,想起那些牺牲的白衣天使,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抗疫的成就。他们无私奉献,无论多累也在坚持着,他们是最先警醒人们的一批人。一个个中华儿女,都对他们十分敬佩和惋惜。这些英勇抗疫的英雄,他们一定会流芳百世。

【篇五:清明节作文】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

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的时候,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接着叩头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好像漫天飞舞的泪花!也习惯了在清明节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个大睛天,心,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有些残缺。也许,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够给逝去的灵魂一丝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篇六:又是一年清明节作文(最新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是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又一年清明节,你在缅怀着谁?

【篇七:清明与文化】

清明时节雨纷纷。伴随细细的小雨,远出工作的人们踏上了返家的车,街道上的人们来来往往,为清明做准备。人们急切的返家情怀以及街道上浓浓的节日气氛,足以表明及其重要的地位。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节日,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大约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于是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

而清明由节气演变成节日,与寒食节密不可分。据记载,春秋时期,介子推历经磨难作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了纪念他,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焚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形成寒食节。由于清明与寒食的节日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于是二者合为一体,形成现今的清明节。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节日,有着其特殊的风俗。在古时候,每逢清明节,人们便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渐渐删掉不环保、浪费的习俗。许多人选择以鲜花代替纸钱和酒食果品,更有人通过网上祭拜的形式缅怀先人。清明节习俗的改变并未影响其在人们心目中的文化地位。它表明了我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充满新时代的活力。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惊天动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古人便有着清明节踏青的习俗。荡秋千、爬山、抓小鱼等有趣的活动使得“一见清明一改容”的清明节除了生离死别的悲酸泪,还融入了欢乐赏春的气氛。这使得清明节更具有特色,成为人们所欣喜爱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不仅风俗特别,还有着深远的纪念意义和教导。扫墓即是对先人的追思和悼念,也是对生者的启迪和激励。从小跟随着长辈门清明扫墓,长辈们总会向我们介绍先人们的生平和奋斗历史。于是,死于战乱,努力拼搏:死于饥寒的先人告诫我们更要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死于疾病的先人启发我们要热爱生命。而先人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为了子孙后代打拼出了一片天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与效仿。由此可见,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还对我们有着启迪与教导。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且不论先秦诸子文化,单是清明节,便有其特殊的文化。因此,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应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使得华夏民族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热门推荐
1雨中撑起的那把伞
2搞定自行车
3我学会了包饺子
4仰望那个篮球筐
5神奇的实验
6欢乐的学校
7跟妈妈学做饭
8铁棒变色了
9童年趣事
10泰国之旅作文
11放风筝
12天地之精华,黑夜之静美
13张家界游记
14与名著共呼吸
15给阿公阿婆的一封信
16那一刻,我长大了
17登山路上
18难忘暑假作文
19回顾2022展望2023
20我品尝了友谊的滋味
21我爱春天
22太阳公公快出来
23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24游贵州
25绕道而行
26餐桌上的谜底读后感
27放下残留的美
28森林里的故事
29爱是一个拉链头
30忘带作业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