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今年41岁了,是一个资料员。他有着一副非常严肃的面孔,虽然脾气暴躁,但是内心非常善良。他对我和妹妹充满了爱。
说起爸爸脾气暴躁,主要是因为我学习不认真,做作业做不好,才会导致爸爸脾气暴躁,可他对我和妹妹充满了许多的许多的爱,就在昨天。
“汝楠,走。”爸爸说。我也二话不说,马上穿好鞋子,跟着爸爸走了。上了车,一路上,我们经过了许多可以玩耍的地方,我比较兴奋,感觉爸爸要带着我和妹妹去什么好地方玩。
没想到我们到了一个卫生院,我手上长了一个小囊肿,哦,原来爸爸是要带我来做小手术,把囊肿切掉。
爸爸拉着我们去一楼挂号,交费,我和妹妹在一旁静静的等待。我十分害怕,就牵着妹妹去问爸爸:“爸爸,我们要去干嘛呀?”爸爸和蔼可亲的说:“我们去贴三伏贴。”听爸爸这样说我松了一口气。
爸爸牵着我和妹妹领了票就来到三楼,我们找到了医生,爸爸马上把手里的票递给了医生。我们站在一旁看着医生调药膏。
不一会儿,医生把药膏调好了。给爸爸贴完后再给妹妹贴完。他们都贴完了,该轮到我了,我突然有点紧张,这个会不会痛呢?会不会冰呢?会不会辣呢?这时候,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一边轻轻的帮我把衣服拉上来,让医生帮我贴三伏贴。一边温和地对我说到:“汝楠,别怕,这只是个小小的膏药,贴在上面,像贴创可贴一样,不要害怕。”
医生贴完后,爸爸问医生:“这个大概要贴多少个钟头?”医生显出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说:“大人要贴三到六个小时,小孩贴一到四个小时就可以了。”爸爸连忙点头谢谢医生后拉着我和妹妹开心的回家了。
这就是我的爸爸,一个关心我和妹妹身体健康,关心我的好爸爸。
【篇二:走进中医院】
从小到大,我就对医院十分熟悉了,因为偶老妈在人民医院上班,可是在这一次,我看到的并不是人民医院和二人民医院的高端设备,而是我们中国的国粹、民族的传统——中医。
一路欢歌,我们小记者排着长龙般的队伍来到了中医院。一进大门,一股刺鼻而又带着清香的中药味扑鼻而来。闻着这沁人心脾的清香,我们迫不及待的来到了“治未病中心”,说到“未病”,我不禁想起了那炎炎夏日广为流传的“三伏贴”,它以夏治冬病体现中医学的“天人合一”。中医大讲堂开始咯,噢,原来是由古到今中医发展及成果——紫苏,治疗感冒;菊花,用于清火;针灸和艾灸都是极好的中医疗法……解答问题时,我了解了:西医疗法——服用方便、疗效快;中医——治本、无副作用……你知道吗?白糖也是中药!接下来,“中医不仅是医学,还是哲学。学好中医,不仅可以养生、治疗疾病,还可以修身养性!”这句话使我记忆犹新……
随后,我们来到了仰慕已久的“百草堂”,这里有中医院散类、膏类、胶囊类……等药材的大小细软。乍一看,一个熟悉的名称映入眼帘——槟榔!平日里只知道它是一种伤害口腔的食物,哪会儿又变成了中药!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打开了抽屉,抓了几片仔细观察——又圆又扁,薄得好似一捅就破,中间还有一个洞,说白了,它就是一个圆环!下面是槟榔的简介:常绿乔木,树干很高,羽状复叶,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果实也称槟榔,可食用、可入药……
在中医院开展的这次活动中,我们进一步地了解了中医,了解了中药知识,让我体会到中医的神圣和崇高。蓦然,想当中医的念头在我的心灵里弥漫开来……
【篇三:撕膏药的乐趣】
你们知道三伏贴是什么吗?简单地说,那就是贴膏药。不过这膏药可难撕了!有人肯定会问:“你是怎么知道膏药难撕的?”我会自豪地回答:“我撕过!”
炎热的酷暑有三伏天,那可是最热的时间。但不怕,我可是最勇敢的小志愿者。7月29日,我组织了7个人的志愿小队来到五堡医务室协助医生贴中伏贴,撕膏药。医生让我们分成两组,并叮嘱我们撕膏药的时候不能黏在一起。
“哇!这膏药怎么这么黏啊,太难撕了。”队员用力地说。“坚持一下,要专心致志!”我一边撕一边给他们鼓励。之后,我们动作越来越快,越来越熟练了,“唰唰唰……”一个一个地撕下来。说实话,这活看着简单,其实也挺累的。我撕一个要用九牛二虎之力,那撕两个,就得用吃奶的力气了。哈哈……“怎么就这么累呢?手都酸了,早知道不来了。不对,我是大家的榜样,是队长。我可是参加过杭州市小红帽志愿者交流营的。”想到这,我顿时又有了一股使不完的劲儿,继续快乐地撕膏药。
当我看到另一组队员把黏住的膏药的扔掉时,我觉得这可不行。于是,我就把一个个捡起来铺平。作为队长,我让其他队员先回去吃中饭,自己坚持到最后,继续帮医生撕膏药、捏药丸。
志愿者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求一点回报,用心在行动。这次的服务也让我体会到了做医生是多么的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