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媒体界的“G20峰会”】
号外号外:5月23日,媒体界的“G20峰会”在杭州国博中心召开了!不仅如此,我还可以作为萧山日报小记者代表去采访全国传媒界的大咖们!想想都十分激动!
一大早,我们便在水晶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国博中心。走进会场,首先让我感觉到的便是一种高格调,高大宽敞的大厅,明亮温暖的灯光,一排排桌椅整齐的排放在那里,已有部分报社的坐在位置上看报纸了,工作人员分列在大厅的各个位置,礼貌地招呼客人。
稍微休息一下后,我们便抓紧时间开始了现场采访。我找到一位看起来比较和蔼可亲的姐姐,问道:“姐姐您好,请问我可以采访您吗?”那位姐姐十二分热情的说:“可以呀!”我说:“姐姐请问您是哪个报社的?”“北京日报”姐姐说。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提纲问到:“姐姐,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我们报业今后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姐姐想了一下后说道:“虽然现在新媒体很盛行,但是报纸具有它自己的特色,如果我们能把新媒体和纸媒联系起来,成就一定会更大!”
接下来我又就同一问题采访了好几家报社的叔叔阿姨,有的报社表示此问题比较难回答,此次来正是来学习和讨论这个问题的,但绝大部分报社都认为要以创新为途径,带动报业转型升级,一如既往做好纸媒体,充满热情拥抱新媒体!
愿我们的新闻媒体越办越好!
【篇二: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一个国家的底蕴和文化精粹,全部都融合于它的博物馆当中。这里有被精心保存的件件古物,也有被数次考察的精确历史。比如前几天我们去过的国家博物馆,在那里,过往与如今并存,复古与现代同行。
在这次参观之旅最初时,我们去观赏了震撼的国博介绍片《国脉》。确实如此如题所说,一个国家的历史就是这个国家的脉络。源远流长而不可溯。只有以史为镜,方才能知兴替。
古人那些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对后辈最好的借鉴,明得失而力求做到最好。那一件件古物就是时间最好的证明,也许黄沙早已腐蚀白骨,我们无法从长眠于地下千年之久的古人口中知道曾经的故事,可我们却能通过那一张张泛黄的卷帙,那一件件微锈的器物上,穿越回千万年光阴,透过它们身上残缺的花纹和模糊的样式,看到那时的花开花败、潮起潮灭,云卷云舒。看到那时高大宫门红墙重檐下的一件件陈年旧事。看到那时一个辉煌的盛世王朝如何建立,又如何一步步毁灭于当权者的言辞之间。那生动又立体的物件为我们呈现了篇幅宏大的盛世王权,呈现了辉煌表象下的血腥盛宴,那时我们早已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让历史在眼前在耳畔边绘声绘色的呈现,而不再是粗糙纸面上冰冷的字词描现。
《国脉》而引出的华夏儿女豪情还未平息,片子却让人意犹未尽的播放完毕了。我们只得依次站起排队离席。带路的向导将我们逮到了古代瓷器这一分区。毕竟只是方才在影片中的惊鸿一睹,远没有亲身近距离观察看的透彻。可一旦靠近,感觉便立马不一样了。似乎每个设计中都藏着奥秘,每个纹理间都含着玄妙。细细揣摩,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这之中的小小巧妙设计,给人以一种永远不会停止的惊喜感,约莫这就是古物中的乐趣吧!
国博这样一个极具文化气息的博物馆,排出来给我们讲解的讲师也充满了浓浓的书卷气。他不仅言辞幽默直戳重点,还有着一个清冽却朗朗上口的名字:梅松松。他不仅能将古瓷器的历史在口边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还是这篇明显就能看出设计者才华横溢与众不同的学案创始人。那一个个问题环环相扣,结构慎密。并无太多啰嗦之处,简明扼要,帮助我们梳理了所有必要的知识点,让人一眼便了然于心。
他为我们分配下了任务,我们第三小组的任务是找到人面鱼纹镜并且将它图案摹写在学案上。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们惊讶的发现它对称的特点,那几处并不服从对称这一定律的地方似乎也有着他们独特之处。画着画着我们似乎能透画卷感受出画者所思索的一切。
将自己的身心投入与某一件事时,总是会愉悦之至而忘记流淌着的时间。梅讲师催促的声音响起时,我还如坠于那种异常玄妙的境地。听过了一系列用来甄别彩陶的方法后,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充满着纹饰的高大花瓶前。那原先在我眼里毫无规律的美观花纹,竟然可以象征着这么多审议,有着如此多蕴含,有着那么多内涵。从细节处展示的一切俨然让我叹为观止。
这次的国博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从此面对历史时我将能根据今日的一切而融会贯通。而身处于这样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熏陶的古国当中,我对此感到十分高兴。更为我是这文墨气息浓郁的泱泱大国中的一员而自豪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