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低姿态》有感】
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有一尊保存得非常完整,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为什么只有它能保存得如此完整?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当天塌下来时,有旁边的普通立姿兵马俑顶着,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恣兵马俑首当其冲,低姿态的跪射俑损害就小一些。然而,我们人不也是如此?
只有见他人时放低姿态,好好畅谈,那么你才会得到很多东西。相反,如果你高傲,摆架子,不但不可能成功,甚至会失去自己的生命。当今世界有很多暴发户,他们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为所欲为,结果身死他人之手。试想如果他们放低姿态,谦虚,那么他们甚至可以比以前更富裕。
记得印度有一著名佛学院——孟买佛学院。孟买佛学院正门一侧开了一小门,一个成年人要丰收过去必须弯腰的,不然不能碰壁。对所有新来的学生,老师都会引导他进出小门一次。是啊,只有学会了弯腰的人才能进入,佛家的哲学就在这个小门里,人生的哲学也在这个小门里。保持低姿态,我想这就是人生的哲学吧!
不仅如此,放低姿态可以让你在岁月的风云变幻中更好的保全自己,就像书中的跪射俑一样,正是凭借着自己的低姿态,在如此恶劣环境下保全了自己,被我们后世称为“镇馆之宝”。
感谢《低姿态》,让我懂了这么多,你也可以读一读。
这就是所谓的“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吧!
感谢《低姿态》,让我懂了这么多,其实,你也可以读一读。
【篇二:脚比路长】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在他那个无人敢“走路”的时代无疑是振聋发聩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世间本就是路。所以路在脚下,所以脚比路长。
初次读到“路过”这个词语似乎感觉不甚稀奇,但如今回想起来却是如此值得玩味:人行的地方便是路,因此走过自然而然地成了路过。
有人说,这世上的路是无尽的,所以永远也走不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无尽的原因却是每次当你走过一条路时,你的身后都会出现一条崭新的路。而且路虽无穷,却可量;脚虽只有一双,却能有无限的长度。这两者孰长孰短,真是犹未可知。然而前一个落脚点是属于自己的路,因此踯躅不前时,脚是与路等长的;而在一往无前时,脚总比路长那么一只脚的距离。
由此可见,长短并不在于脚与路之间,而是在于你是否前行。
走路与登山其实如出一辙。登山,只有登上山顶,方能感受到“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霸气与恣意;走路,也唯有走在路前,才可体会到“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豁达与开怀。如此一来,就必须有勇往直前的胆魄,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百折不饶的韧劲,才能看到愈多愈美的风景。
再者说,路,她只是路;而脚,却并非只是脚那么简单。脚属于人,而人拥有灵魂,这正是人类时常自傲的原因。于是作为人体的一部分,脚,也便拥有了这种骄傲。它本身并不强大,但这骄傲却让它拥有了无限发展的可能。老子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此处的柔弱,不正是带着勃勃生机的活物吗?这样来看,路是永远也无法与脚相提并论了。
路,不一定比脚短;而某些脚,却一定比路长。行至忘我之时,便将那路也抛之脑后,故曰行者无疆。回首之时,感受那遥远而又沧桑的古意:缘溪行,忘路之远近。